“我们不是专门学产品设计的。这种激光大炮是队友们进一步实践,通过实验换来的替换产品。

”在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一楼的展示大厅里,沈志明介绍着他参与研发的“激光大炮”。

沈志明是东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的一名“90后”班员,这位腼腆的工科生,在谈起与同事们共同研发的“激光大炮”——架空线路激光清障仪时却变得兴奋起来。入行6年,沈志明爬过电塔、飞过无人机、研发过“激光大炮”,传统的输电线路管理工作因科技而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沈志明坚守一线的工作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90后班员,在爬“钢丝”中成长

最初爬“钢丝”时,沈志明手里冒着汗。爬到“钢丝”中间时,手和腿都会发软。

2014年,沈志明从三峡电力学院毕业来到东莞供电局。正式进入输电管理所工作之前,他又当了一年的学生。爬电塔、走线是日常的训练科目。在无人机巡查电路兴起之前,输电线路班员上塔、爬电线巡查、清障是日常工作写照。

穿好安全带,同伴帮忙扯住安全绳,大学时没怎么学习爬塔、走线的沈志明在最初的生涩逐步变得成熟。“我们是做足安全措施的,6米高的电塔还是比较轻松,但是30米高塔的还是能让人害怕的。”沈志明回忆,即便训练场地是断了电的电线,但最初双脚行走在6米高的电线上,双手扶着两侧的电线,丝毫不敢放松,走到三分之二时还有点手软。一次训练下来,汗水早就湿透了工衣。

模拟场景相对简单,但真正到了实操,还有更多困难在等着沈志明和他的同事们。2015年初,沈志明和同伴一起到大岭山镇一项目组跟班学习。“条件很辛苦,到项目组第一天老师傅就叫我们准备好蚊帐。”半年的实操跟班,让沈志明了解到项目从线路勘测到最终完工的过程。

一年学生生涯结束,更多的挑战在等着沈志明。输电线路班员日常工作需要巡查线路,经常需要清理电线上飘挂物。“印象最深一次是到山林里清理缠绕的气球。”沈志明说,平常遇到活动或者店铺开业,总会在门口挂着举行的大型气球和横幅。这次清理任务中,他就碰到大气球缠绕在线路上的情况。

灯笼状的气球和绳子缠绕住电线,导致当时山头上电塔发生短路跳闸。沈志明和同伴穿着白色绝缘服,拿着特定的工具将绳子勾住清理。“这就是杠杆原理,杆子长短两边,我们拎着短的一边就特别费力,两个人轮流清理了3个小时。”沈志明说。

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兴起,巡查工作有了更多选择。沈志明见证了巡查由人工向智能的方式转变。

2016年,沈志明考取了无人机执照。沈志明说无人机电力巡检和普通的无人机爱好者大不相同。一般的无人机爱好者都是避开高压线,但胆大心细的他却是绕着高压线飞,通过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巡视,他能够通过自动图传或者红外线设备去发现现场缺陷,随后由同伴清理现场的飘挂物。

“这比上塔、上电线巡逻安全很多,也节省人力。”靠着智能化工具的飞行功能,沈志明除了年底的检修和重大艰难任务外,已经利用无人机简化了巡视任务。而在随后的清理飘挂物工作中,沈志明的师傅蔡晓峰带领团队成员参与研发的“激光大炮”更是解放了一线班员的人力,实现精准清障。

努力创新,参与研发“激光大炮”

谈起“激光大炮”时,沈志明不自觉就比划起来,一时间找不到产品照片,他就在纸上画出初代产品到三代产品的粗略形状。“激光大炮”能让沈志明眼里发光。

如果说“走钢丝”是沈志明从业生涯的1.0版本,那“激光大炮”和无人机巡逻是他的2.0版本。2016年时,军事迷蔡晓峰突发奇想,“能不能通过激光去清理电线上的飘挂物?”试验开始在生产之外进行,沈志明成为蔡晓峰研发路上的助手之一。

第一代“激光大炮”,研发团队成员在使用了一个月后直呼“脖子疼”。由于没有产品设计经验,沈志明对此深有体会。“第一代产品我们都不叫它产品机,我们觉得那是实验机。”沈志明介绍,第一代产品团队直接将二氧化碳光源的管道封装,机器也没有配备瞄准镜,同时人要蹲到很低的位置才能使用。激光是肉眼不可见的光源,因此在瞄准目标清除飘挂物时甚至要花费六七个小时。

而到第二代“激光大炮”的研发阶段,研发团队带领人蔡晓峰个人提供经费,通过网络购买了电子瞄准镜。“我们还是不懂产品设计,机器的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地堆积上去,水冷箱、电池箱、激光管、云台、显示器等一堆模块就安放上去。”沈志明回忆,研发团队甚至都不考虑到后期的拆卸,以至多处使用螺丝连接都拧得很紧,且机器总体依然较重不方便运输。

研发团队申请到项目经费,经过数次实验,沈志明和研发团队成员终于将第三代“激光大炮”做成产品机。经过计算,沈志明和同事们发现现场清理一个飘挂物在15分钟内,因此选择使用风冷即可实现降温,从而简化水冷模块。根据研发团队实验数据和制造公司的产品设计,第三代产品机,一体化设计,装配机械云台和电子瞄准镜,使用WiFi连接平板操作,200米外的鱼线也清晰可见。

而第四代机器更为先进,功率最大的高达1000瓦,射程高达300米,重量只有12.8公斤,被装置在35升的工具箱内,轻便而小巧,清理直径15厘米的树木仅需要6-10分钟。

参与研发项目,不仅让沈志明获得荣誉感,更让他收获职业高光时刻。2018年,沈志明和同伴在2017和2018年间,先后代表广东电网参加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央企创新成就展”和南网电网组织的“GMS国际技术论坛”。

在北京参加“央企创新成就展”,沈志明最喜欢的是到在本摊位解说产品和到其他创新项目摊位前参观,一周的时间里他将展览变成另一种课堂。“如果没有来东莞供电局,我还真不会有这么丰富的经历,更别说去北京参加展览了。”沈志明说。

新设备的使用,使得沈志明这位习惯走“钢丝”的电力工人,除了检修和重特大任务外,已经有半年没有上塔了。“新设备不仅解放了人力,更提升了安全系数。”沈志明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和同伴们研究更加实用的设备,依然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撰文】洪海 薛屏

【作者】 洪海 薛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