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事,

只要做到极端,

那是可以成为神的东西。

有一个男人,

几十年专注于一件事,

让所有的妇女都离不开它。

他是家庭妇女的国民男神,

他就是十三香王守义,

那些年里妈妈的佳肴,

总是离不了他。

十三香又称十全香,

含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

有词传唱来着,

上好花椒和大料,

陈皮肉桂加良姜,

丁香木香亲哥俩,

同胞姐妹是大小茴香。

买回家中把菜做,

鸡鸭鱼肉都喷喷香。

夏天热,冬天凉,

冬夏离不了这十三香。

亲朋好友来聚会,

扎上围裙就下厨房。

煎炒烹炸味道美,

人人夸你手艺强。

可赛王母蟠桃宴,

胜过老君的灵丹香。

“鹿鸣春”请你作报告,

御膳酒楼也请你赏光。

刘敬贤厨师登门拜访,

才知你用的我的十三香。

十三香历史悠久,是从公元一千一百零一年兴隆堂里推出的一种秘制调料,而王守义是兴隆堂的传人,在70年代的时候,王守义从祖父的手中继承了十三香的秘方后,又加以研究改造,最终研制出了新的秘方,让十三香的食疗作用更上一层楼,而原料也从其中的十三种变成了二十多种,之后被命名为王守义十三香。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调料,王守义坚守了32年的时间去专研,愣是把一包1毛钱的小小调料包做成了年产值7个亿的企业。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守义也没有想过上市融资。

迫于生计,初创王守义十三香

1959年,百业待兴的中国正在闹饥荒,那时很多的劳动人民勒紧裤腰带都吃不饱饭,一个个饿得饥肠辘辘的,连观音土也吃了。祖居河南开封的王守义看着家中饿得嗷嗷大哭的孩子,各个皮包骨的家人,他不得不想办法找条出路来。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王守义想到手中的祖传秘方十三香,他决定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改良秘方,再卖给人民。秘方研究出来后,王守义父子几人就在家办起了家庭小作坊,一包十三香就卖一毛钱。他们不仅在家里卖,还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卖。

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王守义在包装纸的外面盖上了十三香的印章,让大家都认准十三香。虽然一包十三香才1毛钱,但架不住老百姓的喜欢,加上王守义的信誉好,十三香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了,王守义一家的生活也随之改善了不少。

1969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了高潮,一切小生意都不能做了,不然就是在享受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农村也进行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王守义也只能停止了十三香的售卖。

改革开放,重新走上创业之路

直到1984年改革开放,王守义才重新办了营业执照,用100元的启动资金在外面租摊子售卖十三香,从此开始他的创业道路。

创业是一条很苦的路,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王守义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到摊子上卖十三香,晚上星光漫天时再回家,一天的吆喝叫卖下,嗓子都在冒烟了。但他从没有偷懒过,依然是风雨无阻的出摊了。

由于十三香一包才1毛钱,用途又广,深受百姓的喜爱,王守义的摊子火了,越来越多的人光顾他的摊子。看着这样的情形,王守义就在心里琢磨开了,他想把十三香的事业做大。他的儿子王银良得知父亲的想法后,很是支持他,并毅然停薪留职回来帮父亲经营十三香。

1985年,王守义开始对十三香的包装进行了设计,并在1987年获得工商局的认证,注册成功。随后王守义带领着儿子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从此企业开始走向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十三香开始打开了全国的市场,开创了调料的新潮流。

王守义在十三香这个调味品里坚持了32年的时间,从没有懈怠过。即使是到了老年的时候,他也会拄着拐杖,拖着年轻时候操劳坏的身体,步履阑珊的到企业里转转,看看企业的状况。虽然后面把王守义十三香做成了一个年收入3亿的企业,但是王守义还是依然坚持本心,有钱了也从没改变过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前怎么样有钱了还是怎么样。

虽然他对自己的衣食住行不在意,但他对自己企业的员工却是和善得很,用他自己的话说: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位员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来的,挣的钱不往员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让员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绝不能亏了咱工人。

虽然王守义走了,但他创造的王守义十三香永远留了下来,并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成为每一代家庭主妇的必备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