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大剧院的精品文艺演出拉开了2016年中国华高等艺术交流展周的帷幕。
来自各地的演员们的精彩演出,为这次花鼓灯艺术展演周送上美好祝福。为期一周的活动,也将精彩纷呈,看点不断。
文化盛宴嗨翻全场
花鼓灯歌年年唱,今日花鼓更欢畅。蚌埠大剧院内,锣鼓声声铿锵有力,群舞《同欢共舞喜相逢》拉开了演出的帷幕。托举伞把子,手持彩伞与手绢,一群兰花、鼓架子极具感染力的舞蹈使现场观众如痴如狂。你方唱罢我登场,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们专程来到蚌埠,为花鼓灯献舞。年轻的面庞、矫健的身姿,让在场的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
群舞《鼓舞太平》动感十足,别有一番风味。记者 刘晨摄
现场不仅能看到咱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来自北京门头沟的太平鼓艺术团的《鼓舞太平》、胶州秧歌,给全场观众不同凡响的视听享受。这些舞蹈与花鼓灯艺术交相辉映,在舞台上绽放着光芒。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千手观音》,一亮相就获得雷动掌声。在音乐伴奏和手语老师的指导下,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静穆纯净的眼神,娴静端庄的气质,婀娜柔媚的千手,金碧辉煌的色彩,脱俗超凡的乐曲……当演员们用变幻莫测的手姿,划出一道道优美的金色弧线,勾勒出一尊具有灵性的“千手观音”。美得令人窒息,炫得让人陶醉。
“太精彩了!整场演出,我都没有离席过。一分钟都不想离开,就怕错过精彩的节目。”市民陈翔说,蚌埠的花鼓灯、北京门头沟的太平鼓,让他深切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表演群舞《舞动的淮河》。记者 陈昂 摄
分场活动精彩不断
“这两天蚌埠真热闹!好看啊!我平时也喜欢跳。”市民王霞就爱热闹,听说周末有花鼓灯表演,没到点就来到现场了。
欢庆的锣鼓敲起来了,翻飞的彩扇舞起来了,喜悦的人们跳起来了!来自民间的花鼓灯艺人代表各自流派同场过招、现场切磋,将花鼓灯几个流派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的舞蹈,让大家随着节奏踩踏着鼓点,晃动着肩膀,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原生态花鼓灯比赛决赛、民间花鼓灯艺人技艺展示、中国舞协艺术家赴蚌埠“送欢乐·下基层”、中国舞协艺术家赴禹会区冯嘴子村采风、非遗展演展示和民俗活动、原创民族舞剧《大禹》展演……在科学宫广场、淮河文化广场、怀远县等,艺术家们走进群众中,带着精彩的节目,载歌载舞。
10月24日—27日,由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的安徽省2016年度演艺品牌项目、大型民族舞剧《大禹》将在蚌埠大剧院举行展演。这个让世人熟悉却又未曾了解的大禹形象,将再次走向蚌埠市民,走进你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花鼓灯走进百姓生活
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儿女生活、劳动、情趣、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和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儿女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你看这个兰花,将泼、辣、俏演绎得多惟妙惟肖。”“台上那个鼓架子,肢体多灵动。”台下,不时有观众点评着,有些观点还真专业。采访中记者感到,有着千年历史的花鼓灯传统艺术逐步走向普及化和常态化,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盛典。
花鼓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地区的花鼓灯表演已经从自娱自乐,即兴表演上升到了专业性、职业化表演中。
玩灯的堂主是90后
10月21日的科学宫广场格外热闹,花鼓灯抵灯暨民间艺人技艺展示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温婉的唱腔,热闹的锣鼓,尤其蚌山区福升堂的节目《龙腾盛世》,成为最抢眼的焦点。
福升堂的中幡镇场,县太爷踩着独杆轿一出场,就笑倒了一片人。待到锣鼓稍停,一名演员右肩上竖起10米长的独根竹竿,现场观众立刻安静下来,鼓掌都忘记了,只顾翘首盼着下面的好戏。这时点,舞台右侧上来一位精瘦的演员,朝观众抱拳一施礼,那边就三步并两步,蜻蜓点水一般踩着人梯蹿上杆子。动作之快,几乎看不清落脚点。上了杆,又做出立旗、悬停等许多动作,惹得台下一片掌声笑声。忽然之间,演员手脚一松,头朝下倒栽葱似的跌落,还没等惊呼出口,却已经连着两个筋斗稳稳落地,还不忘回头一个亮相。“太棒了!”“再来一个!”停歇了几秒,观众席中这才爆出轰然的喝彩。
待到演出结束下了台,堂主年福升这才算松了一口气,拍着演员们的肩膀说:“表现的不错!节奏把握得好,倒栽葱看得我心里都一悬。”
负责整个舞台的调度,堂主可不是一般资历就能胜任。令人想不到的是,堂主却是1992年生的年轻人。出身于杂技世家,从小在舞台边长大,6岁登台献艺,年福升连名字都是按照堂口所取。上世纪30年代,福升堂在北京天桥以杂技卖艺立住了脚跟。兜兜转转近一个世纪,福升堂又回到了家乡蚌埠,还将花鼓灯与杂技结合,在传统花鼓戏《四老爷坐独杆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排练了新节目《龙腾盛世》。
“杂技提升了表演的难度,又不失传统表演的精髓。”说起花鼓灯和杂技,年福升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传统不光要守,更得因时、因势而变。“一提戏剧,感觉都是中老年人的爱好。我们大胆融入新鲜的元素,希望能把花鼓灯变成年轻人生活中常见的娱乐项目,而不是供在庙堂之上。”年福升戴着一枚太极图案的耳钉,在他看来,传统为什么不能很时髦?所以,不光是节目,连演员的服装都是推陈出新的:红绿的配色、潮水的绣花是汉族的底子,上衣的翘肩是蒙古族的特色,包头上的头牌却是借鉴了西方戏剧的元素。
如今,被称为108将的福升堂演员中,七成以上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因为兴趣相聚成为玩灯人,福升堂成了名副其实的“灯窝子”。更令年福升自豪的是,数次走出国门表演花鼓灯,有人冲他们竖着大拇指高喊:“China!”每当此时,他都要大声回喊:“China!BengBu!”
那个帅帅的主持人,是咱蚌埠人!
10月23日上午,中国舞协艺术家赴蚌埠“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在我市淮河文化广场上精彩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现场观看。演出开始后,男女主持人刚一登场亮相,就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很多观众指着舞台上的帅气男主持人,告诉身边的朋友:“那个帅帅的主持人,是咱蚌埠人!”
这个帅气的男主持人,名叫赵一天,是我市著名艺术伉俪赵新盟、娄楼的儿子,现在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小朋友们亲切地喊他“天天哥哥”。
在后台接受淮河晨刊记者采访时,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说,他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蚌埠人,这次他和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栏目主持人孟盛楠一起回到他的家乡,主持节目,心里很是激动、开心,“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而家乡蚌埠更是淮河岸边最璀璨耀眼的一颗明珠,走到哪,我最难忘的都是家乡蚌埠。这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正在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心里真是特别开心,由衷地感到自豪!”
传承花鼓灯,他们身体力行
冯鼎伟:身为民间艺人很是自豪
“巴西、俄罗斯、菲律宾这些国家我们都去过,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去国际展演。”说到这里,冯鼎伟一脸自豪。
44岁的冯鼎伟,跳了近40年的花鼓灯,现在是冯派花鼓灯第六代传人,也是花鼓灯市级传承人。他6岁开始学花鼓灯,十六七岁登台演出。“那时还只是在村子、镇子里给乡亲们演。”冯鼎伟说,每次演出看到台下围着很多人,他跳得就特别带劲。渐渐的,演出的舞台越来越大,先是代表蚌埠,在省内其他城市演出,后又代表安徽,最后代表中国,把花鼓灯跳到了世界舞台。
“能让外界了解花鼓灯,喜欢花鼓灯,给观众带去热闹,觉得挺好。”冯鼎伟笑着说,花鼓灯带给他很多,“我媳妇就是我通过跳花鼓灯认识的呢。”冯鼎伟的爱人顾瑞环也是一名花鼓灯演员,现在他们在一个团队表演。原来,20年前,冯鼎伟受邀到凤阳县表演,遇到了同在表演花鼓灯的顾瑞环,两人互生情愫走到一起。此后,无论去哪表演,两人都相扶相伴。现在,冯鼎伟的女儿和儿子,都在学花鼓灯表演。
23日下午,冯鼎伟10岁的女儿冯鑫雅穿着花鼓灯服装,给记者表演了“亮相”。“我要向爸爸妈妈一样,到很多地方表演花鼓灯,让大家都知道冯嘴子村。”
丁雪琴:始于喜爱,忠于传承
丁雪琴是土生土长的冯嘴子村人,是那里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养育了她,也养育了她对花鼓灯的爱好。
“家里的人哪个出来都会唱几句,少时虽然看不懂故事,但爱看那花花绿绿的衣服,晃来晃去的头饰,那些真是太好看了。”丁雪琴是冯派花鼓灯第六代嫡传人,从小耳濡目染。14岁开始,她就学起了唱戏。
丁雪琴说,她和丈夫也是因花鼓灯结缘,走在了一起。“2003年,村里让他回来家乡,重新组建灯班子,挑大梁。我们自己掏钱添置服装道具,晚上培训排练,并在冯嘴子村小学挑了50个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教授花鼓灯。”丁雪琴回忆道,从那时起,我们就经常为来蚌埠的外地客人表演。
在丁雪琴看来,花鼓灯承载了淮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文明,也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是亟待保存和传承的文化遗产。“一直期待着更多热爱花鼓灯的年轻人来继承这门艺术中的瑰宝,发扬光大。”丁雪琴说,自己也非常支持女儿学习、传承花鼓灯。“我女儿17岁,年龄不大,但悟性很好,现在在省艺校学习花鼓灯,学得很认真练得很起劲。”
谈到此次花鼓灯展演,丁雪琴表示既激动,又高兴。“欢迎外地的客人来观看花鼓灯表演,我们也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带着花鼓灯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花鼓灯、喜欢花鼓灯。”
冯国好:传承花鼓灯是一份责任
23日下午,71岁的冯国好穿着单薄的花鼓灯表演服装,在台上起劲地表演。下台后,老人并没有气喘吁吁。“身体好着呢,至少还能再表演10年。”冯国好笑着说。冯国好是冯派花鼓灯的第五代传人,也是花鼓灯省级传承人。71岁的他声音洪亮,眼睛有神,身板笔挺,活动起来身手灵巧。他擅长敲锣,还被评为过“金锣手”。
当记者问及这么大年龄,有没有想过退休?冯国好连摆手、直摇头。“从几岁就开始跳,跳了一辈子了,要一直跳到跳不动的那一天。”老人说,跳了几十年,他经历过从冯派花鼓灯不被熟识,到一点点有知名度,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可,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很不容易。“这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到我这一代,怎么能轻易放弃。”老人说,既然选择了花鼓灯,对他而言就有一份责任,他的责任就是把花鼓灯传承发扬下去,培养第五代、第六代以及更多代。为了能有好身体在台上展示,他经常晚饭后步行5公里锻炼身体。
“现在团队里,很多都是我的徒弟。”老人说,他们队伍里,有好几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老人,最大的已经80多岁,之所以选择继续跳,除了热爱痴情外,更多是传承花鼓灯的责任。(文字 何沛 徐越蔷 江海 靳瑾 陈艳春 本版摄影 陈昂 刘晨 曹梦晴) 编辑 徐捷
1.文章《【孟盛楠老公】专题舞红淮畔花鼓灯 唱响美丽新蚌埠》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孟盛楠老公】专题舞红淮畔花鼓灯 唱响美丽新蚌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