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李阳导演执导的电影《盲山》在中国发行,这部电影以文艺片的性质在内地市场首次崭露头角,受到好评,对《盲山》的争议也不断。

《盲山》的上映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却从未被全面曝光的人口拐卖问题第一次最大幅度的从社会的阴暗角落拉到了现实生活中,让所有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平安稳定生活环境下的人们第一次真正的看清楚了世界阴暗角落的可怕。

与其说《盲山》是一部文艺电影,倒不如将《盲山》称作是一部文艺电影中的纪录片,而电影《盲山》的争议性也正是在这里,《盲山》的故事是有原型的。

而李扬导演的作用正是将这个故事接件放大,带到观众的面前,通过电影的手段去强迫人们关注到人口拐卖的问题,《盲山》的作用相比较于内地大多数以拿奖为目的的文艺片,更深一个层次和意义上,《盲山》的真正影响力和作用接近于放大阴暗处的苦难。

从90年代至今为止,拐卖人口的问题一直是社会上一个巨大的隐患,而在人口拐卖的受害者中,又以女性和儿童最多。《盲山》作为当时国内罕见的拐卖人口的题材电影,一度甚至无法上映,直到李扬导演修改了《盲山》第一版的结局后,影片才得以在重重把关下通过审核。然而,能够改变的是电影结局,不能够改变的,却是受害者的结局。

据统计报道,大部分女性拐卖人口案件的受害者到最后基本都落下了终身残疾,即使侥幸没有,也会在被解救后患上严重的精神创伤,影响后来的一生,更别提还有部分女性拐卖人口案件的受害者根本没有获救或者说是已经被折磨致死了。

其实近年来,关于人口拐卖的电影已经很多,比如说《亲爱的》、《失孤》等,但是论年代来讲,《盲山》依旧可以说是这类题材电影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比之其他多少带着一些商业意味的电影。《盲山》的拍摄手法和理念都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而女主角白雪梅的扮演者黄璐也非常成功的塑造了这个悲惨的被拐卖女大学生的形象,为整个电影的水平锦上添花,致使这部作品成为了罕见的剧本和演技共存、奖项与口碑双丰收的一部电影。

但是值得探究的是,作为一部罕见的在内地和国外口碑双丰收的电影,《盲山》披露的是人口拐卖的阴暗面,也不仅仅是人口拐卖的阴暗面。

《盲山》让更多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人口拐卖的社会现象,更是人们对于不公正、不理智、不合法恶劣犯罪事件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包庇的行为。《盲山》,山是拐卖白雪梅的山,盲的却是山中的村民。他们颠覆了人们对于朴实村民的美好形象,将血淋淋的人性直接摆放在观众面前,这才造就了《盲山》的真实性与观赏性以及人生的参照性。

一、天堂到地狱,只是一线之间

《盲山》的故事发生在1990年末,女主角白雪梅是一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毕业生。按理说,在那个经济和读书理念并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白雪梅却没有得到她作为大学生的红利——社会是现实的,在不注重文凭的年代,一个刚刚初出茅庐的丫头片子远远比不过一个拥有丰富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熟练工人吃香,白雪梅想要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游刃有余的生存,还是太稚嫩太年轻。

但是生活的压力并没有给予白雪梅成长的时间和喘息的机会,家庭的经济重担如同一座小山一样压在这个女大学生的肩头,她很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出人头地,而是为这个为着她读书已经近乎倾家荡产的家庭分担经济重担。

这在当时其实也算是非常贴合于时代的一个设定,甚至可以说,《盲山》这个故事的严谨逻辑性正是出现在这些细节上:正是因为急于分担家庭的压力,所以在后来遇到假扮成为医药公司采购员的人贩子时,白雪梅非常容易的就给予了这个陌生人自己的信任,并且表示自己愿意跟着他们一起进行医药采购工作。

当然,之所以这么容易上当受骗,与白雪梅自己本身的家庭原因也离不开关系,首先,白雪梅的家庭将白雪梅保护的很好的,这一点从他们愿意在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还未妥善解决的年代,愿意送白雪梅这个女孩去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另外一方面,白雪梅也确实符合人贩子们“捕猎”的目标和人选——她算不上很漂亮,不至于太过招人注目,另外一方面,她长相端正,也不会被那些买家嫌弃。再加上她拥有大学学历,在那些买家的眼中,拥有大学学历代表着繁衍出来的后代更加聪明,对于卖家来说,白雪梅的大学学历则可以帮助他们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更别说白雪梅刚刚大学毕业,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显得更加的好骗了。

就这样,白雪梅天真的跟随着乔装打扮成医药公司采购员的人贩子干起了“医药采购工作”下场当然也是很明显很清楚的,白雪梅在喝了一杯加了迷药的水以后,便被变卖到了小山村。一觉醒来,她已经成为了40岁的农民黄德贵花钱买来的妻子。

天堂和地狱从来都是一线之间,白雪梅在得知自己被拐卖后,做出了和大部分遭此厄运的人一样的举动 。她开始苦苦哀求村民们帮助她找到自己的钱包和身份证,又到处求人能不能把自己放走,对于这个接受过正规教育也能够分辨大是大非的大学生来说,她很清楚的拥有法律观念,她明白,拐卖人口是违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犯罪行为。

因此她天真的认为,周围的村民就算是迫于法律的压力,或多或少也会对她伸以援手,起码会帮助她报警。但是她实在是太年轻了,周围的村民不仅仅没有帮助她报警,大部分人选择了视而不见,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甚至选择了向她所谓的“丈夫”黄德贵告状。

这是什么样一种畸形的人性观?不少观众看到这里,才开始真正理解影片名字“盲山”的真正意义,难道人们不知道拐卖人口是犯罪的行为吗?难道这些村民们对于白雪梅的苦难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

当然不是,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血有肉,但是这样的情况已经在村子里发生了太多太多,多到村民们都以及习以为常,就连白雪梅的婆婆也是被拐卖来,生下她的丈夫黄德贵的。人们已经默许了拐卖的这种行为,甚至于拐卖女性这件事在村子里已经平常普遍到不拐卖的人才是异己。

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观点下变得扭曲,就连他们的道德都一起开始沦丧了。就算少有还有一丝良心未泯的人,也会害怕惹上麻烦所以选择对于白雪梅的呼救置若罔闻。

没有人性的人世间,才是真正的地狱。

白雪梅在被村民们连番无视之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想要回家的想法,当天晚上,她恳求黄德贵放自己回家,结果当然是被拒绝,不仅如此,她还被黄德贵强奸了她,黄德贵则司空见惯的认为女人要驯化,于是将白雪梅锁在了房间里,一不顺心就对她拳打脚踢,在这种几乎是精神折磨和肉体折磨的双重折磨见,白雪梅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她开始强迫自己面对现实,去认清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变态潜规则下被同化的产物。以她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很难逃脱出这里,但是这里并没有人会帮助她。

因为所有村民都已经默许了这种事情的发生,甚至所有村民也都鼓励这种事情的发生。没有人会反抗,除了她自己,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被拐卖来的女人,她们的下场几乎都是留在这里生儿育女,一辈子成为买主的仆从与努力。这里是盲山,这里是真正的地狱。

二、反抗与斗争在人性的冷漠下都是无用功

白雪梅仍旧没有选择放弃,她最大的优势就是读过书,拥有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头脑,她始终执着的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就一定还有逃出去的那一天,即使这里的村民都是对她的苦难视而不见的“盲人”,她也要坚持住,直到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一开始,她还不相信这里的村民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于是,白雪梅将自己逃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当地的邮递员身上,她趁着黄德贵出去干活不在家,偷偷写下求救的信件交给邮递员,希望邮递员能够将这些带着她痛苦和血泪的信件交到家人和警方的手中。至此,她还不相信这里的人已经丧失的最基本的道德。

但是邮递员却转身就将白雪梅的求救信交给了黄德贵,原来,黄德贵一早就用几包香烟收买了这个邮递员。何其可悲,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却因为几包香烟就被出卖了,她的希望、她的呼救都在一瞬间消弭殆尽,成为摸不着的泡影。

她还试图找到过村主任,她天真的认为,村主任应当是接受过教育的人,会将这件事反应给公安机关,警察会救她出去。但是实际上,村主任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只是找黄德贵要了封口费,就再无下文。而被告密的白雪梅,自然是遭到了丈夫的一顿毒打。

她开始逐渐认识到,这里的人情冷漠已经到了超出她想象范畴的余地,世界上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她再进行这些无用的呼救。

她决心自己逃跑,第一次,她跑到了汽车站,但是身无分文的她没钱买车票,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逃生的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第二次,她好不容易上了车,却被黄德贵带着村民从车上截获,而车上的人面对她的呼救却还是充耳不闻,回去了,自然又是一顿毒打。

她逐渐开始绝望,甚至有些动摇自己是否要放弃逃跑的打算了,直到后来她教的小学生青山帮助她联系到了父母,李扬的这个情节是讽刺的——一群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却远远没有一个孩子来的纯真善良。

父亲和警察终于到来,但是他们却无法解救出白雪梅,因为这里的村民们早已经在这种劣迹斑斑的观念中狼狈为奸,他们挥动着锄头、镰刀,什么都不怕,疯了似的阻止警察和白雪梅的父亲带白雪梅离开,他们的价值观和人性早已经扭曲了。

在他们眼中,白雪梅是自己村子里买来的货物,是交易的商品,她早已经不是一个具有女性生理意义和灵魂意义的人类,而是没有灵魂的交易品,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带走白雪梅。因为他们早已经被蒙蔽了双眼,根本看不到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是犯罪的。

最后,白雪梅只能痛苦的呆在村庄里,几年后,才在警方的帮助下伺机出逃,与家人团圆。

《盲山》盲的究竟是何人眼,山又是哪座山?相信观众们的心中自然有一杆秤,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交锋中,正义并没有像大部分电影情节一样势不可挡,甚至远远不如邪恶的、被蒙蔽的双眼丧失道德的村民,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原因。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盲眼并不可怕,盲心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当利益蒙蔽了人心,道德沦为交易的筹码,人间究竟还剩下什么?“盲盲”人海,全民凶手,每个盲心的人,都是导致悲剧的恶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