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和中国的第一剧种,剧团分布最广,观众最多,剧剧影响最大。

之所以豫剧能在京剧、越剧和黄梅戏之上一枝独秀,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在鼎力推动。在表演艺术家序列中的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和阎立品五大名旦之外,还有作为当今领军人物的李树建。在剧作家序列中,除了不同时期出现的樊粹庭、姚金成和陈涌泉等人之外,还不得不提到石磊其人。他在诸多名家当中凸显出来, 已经成为豫剧文化中必须描述的石磊现象。

石磊现象, 首先表现在其教育背景较为正规、艺术实践接通地气。他是恢复高考之后第一届本科生,后来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 接受了张庚、郭汉城、阿甲等多位先生的指导。上承中国最高艺术机构的熏陶,下接河南豫剧文化的地气,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豫剧文化的丰腴土壤中辛勤耕耘,日积月累,以致蔚为大观。五卷七册煌煌大著汇集成的《石磊文集》,连同他创作、导演的剧目光盘集锦在一起,令我们每一位戏曲人所感动。 在北京的艺术院校中求学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离开北京。但是以中国之大,既要有人留在京城,也要有人回到家乡为戏曲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石磊先生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典范。

回到中原故土的石磊,既带有几分经院气,更在豫剧文化的天空中自由驰骋。他没有这样那样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而获得了更多的身心自由与创作自由。这种自由就是回到民间、回到传统、向着观众,向着明天,充分展示出他亦编亦写亦论,亦导亦唱亦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才能。在中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下,他纵横驰骋,自由放歌,开花结果。当然,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自由追求下,任何一种独立的前进与认真的思考, 都与生俱来地伴随着孤独。但是,石磊却在孤独中坚守。当大家都在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之道上前行时,他却在走着自己的一条道,一条不同于主流的道。他不怕小众和另类,就是把自己所坚守的戏曲理想,在古典主义的旗帜和民本关怀的实践中走下去,走到底,既能获取更多百姓的掌声,也能把一些剧目流传下去。在主流的豫剧作家之外,也有石磊这样思考独立、人格自由、成果丰硕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每一个戏曲从业者敬重。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原本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仅仅是主旋律、大制作、新创作的一元化道路。艺术发展最好的状态还应是百花齐放,而不仅仅是一两朵花的绽开。石磊现象的充沛展现,就像一朵带有古典精神和民间气息怒放的鲜花。

同时,石磊又是一位非常独到的戏曲作家,他将原创剧作的撰写、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再创作结合起来,因此凡有所作,都能成为演员的看家戏、剧团的“吃饭戏”和特别有观众缘的招牌戏。原创戏《女贞花开》、《秦少游与苏小妹》固然精彩,《三娘》和《寻儿记》更见出经典的风范。尤其是后者,经过他的妙手打造,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使之更加符合当今舞台,符合当今戏曲观众的需求。这就是他本人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他在朝着将传统剧目脱胎换骨打造成新经典的方向努力,这就特别符合中国戏曲的本体。因为,戏曲不仅仅是原创的艺术,更重要的则是要把历代的精华,把各个剧种中优秀的传统剧目不停地优化提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云蒸霞蔚、山海常新。在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实践中,石磊成绩颇大,收获颇丰。

石磊现象还表现在打通编、论、导演等不同艺术行当,成为一个多面综合、全面发展的艺术家。如前所述,学而优则创作,创而优则立论,论而优则导演,导而优则粉墨登场……环顾古往今来的戏曲艺术家,兼顾以上各部门而能融会贯通者,能有几人?关汉卿说偶倡优而不辞,汤显祖说自掐檀痕教小伶,我觉得还只是偶然兴起而已,他俩都不会真的常演戏、常导演。但是石磊却能在不同的艺术行当中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己多才多艺的禀赋,能够逐渐接近和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的论著中,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关于《戏曲流派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艺现象》等,都曾令人关注。我特别瞩目的还有其《樊戏研究》,这是关于豫剧编剧大家樊粹庭论述中最为精到的一部专著。我们中国戏曲学院编写《中国戏曲文学史》时,关于樊粹庭这一章,还是得约请石磊来写, 因为他才是樊戏研究真正的专家。当然,石磊还在樊戏中选了一些剧作改编演出,从《麻风女》改编而成的《女贞花开》,就是一出好戏,很多剧团都盛演不衰,感人至深。作为一位很好的编剧和戏剧评论家, 他常常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被导演深刻理解和充分采纳,所以他又走向了导演的角色,亲自导演、教演甚至作曲,成为戏曲界可以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在海峡两岸的豫剧文化交流方面,不算赴台参加学术会议,石磊曾经五进宝岛,导演了《秦少游与苏小妹》等五出大戏,同时又多次邀约宝岛的豫剧团队到大陆演出,实实在在地为两岸豫剧交流与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同仁们推动了台湾豫剧在新的层面上更多的发展,台湾同行共同谋求新的创造,寻求两岸文化人与艺术家的心灵沟通和情谊的互惠,寻求为两岸观众所理解和心灵感动的共同密码。

正如台湾著名艺术家王海玲女士的贺电所云:石磊先生才华出众,多次应邀赴台交流,并参与台湾豫剧团年度大戏创作脍炙人口之作品,《女贞花开》、《秦少游与苏小妹》、《三娘》、《狸猫换太子》等在两岸均拥有众多戏迷,对于传统戏曲之传承与推广贡献良多。

在台湾戏曲界,豫剧就是大陆过来、官方支持的第二大剧种,豫剧今天不仅仅在台湾影响很大,台湾的豫剧在海外也都有了极好的口碑。豫剧在台湾、在海外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既与台湾本土艺术家们的奋斗分不开,也与石磊等一批豫剧精英莅临宝岛的相互推动分不开。这样,豫剧艺术不仅仅在台湾有了新发展,还与作为母体的河南豫剧血肉相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只有两岸携手,才能将豫剧共同推向当代中华戏曲第一大剧种的重要位置。

在研讨石磊现象的这一个平台上,高朋满座,名家云集,汇合了中国戏曲界最具备智慧、最具备学养同时也具备正义感的一批高端专家们,与石磊京华论道,风云际会。研讨会上真正做到了人与人的呼应, 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通过石磊现象的个案研讨,从他的个人奋斗史及他的诸多成就与业绩延伸开来,我们大家都在忧国忧民,都在思考当今中国的信仰重建。都希望在信仰重建的过程中,戏曲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作用;都希望戏曲能够具备古雅而又现代的气韵;都希望戏曲艺术能够给百姓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美感;更加希望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经济强国,同时还要成为文化强国和戏曲大国。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戏文系主任、教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

(原载《艺术评论》2013年08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