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生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他魁梧魁梧,有男子气概,眉间正气更有威严。

除了《康熙王朝》的李光地外,印象最深的是他演了相当多的市长、书记之类的角色。

早在80年代,廖京生便开始出演电影,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他与宋丹丹、斯琴高娃的《月牙儿》,这是部反应民国时期底层人生活的电影。除此以外,他还出演过珠影厂的《男人们和女人们》,而这又是部都市题材。

这里要说的这部《巧哥儿》则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廖京生与山东女星傅丽莉主演,亦是廖京生银幕处女作。电影讲述了一个农村婚恋故事,女主角巧哥儿面对村里富户的追求毅然选择了穷小子姜二柱。

理想与现实交织下的婚恋观

女主角巧哥儿(傅丽莉饰)对男主角姜二柱(廖京生饰)的爱则显得纯粹得多,在她眼中,人不会穷一辈子,最紧要是为人要靠谱,可以通过勤劳致富。

所幸,男主角姜二柱确实踏实能干,虽然做的也是简单的力气活,却凭借自己的勤力收获了不少的财富。(廖京生的憨直农村青年形象同后来的角色差异很大)

作为电影的主角,他们自然代表着最理想化的人格。

而女主角闺蜜的婚恋观对于当时来说则更具代表性。她也颇为欣赏男主角善良诚恳的性格,但她择偶的首要标准却是“钱”,用她自己的话说“靠自己要等到什么时候”。尽管到了后来,剧情的编排刻意将她拽向预设的轨道:回归到对人性格品质本身的追求。但这种庸俗实用主义的婚恋观仍旧代表着现实中最常见的世俗标准。

这也是如同很多电影里的角色,配角的价值观往往更具代表性。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当“为人善良诚恳”转化不成优厚的物质条件,在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嫁个有钱人”,尽管他们为人狡猾。

而电影似乎也将正面角色刻画得光明磊落,“反面”角色刻画成了老滑头。而更多时候,现实不是非黑即白,也并不是每个老实人都有电影中如此帅气的外表,如此一来,是否又是实用主义至上呢?

生活化的喜剧色彩

随着赵焕章导演的《喜盈门》的大获成功,同期出现很多带有轻喜剧色彩的农村片,这些片多讲述一些婚姻、爱情、家庭矛盾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从本片的语言风格和民居形态来看很像是胶东的农村故事。

本片的喜剧色彩体现在角色语言的运用上真实生动生活化的同时又合乎人物身份。

例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姜二柱并非一个温吞的老好人,对待媒婆的讽刺挖苦,他嘴上也毫不留情。虽然是个“憨直”的人设,可说话一旦夹枪带棍起来,连靠嘴皮子吃饭的媒婆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对待其他人时,姜二柱言语则显得温和许多。卖小鸡时有抱小孩的过客质疑道:“养得活吗?”姜二柱则面带微笑,有趣又不失分寸地“回击”道:“小鸡儿要少吃多餐,还要注意天气变化,比你这小狗蛋儿要好养活多了。”如此一来,对方也不觉尴尬。

关于媒婆的心态,电影里也是做了重点描绘。

起初,她纯粹是为了多管闲事,她以为姜二柱家里穷(背后讥讽他“穷得能把锅吊起来当钟敲”),自己帮忙做个媒会落个好名声,却不知他的心思早被看穿。随后,她受了村里富户的钱,要暗中作梗破坏巧哥儿与姜二柱的婚事,这里体现了媒婆贪图小利、趋炎附势的一面。

而导演在最后又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得了病苦于没钱医治,而此时正巧遇着卖小鸡回来的姜二柱,二柱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将钱借给她看病,而此时她则羞愧地蒙上被子。

此时,导演没有采取正面语言交汇式处理,而是用了拉被子遮羞这一颇具喜剧色彩的动作处理。媒婆最终是损人不利己,碰了一鼻子灰。

此外,我认为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男主角善良行径的刻画显得单薄。例如说,男主角为何肯收留身患重病的独身老人,如果说是仅仅出于内心善良也并非不可能,但如此便显得人物过于高大全。如果要是男主角曾经与老人有过深厚的感情基础,这样的话,他的行为则显得更顺理成章。

© 本文版权归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