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洪英镇水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图默特左基水耙上,是1958年开工建设的灌溉防洪中型水库。

水库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20万立方米,死库容280万立方米。大坝高41.2米,长238米,坝顶宽5米,侧堰式溢洪道,堰长85米,溢洪槽长429.5米,底宽20米,正常泄量1650秒立米,最大泄量为2430秒立米。大坝西端设有上下两条钢筋混凝土压力输水管,尾端设有高压闸阀控制。两洞最大泄量28.44秒立米,大坝东端溢洪道底部设有泄洪冲砂洞,最大泄量100秒立米。

水磨沟属黄河水系,是大黑河流域的较大支流之一。坝址以上沟长74.2公里,流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灌区有总干渠一条,东西干渠两条,设计引水流量28秒立米,支渠11条,主要建筑物143座。

灌区人民引用水磨沟清洪水灌溉农田,历史悠久。但是,过去灌溉设施简陋,清洪水无法控制调节,认水自流,灌溉无保证。直到建库初期灌溉面积仅3万亩左右,单产100余斤。遇多雨年份或遇暴雨,洪水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房屋,给下游造成灾害。一九五八年正值水库施工期一场暴雨,洪峰流量达1770秒立米,冲毁房屋30余间,耕地400余亩,使6万亩庄稼受淹成灾,京包铁路被冲毁得交通中断,造成巨大损失。

二、水库淤积的严重性及排除措施

红领巾水库1960年正式投入运用,最初四年,因为对洪水性质、淤积程度没有认识,经验不足,拦洪蓄水产生了淤积。斜卧管的十三排进水孔被淤埋十一排,仅剩两排四孔进水,淤积深度达11米,四年内淤积量达270多万吨,年均淤积量达67.3万立方米。照这样的淤积速度,不到二十年,水库就淤积报废。水库投入运行后,虽然控制了洪水,减少了危害,也把大部分洪水进行了利用。但是,因为拦洪蓄水库区产生了淤积,淤积后还不易排出,但农田里很需要泥沙。为了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尽量把泥沙输送到灌区。从1962年开始,首先试验性地挖通施工导流洞,创造了低孔排沙,开始了以水为主、人工辅助的办法,利用库区坡陡流速大、冲刷力强的特点,进行拉淤排沙。主要有以下办法:

1、人工排沙

空库阶段在淤积面上,人工开挖一条弯弯曲曲的宽深各1米的小渠,连通施工导流洞,掌握时机,然后将本河清水截坝引进人工开的大渠内,利用库区滩面高于输水洞的落差,冲刷泥沙,这样可以使死水滩变成活槽,冲刷死角,也可以因地制宜,适宜在汛前空库阶段进行,不用机械设备,人工可以完成。6——12人每个班可排走泥沙2300多方。

2、改变了运用方式,合理调度

水库运用方式和合理调度,对水库泥沙淤积程度影响较大。建库初期采用拦洪蓄水运用,这样将大量泥沙堵截在库内。后来逐步认识到泥沙落到库区内就不易排出,所以改变为“蓄清排洪”即“缓洪蓄清”运用,到汛期一般为空库迎洪,中、小洪水随来随泄,较大洪水尽量结合灌溉排泄,缩短洪水在库内的停留时间,创造条件引洪淤灌;汛后拦蓄清水,供冬春汇地时调配使用,这样就减少了泥沙的淤积。从已有资料看,1960年至1962年为“拦洪蓄水”运用,汛期进库261.7万吨,泥沙全部落到库内。一九七三年六月到八月十五日是滞洪运用,来砂119万吨,因蓄水水位较低,不仅没有落淤,库区还产生了冲刷。

3、利用中、小洪水排沙

红领巾水库从1 9 6 4年以后,汛期以“缓洪蓄水”运用为主,一般中小洪水来的次数多,峰量不大,总水量一般也较少,这样漫滩时间也短,相应落淤比较少,万一拦洪蓄水的时候,泥沙只是落在槽库以内,可以等下次洪水或者利用本河清水排出库外送到灌区。所以,中、小洪水落淤少,调度适当还可以恢复库容。如1974年,洪水共有16次,最大洪峰205秒立米,是少水丰沙年,库区产生冲刷,恢复库容22万立方米。

除以上三种主要排泥措施外,还有基流冲刷、异重流排沙和泄空冲刷等办法。总之,我们多创造条件多排泥沙,保存库容,延长水库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拦淤排沙,引洪淤灌,受到水利部和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三、水库三十年来的效益

灌区总土地面积32万亩,耕地1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近期12万亩,远景1 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多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万多亩,建库后最大灌溉面积14.6万亩。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创造了低孔排沙和“缓洪蓄水”运用之后,水库不但淤积较少,而且排走原来的泥沙。从1960年以来,共排出泥沙2012.7万吨,库内仅比1974年多淤7.1万立方米,90%以上的泥沙排出水库输送到灌区。这样,既延长了水库寿命,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洪水中的水、肥、土资源,扩大了灌溉面积,最大引洪淤灌面积达到14.6万亩,为建库前的4.8倍。其中,改造荒滩1.8万亩,改造盐碱滩1.2万亩,原无条件灌溉发展为改善灌溉面积8.6万亩。截止1989年底,累计灌溉面积249.57万亩。

经过引洪淤灌,使荒滩变成了良田,盐碱滩得到了改造,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产量,深受灌区人民欢迎。全灌区粮食单产由建库初期100斤左右提高到680斤以上。如毕克齐镇没有引洪淤灌前,每年吃国家返销粮200多万斤,淤灌后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1970年上缴国家粮食200多万斤,1976年上缴国家粮食500多万斤,该镇的官保村1976年至1977年粮食单产1120—1130多斤。兵州亥的五里坡、上十里坡、阎桂房、沟子板村,亩产达500——800多斤。毕克齐的大古城、北店村位于灌区有名的碱滩上,未淤灌前,仅能种些插花地,单产100多斤左右,引洪淤灌后粮食亩产增到570多斤,1986年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收成。兵州亥乡的讨合气、大里堡村的麻黄滩,是有名的石头滩,卵石达20——30米深,寸草不生,只能在沟壕边种些条田,经过引洪淤灌变成了良田,亩产达600斤以上,比淤灌前增产12倍。灌区最下游北什轴乡的赵家营、刘家营、前后合理、后红岱、点尔素等村,亩产也增加到400——600斤以上。

从以上的情况及三十年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水库建成以后的变化较大。建库初期全灌区粮食总产为330.14万斤,建库后多年平均粮食总产为2498.14万斤,是建库前的7.6倍。粮食总产最高的1982年为5381.74万斤,是建库初期的16倍。建库以来累计生产粮食6.74亿斤。灌区不仅种植粮食作物,还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甜菜、蔬菜等,并发展了林业。经分析计算,1960——1987年累计净效益l 3亿元。实践证明,水是决定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库为灌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在管好库水、充分利用地表水的同时,还挖掘了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开发地下水源,提高了用水的保证率。从1975年开始,在北什轴乡的宜井地区分片建立井群两处,累计打井30眼,并对部分井渠进行了衬砌,缓解了上下游用水和小麦浇青用水的矛盾。如1987年仅西干渠井群累用浇3.5万亩次,浇青1.7万亩,井灌区人均收入由建井前的300元增加到500元,七个村交售粮食60多万斤。没有打井前,北什轴乡的4万多亩小麦,丰水年可以灌溉大部分或一部分,枯水年水库缺水,根本得不到灌溉,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由于地下水的开发,降低了地下水位,灌区的盐碱程度有了改善,夏秋作物得到了适时的灌溉,为灌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连年得到比较好的收成。

为了更好利用现有的水,已在灌区建立了一处水利科学试验基地,面积为1000—3500亩左右,主要研究各种作物用水时间、用水多少等内容,整理出第一手资料,为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提供依据,为促进灌区农业的稳产、高产做贡献。

管理所在管水的同时,还发展了多种经营,共植树15万株,养羊500多只、猪50口、鸡1000只,种地80多亩。这样,既增加了水库的收入,也为职工子女就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福利事业,改善了职工生活。

四、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1、红领巾水库汛期洪水下泄时携带着大量泥沙,虽然采取了拉淤措施,但仍有淤积问题。另外,推移质出库会使部分土地沙化等,这些问题需要逐步研究解决。为了减缓水库的淤积,拟定修建固定式拉淤渠道进行拉淤排沙,变死水位、死角为活滩、活槽,恢复库容。

2、灌区渠系还不够健全,渗漏损失严重,输水损失较大。为了减少输水损失,渠道应该衬砌,同时逐渐以库水为水源,采取渠灌和喷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逐步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统一调度使用,以便合理开发水资源,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

3、在1967年规划的基础上,分年把灌区建成田、渠、路、林、井、电、排七配套的标准化灌区,为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水库运行几十年,各种设施设备老化,原设计防洪标准不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2001年国家批准除险加固工程立项,项目总投资34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00万元,地方配套1171万元。

红领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12月1 日正式动工,2005年8月份完成了全部建设内容,并于9月份通过验收,评定为优良工程。

工程加固后,将原大坝加高342米,按原坝坡同比例加厚。泄洪道侧槽底扩宽宽至16~32米,泄槽底宽扩宽至20米,对原堰顶及泄槽底板进行加国,堰顶浇筑60cm厚钢筋砼并打锚杆与原堰连接;侧槽及泄槽内的冲坑用毛石和混凝上回填,面上铺设的40cm 厚钢筋混凝土底板。溢洪道经过扩宽加固,泄流能力达到3600 m3/s,能抵御 10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新增西泄洪冲砂洞一条,成洞直径3.1米,洞长291米。洞尾部设弧形钢闸门,出口设扩散段渥齐段及消力池。经初步试运行,水流平稳,拉淤效果明显。

项目实施后,水库防洪标准大大提高,校核洪水标准可由原来的20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1000年一遇,总库容由原来的1660万立米提高到2100万立米,原来年久老化失修的各类设施设备得以维修加固,水库达到了除险加固之目的,防洪和灌溉效益显著提高,红领巾水库将以崭新的面貌,更大程度地造福灌区广大人民群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