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批”人才系列报告
刘璐(右)正在接受采访
五年前,刘璐以广播作品与电视台结缘,她发现原来人生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她去寻找。
“当记者能够接触不同领域的人、事、物,让我迎接不同的挑战,能够创作出更多‘带泥土有温度’的作品。”带着对新天地的憧憬,刘璐走上了漫漫“新闻路”。
从老师到记者 半路出家敢拼敢闯
1997年,刚走出校园的刘璐成为古蔺县二郎中学一名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她不敢有一丝松懈,凡事兢兢业业。“在一次乡镇广播节目评比过程中,我配音的节目大家听后都觉得不错,就推荐我去电视台试试。”正因为这次偶然的机会,2001年,刘璐考调到古蔺电视台,从此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璐说,在正式考调到古蔺电视台工作之前,她在台里学习了一个多月。记得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去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当时村里正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公路。“看到村民们为了改善当地落后的交通条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我深深地被那种淳朴的劳动精神感动。”刘璐在每个采访对象身上,看到、学到了许多。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战胜了最初的犹豫,她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人。
刘璐进入古蔺电视台之初是在新闻部跑一线。非典期间,她深入一线采访从沿海回来的村民;地质灾害发生时,她走进灾害现场为市民带来最新消息……慢慢地,刘璐发现当一名记者需要肩负的职责很大,必须让观众了解到最新最准确的信息。“说句心里话,当一些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时,说一点都不怕肯定不可能,但真的到了现场,新闻人的使命感又会督促我义无反顾冲上去。”
泸州市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省市广播电视新闻政府奖优秀奖……刘璐用厚厚的一沓获奖证书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半路出家”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从消息到专题 把感动带给观众
在新闻部任职时,刘璐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关注新闻本身上。2004年,她来到了专题部,从策划到编导、采访配音、后期制作,凡事她都争着学争着做。“做专题新闻让我更能沉下心来感受人、事、物带来的感动。”刘璐回忆说,刚进专题部的时候,稿件全靠手写,15分钟的节目,光资料就要写10多页。
刘璐在做社教类节目时,留守儿童是她重点关注的群体。为了深入采访,她和留守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在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后,她陷入了长久的心痛和担忧中。后来,她又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了数次深入调查。
“记者的存在就是要发现更多有价值、有感染力的新闻,我要把采访中收获的每一次感动通过节目传递给观众。”刘璐说,在采访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那呈现出来的节目就会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观众。
从一线到管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1年,刘璐开始到市电视台工作,进入《泸州新闻联播》栏目组,忙起了时政新闻。“新闻工作,导向是生命线,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电视台重点报道组工作期间,她长期跟随采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敢有一丝懈怠。省市两会或市上有重大活动,总能见到她忙碌采访的身影。她积极践行新闻“走转改”,深入基层采写有“温度”的新闻;在做好采访报道的同时,还积极为栏目想办法、出点子,参与策划了《加快泸州发展12问》、《洪峰上的奇迹》等系列述评节目,并担任主稿。
2013年,刘璐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市电视台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泸州新闻联播》制片人。“走上新岗位后,我切实感受到了新闻管理的风险高、压力大、责任重,可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困难,刘璐没有退缩。她组织大家开展“如何办好《泸州新闻联播》”的讨论活动,集智汇力办好节目。她鼓励记者多走基层,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让报道更具贴近性;她带领大家尝试“时政报道民生化”和“民生新闻故事化”,让节目更具吸引力;她鼓励大家改变话语体系,让文风更朴实、报道更鲜活、主持更亲切,让节目更具感染力。
工作中,刘璐还是一个十分注重细节的人。“不少人都说我从事新闻工作后就得了强迫症,太较真了,但我坚持认为细节是保证新闻质量的关键。”
刘璐说,从事新闻工作16年,保持新闻理想十分重要。只有不忘初心,怀着对新闻独有的情怀,才能勇敢面对无数挑战,她愿意一直在新闻这片沃土里耕耘。
记者 游容
1.文章《泸州新闻人刘璐半路出家 巾帼不让须眉闯出一片新天地》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泸州新闻人刘璐半路出家 巾帼不让须眉闯出一片新天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