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党校举行。

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市青联常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与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赵大朋,围绕“上海城市地下斗争中的共产党员”这一主题,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为切入点,开展了一场访谈式教学。

1958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这部红色经典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影片主人公李侠被捕前发出的最后一条电文——“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曾经感动无数观众。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光辉形象的缩影。根据同名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先后荣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迄今已演出了近300场,在30多个城市进行过巡演。

谈及为什么选择《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舞剧主题,朱洁静表示,战争不一定是在有炮火的战场上,在当时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上海地下斗争是全国最为活跃的。而离我们现在生活很远的小小电台,在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地下电台的传输,上海成为全中国解放的重要一环。”

赵大朋指出,电台非常符合上海地下斗争的隐蔽性和特殊性的特征。“追溯历史,我们党的第一部地下电台就诞生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当时就在上海,要指导其他地方的斗争,甚至和共产国际保持联系,如果只靠传纸条这种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建立地下电台就摆上了日程。”1928年六大以后,周恩来同志提议必须建立自己的地下电台,但是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上海建立地下电台的过程是极其艰难、非常复杂的。在此过程中,几个人物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中张沈川、李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电台的鼻祖,他们在上海为党的地下电台的筹建做了大量努力。1929年,中共第一部地下电台在大西路福康里(今延安西路420弄9号)的石库门房子中诞生。

作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在上海又是如何从事秘密电台工作的?追寻李白烈士38年的吴德胜馆长为在场学员作了介绍。“李白原名叫李华初,之所以改成李白,是因为当时他要参加红军,他认为自己是从一张白纸开始。”1934年,李白参加了长征,当时他担任红五军团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李白在红军长征过程中,提出“电台重于生命”,这也成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一生的座右铭。电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毛泽东、彭德怀等人对此都表示肯定。

受党组织委派,1937年10月李白来到上海,主要任务就是搭起上海与延安的空中桥梁。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是李白工作的一个点,也是他与裘慧英在上海解放前最后三年生活工作和被捕的地方。为什么选择黄渡路?吴德胜表示,这个点离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直线距离只有200米,但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据考证,这幢房子原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宿舍,而且整个弄堂基本上都是国民党。李白住在三楼,一楼二楼住的也是共产党人,但他们工作上没有联系。”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由于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李白不幸被捕。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其牺牲的日子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在现场互动中,有学员表示,李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上海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无数烈士曾在这里斗争、流血,最终为信仰而牺牲。革命先烈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延续上海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

《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能感动一代代人?市委党校副校长梅丽红教授在总结时指出,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无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百年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最重要的是对党的事业忠诚,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是高度契合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高度统一的。今天我们处在新的时代,上海的干部更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做出不负党和人民的新成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文内图:上海市委党校提供

来源:作者:王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