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原型不重要,重要的是“风筝精神”

谭浩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所谓“风筝”可能是秘密战线同志的精神象征。

他们每个人都可能象“风筝”一样,依靠一根线维系着与组织的联系,然后独立地在空中飞翔。

电视剧《风筝》,被很多观众认为是继《潜伏》之后,又一部极具人气的谍战片。剧中的男一号郑耀先,由该剧的导演柳云龙扮演,其高超的演技让无数观众为之叹服,也让郑耀先这个人物牢牢地印记在绝大多数观众的心。

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郑耀先在国民党军统屡次遇险,又屡次利用智慧脱险,且能够将最重要的情报送到中央,很多人开始通过手机、电脑等查阅有没有郑耀先这个人物的原型了。结果当然是失望的,因为,尽管历史上很多在国民党高层潜伏的中国党员,都似乎能够与“风筝”挂上一点钩,尤其是八十年初期电影《敌营十八年》的那名英雄,似乎也与郑耀先相像。但是,真实的“郑耀先”,确实没有。

事实上,有“风筝”的原型也好,无“风筝”的原型也罢,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风筝精神”的闪耀。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可以看到无数英雄的影子,看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解放,为了中华民族兴旺,更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赶走日本人、打倒国民党不顾牺牲一切的精神。更重要的,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份,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甚至有的人还含冤而去。

有人说,象郑耀先这样的英雄,尽管做出了巨大贡献,却直到死前才得到组织的完全认可,才能恢复“自由身”,是不是太残酷、太委屈。放在今天来看,确实非常残酷,也非常委屈。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几个扮演这样的角色的人不是生活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不是承受着极大的委屈。就象郑耀先一样,军统的六哥、“鬼子六”,几乎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想消灭他,而在国民党内部,想置他于死地者也不计其数。可是,他又怎么去向组织诉苦,又怎么能够通过诉苦得到组织的完全认可。因为,他们背负的是别人无法想象的责任,是一旦上下线断了以后就永远无法证明自己的尴尬。他们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

我党秘密战线的领导人周恩来曾经将那些出生入死的英雄比喻为战斗在“龙潭虎穴”之中,如钱壮飞、李克农等,都可以认为是“风筝”的原型,是“风筝精神”的集合体。正是他们在秘密战线的行动,获取了大量在战场上得不到的秘密,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的抗争中获得了胜利的条件,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这些秘密战线的同志,不仅要面对来自于敌方的危险,有时还要面对来自党内叛变者的更大危险,顾顺章、向忠发等的叛变,就都对秘密战线的同志造成了极大伤害,让许多秘密战线的同志付出了生命。

也许,所谓“风筝”,可能就是秘密战线同志的精神象征。他们每个人都可能象“风筝”一样,依靠一根线维系着与组织的联系,然后独立地在空中飞翔。而一旦这根线断掉,他们就象无线的“风筝”一样,没有着落,而必须等待放“风筝”者重新给他们系上一根线,才能与组织建立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正如郑耀先所言,他已经够幸运的了。毕竟,他找到了组织,也最终能够公开自己的身份。许多秘密战线的同志,直到死可能都不能暴露身份,如1938年入党的阎又文,到1962年病逝都没有公开中共地下情报人员的身份,直到1993年其子女才找到当年与其单线联系的情报人员以及情报部门负责人后才知道父亲的真实身份。

曾几何时,有些人开始对历史上的英雄产生质疑,甚至做出亵渎英雄人物的言行。说实在的,看看《风筝》这样的电视剧,真的无法想象,那些质疑英雄的人是会做何感想。纵然“风筝”是虚构的,但是,“风筝精神”却是英雄们集体精神的结晶。那些活着的和牺牲的秘密战线的英雄们,哪个不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哪个不是应当永远铭记在心的烈士。

有人可能会质疑《风筝》虚构得太悬乎、太神奇,把郑耀先描写得太超人、太伟大。殊不知,这些神奇与伟大、机智与灵活,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是能够找到出处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纵然不是一个人的行为,也是整个秘密战线同志的共同精神。对我们来说,需要记住的,除了英雄的名字、英雄的事迹、英雄的音容笑貌之外,不就是英雄的精神吗?不正是这样的精神,指引和鼓舞着全体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上不断向前、不断进步吗?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风筝”这根线,才永远不会断吗?

谭浩俊【原创】

更多精彩文章,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tanhaojun196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