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酒后驾车后,他被判处6个月。

酒后驾车后的第二天,高晓松写了一本悔悟书,除了名字和日期外,只有7个字。对不起!绝对不酒后驾车!

高晓松说,当时他以为在法庭上喝酒可以获得自由,但没想到反而失去了自由。

时间回到今天,你会发现这已经是一个“人人都爱高晓松”的年代了。

当《奇葩说》第四季宣布高晓松不再担任嘉宾时,微博里顿时充满了叹息之声,没有了矮大紧坐镇,奇葩说的粉丝们忽然担心起节目的质量来。

这个张口就能唠的男人到底有多大魅力,你从这个问题中就能得到答案:“有趣的高晓松和无趣的吴彦祖,你会选择谁?”

这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有不少人跳起来说一声“这是吴彦祖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

就是这么一个脸庞被印在抱枕上的男人,在李宗盛五十九岁生日的前一天,发布了由自己作词作曲,由杨宗纬演唱的单曲《越过山丘》。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首歌是为了致敬李宗盛。

前几天我写了聊聊李宗盛的神作《山丘》,讲述了我对部分歌词的理解,今天我同样想从歌词的角度,聊一聊高晓松的《越过山丘》。

2

比起《山丘》,《越过山丘》在歌词的排布上要更为复杂。

《山丘》的歌词,是一个人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这里面有心酸,有遗憾,也有释怀。

而《越过山丘》不一样,它涉及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自己。

这首歌中的“我”、“你”、“他”代表的都是同一个人,它是自己对自己的一场对话。

当现在的自己遇到19岁的自己时,他被连续问了三句话:“幸福与否”、“是否永别了忧愁”、“为何婚礼上那么多人,没有一个当年的朋友”。

为什么这么问?因为这是一场盛大的、有很多人参加的婚礼,它代表了一个人在世俗上的成功。

当19岁的自己,看到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未来的自己时,他想知道那是否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生再无忧愁。

不过他也有一丝疑惑,为何一个收获成功的自己,在宾朋满座的婚礼上,却找不到曾经的那些朋友。

难道,这就是获得成功所要付出的代价?

当现在的自己遇到60岁的自己时,他开始问老年的自己那个老问题,你“幸福与否”?

老年的自己挥一挥手,身边都是那些曾经的朋友。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我们身上的另一个自己。你所有的朋友加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满的你。

当年我们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弄丢了很多个自己,而在人至老年时,我们又寻回了那些丢失的自我。

这时,老年的自己是豁达的,他的豁达来源于他此前人生的所有经历。

所以他才能笑着说:“总有人幸福白头,总有人哭着分手。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

无论你曾经活成什么样,那都是你的人生,到了老年,便不再计较那些世俗的成与败了。

3

歌词里有一句“回到二十岁狂奔的路口”,20岁这个年纪,对于高晓松是有特殊意义的。

高晓松在2013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坦言,他特别对不起20岁时的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晓松在20岁的时候曾经胸怀天下,有改造国家的梦想。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海选的时候,狠狠地怼了一通清华大学的梁植(奶茶妹妹前男友)。

“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是干嘛用的?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

“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的气概,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愿望。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高晓松之所以会有这么大反应,是因为他太希望像梁植这样的人能为改造国家尽一份力了。

他心里有未竟的梦想,于是希望有人能去做到,对于梁植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过分的要求,但对于高晓松来说,他这段振聋发聩的话倒不只是说给梁植听,而是说给所有那些怀抱改造国家梦想的人听的,是说给曾经的自己听的。

高晓松在酒驾事件后,为什么会去做《晓说》,去做《晓松奇谈》?

因为他把他的梦想往下降了一格,如果他没有办法以自己的满腹经纶来改变这个国家,那么他至少还可以用自己的学识来改变一些人。

而这样的高晓松,无疑是值得去爱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