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成

“55年来,尘封的恋爱横跨两大洋,相距1万公里以上。

83岁的丹妮从法国里昂嫁到中国厦门,成为世上最美的新娘。”几年前,李丹妮的传奇故事,被媒体广为传播,举世皆知,感动了无数人。如今,90高龄的李丹妮在厦门安详地生活,与一生挚爱相厮守。纪实文学《用爱等一生》融真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为一体,再现李丹妮传奇的一生,满足了读者们的好奇心。

欧阳鹭英,该书作者之一,是书中男主人公袁迪宝的三儿媳,也是两位老人的牵线人,作为鼓浪语文化社群口述笔录者,几年前她便开始收集整理公公婆婆的书信和照片,并作了口述笔录。另一位作者袁雅琴,是中国作协会员,作家出版社向她约稿后,便在欧阳鹭英提供的图片、文字材料基础上再采访和挖掘,执笔完成了《用爱等一生》。应该说,二位作者联手把故事写成书的起因就是这个故事打动了她们,丹妮一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了她们。

纪实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塑造时代和人生的文学样式,在多样的文学体裁生态中具有独特魅力,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有一定主题塑造所需的虚构,但这虚构绝非肆意汪洋的向壁而成。本书共有五个章节,近二十万字、二百张照片,文图并茂,书中文字洒脱,情感细腻,用优美的语言讲述李丹妮传奇的一生。第一章,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年华二月初。丹妮还没出生就随父母从法国来到中国,在此度过人生最无忧天真的时光。丹妮的父亲李树化是著名的音乐家,与周总理、鲁迅有过交往,与林风眠、赵无极等关系更是密切。第二章,凤凰双栖鱼比目,愿作鸳鸯不羡仙。丹妮和迪宝在杭州情投意合,结下同心。第三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从天而降的变故让丹妮面临人生新的选择,他走了,爱何去何从?第四章,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丹妮与恋人分开后,饱尝相思之苦,55年的望穿秋水,漫漫寂寞的日子用书信填满。第五章,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丹妮83岁时从法国来到中国,赴一场世纪婚礼之约,高唱爱是永不止息。正如袁雅琴为丹妮写的歌词《用爱等一生》中所说……依偎夕阳,往事叹不尽,天涯回眸里,用爱等一生……

丹妮的父亲李树化是著名留法音乐家,母亲是法国里昂人。丹妮在浙江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浙江医学院,与当时来自厦门的大学生袁迪宝相恋,但有情人因种种原因不能结合,1956年丹妮母女回法国定居。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用书信继续心灵的沟通,至“文革”忽然断绝音讯。丹妮一生未嫁,本已打算在修道院了此一生,未料2010年,一封信唤醒了埋藏55年的情缘,使她重返中国,披上了嫁衣……丹妮47岁在巴黎第七大学获汉学博士学位,为里昂第三大学终身副教授,62岁荣获法国骑士勋章。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里昂时对她十分赞赏,称她为中法文化交流和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人民日报》有报道说:“法国里昂市图书馆现在存大量中法大学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能完整保存到今天,中法大学前任秘书长李丹妮功不可没……”

岁月无情,面对年老的丹妮,作者不禁感慨:“年岁已高,落寞已深。丹妮终于闲下来了,常去的地方变成了修道院、教堂。年轻的时光渐渐淡远了,记忆开始休眠了,她的背驼了,走路慢了,眼睛花了,美丽的丹妮也老了。”

“对于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丹妮来说,是把对中国的思念和热爱化为中法文化交流服务的动力,有了份特别的情感,丹妮感觉与祖国近了,与亲人近了,三十年成长的记忆因为中国进修生的到来更加鲜活了。”在对待中国进修生的态度上,作者生动地刻画出了丹妮的心理状态。

作为丹妮的义父,国画大师林风眠画过一只大雁,丹妮认为自已的一生,就像这只逆风飞行的大雁一样。

(编者注:新书《用爱等一生》昨日在厦首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