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排山之战》真实地恢复了中国和越南两军的山地攻防战术
30多年前拍摄的《长排山之战》在军迷中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主要是因为1979年中越两军的服装、枪支、军事用语、步兵分队战术得到了实质性的恢复。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那些即使没有亲历过那次战争的人们都能大致了解到,当年越南军队是如何应对解放军那排山倒海般进攻的。
第一军情作者:张岩松
1、复杂的地形和牢固的工事限制了中国军队优势火力的发挥
先来看看《长排山之战》中的那些越军是怎么做的:
当中国军队的进攻开始之后,长排山守军=一度有些混乱。但越南连长越军亚盛及时制止了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他为部下打气道, “大炮一轰,步兵冲锋”不过是中国军队“老一套打法”,别看中国的“大炮轰得再猛”,对其所依托的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他要求大家一定要依托长排山的有利地形守住阵地。
2、林成招要凭借长排山的明碉暗堡和狙击手与四连周旋
不过,虽然这位亚盛连长对中国军队的战术以及战区地理有一点的了解,但他还是不如其上级、小团政委林成招老练。身为越军长排山阵地的最高指挥官,林成招准确地判断出中国军队的进攻意图以及长排山阵地在战术方面的的价值。分析完战况之后,他下令部队暂时后撤,以避开中国优势炮火的打击。然后,越军凭借密布于长排山上下的明碉暗堡以及假阵地与四连纠缠,同时利用狙击手射杀中国军队的指挥员。
影片前半部分,林成招的“后发制人”战术受到了一定成效。先是,中国军队某部四连的的一个排在进攻发起后不久即误入越军的假阵地,另一个排也因处在越军侧射火力的压制之下前进不得。继而,四连连长在指挥战斗时因中冷枪而牺牲,副连长也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伤。代价付出了,但四连在白天的进攻并没有取得相应进展。
3、林成招虽然诡计多端,却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
影片的后半部分,四连官兵先是利用夜暗的掩护摸上长排山山顶,然后以居高临下之势从越军后方突然杀出,将敌人冲得七零八落。眼见其原有作战部署被打乱,阵地危在旦夕,林成招仍没有放弃。他先是断然否定了亚盛连长所提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消极方案,决心照搬中国军队那“化整为零、化军为民” 的传统战法,同四连打一场“游击战”。战斗的进程自然不会总是按照越南人所设想的那般发展,尽管林成招诡计频出,尽管长排山守军既精于山地防御作战又对游击战法不陌生,但最终还是被棋高一招的解放军官兵消灭。
正如《长排山之战》的故事所描述的一样,1979年的那支越南军队正是采用林成招的战术来对付中国军队的。
4、越南战争刚刚结束,河内就开始与中国翻脸
自与“同志加兄弟”的中国彻底翻脸之后,河内当局就对有朝一日两国间的兵戎相见做好了 “充分的准备”。他们提出,“不能让敌人深入我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考虑到当时侵柬(埔寨)战争尚未结束,大量兵力被牵制在南方,可用来对付中国的兵力并不多;而越北地区又存在“纵深短浅”,“回旋余地小”等弱点。越军高层在部署兵力时采取了一种前轻后重,全面控制,重点守备的方针。他们主张,一旦中国人打过来,坚守在一线的地方部队、公安部队和民兵应本着独立作战的精神,依托有利地形、凭借火力最大限度地杀伤中国军队有生力量,尽可能地迟滞其进攻速度,以便为越军二、三线部队的集结争取时间。这个企图一旦实现,那些用作预备队的主力师将在20-50公里纵深范围内展开实施机动防御和进攻作战,直至击败中国军队并将战火烧入对方境内。
基本作战构想确定之后,越南军政当局开始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沿中越边境紧急构建防御体系。到战争爆发之际,越军已将边境线越方一侧的居民进行了疏散,物资也进行了坚壁清野,还沿边境线埋设了大量的反坦克、反步兵地雷,同时辅以大量由竹签、陷阱、铁丝网构成的障碍带。
5、越南人沿主要交通线扼守要点,大量构筑阻击,伏击的两用土木建筑工事
越南人充分利用了越北地区 “山高、谷深、林密”的地形特点,沿主要交通线扼守要点,大量构筑阻击,伏击的两用土木建筑工事。这些工事一般选择于隘路,拐弯,上坡等险要地形上,要求能控制小路通道,开阔地两侧以及四周的制高点。所有工事皆被“深草遮盖”且周边不留新土和浮土,荫蔽性很强。这就使得不少阵地距离既定目标仅数十米,一些开设在山坡上和山脚下伏击阵地甚至距离小路仅十余米远,胆子大得很。
这些工事一般不露出地面,有的分地面、地下两层,目的在于,即使表面工事被摧毁后,还可以继续利用地下工事,甚至可以用来埋伏兵力偷袭对方。在主阵地上,越军通常挖有三、四道环形或半环形堑壕,与交通壕相连接,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环形阵地。而对于像“长排山”这样的战术要点,越军还会同时修筑三个或三个以上阵地相互依托、互为支撑、互为防卫的动态组合,形成多点面、多方向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这种“鼎足”配置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有限的兵力以战术协同的方式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最大威力,以便在多点线、多方向上抗击中国军队的连续进攻。
6、越军还依托有利地形分层设置各种武器,以便在战斗中相互支援
越军还根据火器性能,依托山顶、反斜面、鞍部、山腰、山脚的有利地形,分层设置迫击炮、高射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无坐力炮、火箭筒、冲锋枪以及加强的各种火器。以便在战斗中,这些武器能够互相以火力支援,形成一个曲直、远近、明暗、正射、侧射和倒射相结合的完整火力配系。
在战斗打响之前,越军指挥机关就会对中国军队的攻击方向进行预判,本着“集中兵力,少摆多屯”的原则,将主要兵力集中于重点防御方向上。具体做法是,在营、连级防御地幅内,以一个加强连、排辅以火力加强像长排山这样的要点组织环形防御,尽可能地依托工事和荫蔽物发挥火力,以“拦头,截尾,打腰”的战法对付中国军队的进攻;次要方向上,则派出一个班至一个排与对方周旋,原则上也不给予火力加强。而在每道防御阵地的主要方向上,还会派出班、排规模的战术分队,前出一定距离构筑警戒阵地。在战斗进行期间,越军指挥员通常会保持着成建制的预备队,以便随时增援战斗的关键方向。
7、越军一线部队被要求具备“人自为战”的能力
越军指挥员为防被各个击破,基本不派出增援分队,一旦阵地被中国军队攻占,要求残余的守备人员应迅速钻入草丛、洞穴之中,以“人自为战”的方式用冷枪、冷炮袭击中国的搜索部队。条件允许时,还可联系周边高地越军和越军野战炮兵火力,对刚刚占领阵地的中国军队实施炮火袭击;情况不利时,则逃之夭夭。
正如人们在《长排山之战》中所看到的那样,越军在战斗打响之后依托有力的地形、完备的工事、狡诈的战术与中国军队死缠烂打,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战果”。中国军队在向前推进时往往会遭到来自攻击目标左、右两侧高地的火力侧击,甚至陷于对方三面火力压制之下,无论是进攻部队还是穿插分队,均出现不小的伤亡。
8、1979年的越军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
但这种被动并未维持多久,中国军队指挥员很快就发现了越军的战术死穴:消极保守的战略导致战术上的被动挨打!他们过于依赖地形与阵地进行消极防御,缺乏积极主动的进攻精神;片面强调独立作战,不以兵力互相支援。与对手相比,越军指挥员在战役指挥层面的弱点更凸出,他们虽精于游击作战,却短于大兵团协同指挥。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之后,中国军队改变了打法:尽可能地隐蔽进攻意图,大胆地采用夜间接敌、渗透的战法加快进攻速度;部队在沿公路向前攻击时步兵同时沿山头两侧拔点,保障公路的畅通;一旦发现越军依山修建的防御阵地,即以“正面牵制,两翼迂回”之术从三面向敌发起攻击;强化步坦协同动作,共同推进,坦克则以火炮和高射机枪支援步兵战斗,压制山上的越军重机枪、高射机枪、无坐力炮,摧毁敌火力点;边打边搜索、步步为营,一旦攻击得手之后,必须迅速肃清残敌,打下一处,巩固一处,以防遭敌兵力火力之逆袭。
9、及时改进战术的中国军队越打越好,最终达成了作战目的
开战仅4天,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军队即全部攻占了越军沿中越边界线构筑的各个守备要点,将越军防御体系冲得七零八乱不说,还沉重打击了越军多个正规作战师。两个星期之后,中国军队已在东西两线都形成了继续威逼越北纵深的态势,达成了预期的作战意图。
1.文章《【中国越南战争电影】专题中越之战:刚刚打败了美军的越军为何会输?真相竟在一部电影里!》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中国越南战争电影】专题中越之战:刚刚打败了美军的越军为何会输?真相竟在一部电影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