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约自行车”企业摩拜单车。(图片来源:资料图)

【欧洲时报网】近期,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种即传统又新颖的出行方式——“网约自行车”正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年轻人的追捧。人们用自己的手机下载APP,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实现预约、借车、还车等手续。

针对“网约自行车”,说它“传统”一点不为过,因为相比汽车这类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可就显得有些过气了。但正是这一过气的代步工具,当与时下大热的互联网及手机智能终端结合后,却给人们开启了一种时尚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中国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在上世纪80年代前,自行车被中国人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情怀。不过说起这种共享性质的自行车服务,最早灵感起源于荷兰。直至今天,包括荷兰在内许多欧洲国家的民众将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对于时下刮起的这股“网约自行车”新风潮,欧洲经验有哪些值得中国反思的呢?

中国人的“自行车情怀”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是世界上毋庸置疑的“自行车王国”。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历史风景。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婚必须要有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三大件在当时都是凭票供应。这也显示出自行车在当时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自行车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独特生活印记。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的自行车大军。(图片来源:资料图)

不过伴随着80年代后经济的迅速腾飞,城市化的加快,汽车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了都市富裕阶层的首选,而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在中国人心则成为了落后和贫穷的代名词。据彭博社报道,1986年,还有63%的北京人将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然而到了2012年,这个比例降到了14%。从1990年到2010年,全国的自行车使用比例每年减少2%到5%。

近些年来由于汽车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长,中国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政府到企业都开始寻求良性的解决方案。据悉,2007年,智能化运营管理的、真正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始进入中国,这种高度共享性的自行车服务先后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先后开展试点,并很快扩展到全国范围。

据彭博社,2015年,中国的共享享自行车数量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杭州、太原、上海成了有着世界第一、第二和第四大的自行车分享项目的城市。报道称,2008年与杭州政府合作设立的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现在有7.8万辆车,超过2000个站点,到2020年还计划增加到17.5万辆。自行车每天平均使用量为24万次。

此次ofo、摩拜等新兴企业大举开拓网约单车市场,也从商业领域为自行车这种传统的出行方式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用户正在使用ofo网约单车服务。(图片来源:网络)

欧洲:自行车共享理念的开拓者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随后的数十年中,经过欧洲人的不断改良,1874年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诞生。不过欧洲人对自行车行业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荷兰人最早开始尝试共享自行车模式。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这被称作“白色自行车计划”。这次勇敢的尝试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起源。直到1990年中期,新一代共享自行车项目才重新出现,人们用磁卡租赁自行车,随后这种模式开始渐渐风行世界各地。

荷兰自行车专用道上明显标识,“自行车道,汽车是宾客”。(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荷兰政府为了自行车的推广也做了诸多的努力。据网易荐新闻报道,早在1890年,荷兰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之后不断拓展完善。截至目前,荷兰已经形成了总长3.5万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占荷兰全国道路总长度的30.6%,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荷兰拥有完善的自行车指路系统,提供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为骑自行车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自行车指路标志上绘制有自行车标志,统一采用白底红字,包含有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另外,为了便于自行车的停放,荷兰在最近十几年来致力于建设自行车停车场。以阿姆斯特丹中心火车站交通枢纽为例,从1996年至2011年,15年间共建设了10个自行车停车场,新增了约1.8万个停车位。

当然,推广自行车出行的欧洲国家不止荷兰一个。据《经济日报》报道,法国政府于2007年推出“自由单车”自助租赁系统,已有约15个城市开始推出自行车自助租赁服务,超过40000辆自行车投入使用;英国伦敦现有273英里的自行车道,近来推出一项便捷租车业务——通过短信来实现租车服务。另据新华社报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自1995年开始在市中心区域设置免费自行车服务,用车人只需支付一枚丹麦克朗硬币作为押金便可免费使用,还车时押金自动退还。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共享自行车服务的国际。(图片来源:资料图)

优势与问题并存 中国如何“师夷长技”

无论从自行车的推广还是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欧洲国家都是无可争议的“先行者”。但在自行车服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国家确实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正如荷兰的“白色自行车”计划,按照他们当时的理念:人们可以将自行车丢在阿姆斯特丹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人都有权使用。不过这个计划失败了,几乎所有的自行车都在短时间内丢失或者遭到破坏,因为违约成本几乎为0。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该理念无法妥善保护自行车的安全性。此外,上文提到的丹麦免费自行车模式也出现了问题。据新华社报道,到2012年,由于缺少财力支持,这项已超过17年的服务即将停止。

自由的自行车共享服务依然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公德之上,一定的民众素养为支撑。而以政府为主导的侧重于公共福利性的自行车服务,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些问题都是中国政府及新兴企业应当考虑的。

目前,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网约单车企业通过GPS定位、电子锁、二维码等科技手法,提高了对自行车的保护。但能否真的应对社会现实的考验仍有待观察。

据第24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为3.70亿辆,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为1.81亿辆,2014年自行车共享世界地图网站调查统计,中国公共自行车数量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总计超过40万公共自行车,但是人均拥有自行车数量却仅为约0.4辆,远低于荷兰的1.1辆。据《纽约时报》2013年的报道,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了32%。而2012年北京交通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目前为不到20%,且每年以2%至4%的比例在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还尚未拥有如荷兰一样发达的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及基础设施。而这需要政府和社会长期的投入。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走向现代化,许多人对于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热情也愈加浓厚。自行车不应当是贫穷的代名词,相反应当是一把开启人们健康环保生活的钥匙。如何让“网约自行车”这股新的风潮真正的变成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日常,或许政府、企业及社会需要做的更多。

(编辑:泽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