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数:9999999 已用完,请联系开发者***

1空气动力车架新篇章

; 空气动力学车架还是传统车架?更快的速度,更轻的重量还是更舒适的骑感?无论对顶级职业选手还是普通车友,这都是个纠结的选择。我们ZOL户外装备频道共同联合德国Top cycle实验室,为大家带来14款碳纤维公路车架横评来为大家提供更适合自己的车架类型参考。

要赢下一场自行车比赛有很多决定性因素,譬如队员身体条件,对战术的理解能力,还有对比赛地形的判断和运气等等,这也是一支World tour车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当然很多时候胜利天平的倾斜仅仅因为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因素,就像2011年哥本哈根世锦赛一样,那时候空气动力学车架刚刚被几个厂家开发出来并没有完全普及,更多的车队实际上是抱着观望态度。

那场比赛盘爷(马克卡文迪什Mark Cavendish,曾经在HTC车队的时候,用环法收官战的冲刺中骑出超过70公里的时速冲线夺冠,一战成名,绰号曼岛飞弹。dish是英文盘子的额意思,于是中国车友私下给他起了外号盘爷。)使用了闪电S-WORKS的Venge,而竞争对手马特戈斯则使用了同样闪电品牌的传统车架SL4,最后的结果世人皆知,盘爷半个车身赢了比赛。虽然无法就此证明空气动力学车架究竟为盘爷那一次胜利节省了多少宝贵的功率输出,但是不得不承认从那一刻起空气动力学车架开启了自己的全新篇章。

2科技与传统的PK

在风洞测试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两款车架的差异,在45公里的模拟时速下,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造型的VENGE要比SL4节省12瓦的功率。为了克服因为速度提升而额外增加的空气阻力,需要额外增加功率输出。空气阻力做功P=FV,空气阻力F=1/16*cw*A*V2。空气阻力和时速平方成正比,而空气阻力做功则和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速度提升一倍,输出功率变成之前的八倍。盘爷以及所有顶级冲刺手在最后的平路冲刺时过线时速都可以达到70甚至更高,可想而知他们需要为此多付出多少功率。

世界冠军是否应该感谢这个车架?(图片来自cyclingnews)

夺冠后在记者采访中,盘爷坦言新的空气动力学车架骑起来感觉非常快,对他夺冠的帮助很大。虽然这番发言有着很浓厚的广告色彩,但是无可争议的是自此之后众多一线品牌开始加大空气动力学车架的开发力度。从那之后,每支世巡赛车队都会同时装备空气动力学车架和轻量化车架。但是对于普通的骑行爱好者来说,到底选择哪种车架?空气动力学车架和轻量化车架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不同呢?是否厂家的噱头?为此,我们特地推出这次的横评。由7个厂家送出的一共14款车架,(分别是一个空气动力学车架和一个轻量化车架)来到top cycle的实验室和我们的合作伙伴GST风洞实验室里。具体的测试方法,请见之前我们发布的《自行车评分标准白皮书》,此处不做赘述。

由于这些品牌的送测车辆为整车,为了保证在实际骑行环节中的结果尽可能公正,我们拆除了所有车架的配件,统一为测试车辆配备了一样的套件和轮组。(套件为Sram red,轮组为zipp404,轮胎为马牌Grand-prix 4000s)这样就尽可能的淡化了车架之外的干扰因素,但是所选取的套件和轮组并不代表其本身的性能优劣。另外来自BMC,捷安特和美利达的空气动力学车架采用了一体化低风阻刹车夹器,这个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3百公里骑行测试环节

本次测试首先从实际骑行环节开始,我们在户外选取一条路线,长度为100公里,垂直海拔上升约2000米。选取七名退役车手,车手体重都是75公斤,上下浮动不超过2公斤。用功率计规定200w的功率输出恒定来完成赛段,取最后冲线时间。每名车手测试同一品牌的两款车架。

Cervélo的S5在去年和前年一直蝉联我们关于风阻车架排行版最快车架第一名的宝座,此次也是毫无意外的继续稳坐第一。BMC的timemachine则退居第三,这次第二则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美利达Reacto Evo。具体成绩见下表。

空气动力学车架PK轻量化车架

如表中所示,左侧为空气动力学车架成绩,右侧为轻量化车架成绩。相比著名环法HC级爬坡点冯杜山,在21.1公里内垂直爬升1600多米的难度 ,100公里内垂直爬升2000米只能算是长缓坡。甚至比起北京妙峰山20公里内爬升1000米的难度都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要想将空气动力学车架的优势最大化,必须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时速下,平路,长缓坡和下坡是空气动力学车架的主场。但是如果进入了艰苦的陡坡骑行中,车重和车架刚性则更为重要。因为在风洞测试中显示,空气阻力做功在25公里时速下直线下降,到了15km时速下就基本已经可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