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当一百年前中国“90后”和“00后”的青年人走上街头,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时,还有一批当时在社会各界都已深孚众望的学者,在用不同的方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他们无论生前身后,都被人尊为“先生”。这其中包含着世人对他们的学术修为的认可,为国为民的崇敬,以及独立精神的向往。

1912年5月6日,鲁迅住进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这一住就是八年。也是在这里,鲁迅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黄乔生(鲁迅研究学者):

写这个《阿Q正传》还用的是巴人。写出来以后全北京的人还都不知道,这个巴人是谁。很多读者都说了,怀疑这个巴人就是自己的一个朋友,为什么呢?他怎么对我了解那么清楚。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很多人可能都听过阿Q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知道精神胜利法,就说一种经典,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这就是一种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力量就在于这里。

1923年鲁迅的小说由北京新潮社结集出版,取名《呐喊》。当时有人在《现代评论》撰文评论说,鲁迅先生站在路旁,看见我们男男女女,在大街上来去,高的矮的、老的少的、肥的瘦的、笑的哭的,一大群在那里蠢动。鲁迅先生的医学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他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

止庵(鲁迅研究学者):

本来世上就有两种作家,第一种作家是给世界说真话的。一种作家是给世界说谎话的,这世界确实需要谎话。说谎话的价值未必比说真话一定要低,这是我们一个基本认识。但是这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作家,尤其不能只有说谎话这种作家。大家都说唱赞歌,大家都说得好,得有正能量,这世界得哄着这世界,确实得有人告诉这世界是怎么回事。鲁迅是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那种说真话的作家。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这首名为《题民元照片》的诗,是于右任先生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一同举事的战友而作。此诗写就时,照片上的辛亥诸君只剩于右任一人在世。半生戎马,一世清高,于右任先生留给世人的,是中国传统文人“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一个縮影。

家住美国的于念慈是于右任三儿四女中,第二个女儿。当年因为年纪太小,不曾跟着父亲回到西北。但于念慈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始终是父亲最挂念的事。

于念慈(于右任之女):

赈灾的时候常常都是他去,他每一次从甘肃。什么地方回来的时候,都有相片本子,我父亲去赈灾时候回来的相片。我常常翻那些本子,看着真是很凄惨很难过。

即使大哥于望德娶妻,父亲也要孩子们以苍生为念。这是于右任写给儿媳的亲笔信,内容写着,要先救陕西老百姓。汇不出款,愧对家人。

于崇均(于右任之侄孙):

他儿子当时在上海办那个婚礼,收的礼全部捐献到西北来,然后他在筹措。三原那时候流行一种瘟疫,叫虎烈拉,那药都是进口药。全部就是弄回来以后,给当地民众散发了。我小时候碰到那些老年人就说,要是没有于右任也就没有我们这些人了。

王改民(陕西书法家):

饿死三百多万人,于右任在南京政府组织救灾。到处求人借钱,给他儿子的学费都寄不出去。我没有钱给你们寄了,我要救老百姓。把他的全部的积蓄集资来的钱,拿到陕西来救灾。

1919年的5月,五四运动爆发,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有一位年轻人被推举为学生游行总指挥。他就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傅斯年。

傅斯年组织了第一个由中国人主导的考古队伍,他不想在考古领域上成为外国学者的帮佣,这是傅斯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所留下的身影。

马亮宽(《傅斯年传记》作者):

考古这方面,当时就确定了目标。用西方的科学的考古方法,来在大陆进行科学考古,就此选定了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考古将近10年,共有15次的大型挖掘,考古人员住进简陋的民居,几乎以当地为家,傅斯年的同门师兄顾颉刚,当年在《古史辨》中所提到夏商的历史是不可信的,傅斯年的殷墟考古推翻了《古史辨》的论证,考古证明了上古史推到了夏商两个朝代,是有根有据的信史。

在《古史辨》运动以后,那个大量遗骨,认为古代的书、历史都是假的,都是靠不住的。认为东周以前恐怕主要是石器时代这样的想法。一下子就,因为出来的东西异常的精美,而且都是商朝的东西,离周还有一段时间,尤其是使得的信史往前拉了几百年。

1936年12月12号西安事变发生,它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事变中一位民间报人的身影凸显了出来,登载着他文章的40万份报纸被空投于西安城内,成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催化剂,也造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幕奇观,这位报人就是张季鸾。

18日《大公报》发表由张季鸾亲自撰写的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宋美龄派飞机把印有这篇社论的《大公报》在西安上空投下了40万份,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李云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因为当时形成一种全国的拥蒋潮流,其他都是谩骂。只有张季鸾 《大公报》,这个社论比较公允。而且说得人们能够接受,所以这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后来双方的谈判,释放蒋介石,确实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李春元(榆林地方志研究学者):

这次是蒋介石和张季鸾关系奠定了最牢不可破的基础。生死关头,张季鸾挺身而出。在抗战期间,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曾经跟日本人有过接触,日本方面进行和平谈判,这个时候和平谈判是秘密进行的。中方谈判代表之一就是张季鸾,所以可见这个情况,这个关系不是一般。

抗战时期国家不保,民族危亡,张季鸾所领导的《大公报》倡导文人论政。试图以文字维护国家,维持危局,维系人心。蒋介石在他的办公桌、起居室、卫生间各放置一份《大公报》;而毛泽东说,他在延安经常读的报纸就是《大公报》。同时受到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两大主角的青睐,张季鸾用手中之笔,写就了一百多年以来中国言论史上的重要篇章。

随着民国文化热,老课本热,许多大先生重回人间。而丰子恺独树一帜的画风、文风广受追捧,成为拍卖会上的亮点。征文比赛的由头,他的画作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2013年年尾《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开始推广,2014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炉。丰子恺的画作点缀其间,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到偏僻县城,电视台、标语牌、宣传册,尤其是修地铁,搞基建,大拆迁的合围大模板上,他的画成为最好的装饰中国梦的具象烘托。

然而即使在最悲伤的时候,他也保持时运天道的乐观,警报声急,敌机空袭,一对年轻男女,急急躲进一处僻静山涧,邂逅做伴,世事悲惨,山河美意。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不能只看见那种强烈的批判的,像鲁迅那样的一种斗争式的方式。就是自己营造一个美的世界,疏离这个世界,营造一个空灵的、清新的、柔美的这样的艺术的世界,然后去对抗这个时代,他的着眼点是关心、同情和哀叹,平民的生活和遭遇和他的命运,他绝对不画那种你看不到的东西,他都是画的寻常景、寻常人,他的内心的那种愤怒,那种狂狷之气是隐藏他的内心深处的。

生活总是绝处逢生,他的画反倒在最灰暗的年月显出一种明亮。

敬请收看凤凰大视野《先生》

编辑:苏珍妮、撕纸小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