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员王?龀?’球员王小将?

2023-04-22 22:34 38次浏览 运动

2020到来了。回顾2019有许多平凡岗位上的先进人物事迹,从“黄河义士”王金清到“食品安全的守护者”高燕,他们无私奉献,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从坚守边疆的杜文伟再到回家乡“真扶贫”的尚永福,他们用行动咏诵着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这些人物模范,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的将中国梦托起。

刘巨宏: 做一名最美志愿者

说起刘巨宏,她总是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充满爱心、乐善好施,以长期无私帮助他人为己任。在敬老院、在社区、在基层、在乡下、在生活中,只要有献爱心的机会,就能看见刘巨宏忙碌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

刘巨宏是达茂旗爱心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一名普通志愿者,多年来,她做过多少次义工,志愿参与了多少次爱心帮扶,帮助了多少人,捐赠了多少钱,没有人能够记得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助人为乐,让她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最大升华。

刘巨宏,每天就是忙碌着,她把自己的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点点滴滴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刘巨宏常说:“做公益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让我极大地发挥了个人价值,我要做一名最美志愿者,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崔宇洋在赛场上。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崔宇洋: 从包头走出来的 内蒙古足球先生

从始龀之年到而立之年,从无名小将到职业球员,从校园足球到中乙职业赛场……十多年间,他始终奔跑在球场上,追逐着自己的足球梦想。

他就是2018年内蒙古足球先生、包头鹿城足球队队长崔宇洋。

崔宇洋的足球之旅始于小学二年级,在老爸的影响下,他迈出了足球生涯的第一步。

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包钢集团工作。此后,在足球梦的感召下,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薪水,踏上了职业化的新征程。

2017年,崔宇洋签约内蒙古草上飞足球俱乐部,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球员,2018年他作为队长带领球队征战职业赛场,同年11月,在全国沙滩足球比赛中,他荣获最佳球员称号。2019年1月,崔宇洋又荣获了2018年度内蒙古足球先生的荣誉称号。这项代表内蒙古足球个人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对崔宇洋最大的认可与鼓励。

回首十多年的足球生涯,在崔宇洋的身体里植入的是永不言弃的足球精神,注入的是对足球的忠诚热爱。如今,拥有足球先生荣誉的崔宇洋仍然认真、吃苦、自律。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带着队友和家人的祝福,崔宇洋将在足球路上继续奔跑,继续追逐属于他的足球梦想。

内科大排球场上的 教练“姐妹花”

孙耀兰,1993年出生;李媚,1991年出生,两个人都是身高1.8米的大个子,也都是标准的90后。学生时期两人都是包头市一中女排主力队员,后来以特长生被招录到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后又双双留校任体育教师。

内蒙古科技大学现有4支大学生排球运动队,分别是男、女超级组(特长生队)和男、女阳光组(普通大学生队)。孙耀兰担任男超级组教练,李媚担任女超级组教练,由此被人们戏称为排球场上的教练“姐妹花”。

2018年3月,孙耀兰、李媚两人都怀孕了。可在训练时,她们仍旧一丝不苟。

2018年12月30日,孙耀兰正在排球场边指导,忽然感到一阵肚子疼,送到医院不久,一个男婴便顺利诞生。两天后的2019年元旦,李媚也生了一个男孩。

国家规定产假半年,可是到农历大年初九2月13日这一天,“奉命”赶回的内科大超级组大学生排球队员们到球场一看,孙耀兰、李媚早已经站在熟悉位置上,在做热身!

早春的天气还冷,但两位刚刚生完宝宝的妈妈竟然没有什么顾忌。当问及为什么这么早就上班时,二位“拼命三娘”淡淡地说,就是为了在内蒙古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内蒙古大学生运动会上拼一把。

勾研在训练场上射击。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勾妍: 巡特警队伍中的“霸王花”

2015年2月,勾妍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包头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一名女特战队员,在特警这片本属于男人的特殊天地里,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绚丽光彩。

入警以来,勾妍参与各类勤务300余次,抓捕犯罪嫌疑人16人,服务群众80余次,工作时间平均一周累计达90个小时以上。

“自打进入警队,回家看望陪伴父母的次数少了,陪伴爱人、孩子的时间少了,朋友们的来往也少了。”说起家人,勾妍有些愧疚。孩子的周岁生日,她因执行任务而无法参加;节假日的家庭聚会,她因“安保”、“震慑”无法欢聚一堂;朋友们聚会游玩,她因为工作没有时间参加还会有一些朋友不理解。

一路走来,勾妍历经了许多的困难和磨炼,她静静地在特警这片绿营地里绽放并散发着芬芳,为了警察的责任和使命,她义无反顾,同男民警一样挥洒汗水,激扬青春,书写责任、信念和忠诚。(3月14日4版)

尚永福 回到家乡“真扶贫”

“养猪收入为扶贫,救助贫困残疾人,他又争取四十万,光伏项目发电站。抗洪抢险他先上,冲锋第一挡水浪……”日前,固阳县协和义贫困户徐全良自编了一个顺口溜快板,来表达对驻村干部的感激之情。

徐全良所说的“他”,就是市残联教就部主任,协和义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尚永福。

曾经在固阳县长大、工作过的尚永福,从2018年5月返乡扶贫以来,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努力发挥扶贫工作“领头羊”的作用。他与其他帮扶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落实“五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引导村民自主脱贫。截至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8.5%下降到0.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尚永福也成为协和义村民心中认可的“自家兄弟”。

扶贫工作中,苦活重活他总是带头冲在前面,村民的屋里炕头,成为他最长呆的地方,工作之余他每天坚持记日志,他以宽阔的胸怀和以身作则的品行,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认可。2018年,协和义驻村工作队被固阳县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列第一位,尚永福也被固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杜文伟在边防进行检查。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杜文伟: 用坚守成就 草原深处最美的风景

内蒙古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巴音花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杜文伟,把最好的年华投入军营,无怨无悔地驻守在祖国北疆。

大学毕业那一年,他成为了一名边防军人,并递交了援藏申请,这一申请就是三年。直到2009年7月,杜文伟终于接到了入藏通知,而这时,他才新婚不到三个月。带着对妻子的愧疚和对西藏的向往,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往拉萨的绿皮火车。

2012年,圆满完成三年援藏任务的他来到原包头边防支队巴音花边防派出所。远离城市的繁华,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在这片草原上一待就是7年。

2015年12月,杜文伟的妻子贾珊珊被确诊为患有滑膜恶性肿瘤。他带着妻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四处求医问药。在不懈地努力下,妻子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2018年8月,妻子的病情复发。为了不让老人担心,他向父母隐瞒了病情,在父母提出要小两口回家看看的时候,奔波忙碌于派出所和医院两点一线的杜文伟只好在电话里一次次拖延……半年后,父亲终于耐不住对儿子儿媳的思念,在饭桌上发了火,妹妹无奈之下只好将哥哥的难处说了出来。

那晚,杜文伟收到父亲发的微信:儿子,工作再忙要注意身体,按时吃饭,有啥难处记得跟我们说,我和你妈一切都好。平常寡言的父亲把关爱装进小小的手机,简单的几句话让杜文伟格外感动。(7月8日3版)

李连顺:脱下军装还是兵

日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表彰了401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中国兵器内蒙古北重集团清理机加车间清理班班长李连顺榜上有名。这是他继获评全国劳模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荣誉!

在部队期间,李连顺苦练技能,摸爬滚打样样争先,得到战友和领导的赞誉。1990年7月,他转业到北重集团条件最艰苦的203车间清理工段,又把部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在这里发扬光大。

2018年,考虑到李连顺已经53岁了,身体又不好,领导照顾他安排他当调度,可他婉言谢绝,依旧每天灰头土脸、埋头苦干,在全车间最后一个回家。

李连顺说,他从穿上军装成为一个兵开始,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战士,他做到了;他脱下军装穿上工装,仍然是一个“兵”——兵工人,他通过努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兵工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正是李连顺从穿上军装到穿上工装的真实写照,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坐标。在这个精神坐标指引下,他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连续九年被评为北重集团劳动模范,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包头市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高燕在食堂进行检查。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为了2万师生的一餐一饭

高燕是九原区职教园区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2017年底来到职教园区,肩上就担起了2万师生饮食安全的重担,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上任伊始,就带领所内工作人员全员出动,对问题食堂一个档口一个档口进行检查、整改、验收,然后再利用每天的日常检查进行强化,在短时间内使食堂面貌得到了整体改观。

在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领导的启发和鼓励下,经过所内全员讨论,高燕创新推出了“两清两验”制度,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认可,多家学校和兄弟单位前来参观学习,并实现了经验推广。此外,高燕还积极推进“明厨亮灶”工作,使职教园区内所有餐饮单位“明厨亮灶”率达到了100%。

4所大型学生食堂、4所职工食堂、1所幼儿园食堂,60余户个体餐饮单位,20余户食品流通单位。每个地点、每处环节,经过一年半的走访、摸索,都深深根植在高燕的心里。

每天晚上,看着最后一辆餐厨垃圾收运车驶出职教园区,高燕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岁月静好中,始终有人在负重前行。

王金清在结冰的水中巡查。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王金清: 将“巡堤救人”化作无声坚守

王金清家住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黄河岸边,自小水性好,听力好,身手敏捷,因为小名叫“王三儿”,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三哥”。

一提起“三哥”,包头人都会用“黄河义士”、“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包头好人”、“救命恩人”等词汇来褒扬他,从17岁第一次将一个差点被黄河淹死的人救起算起,近30年来他累计救起了200多条生命。

2013年4月28日,王金清和6名农民组建了“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三哥”的这一心愿终于了了。救援队在王金清的带领下,逐步扩大搜救范围,无论情况有多危险,他们总会冲在救人的第一线,在他们的感召下,救援队已经扩大到13人的规模。直到现在,每隔两个小时,救援队的队员们都要开着快艇在附近几公里的河面巡逻。

王金清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第四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包头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