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到了

地理君给各位小朋友们送上一份大礼:

知识点加高考题!

看看你是只配过儿童节还是智商碾压高考生

01 关键词

大气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

气压带和风带和天气系统两部分

都是自然地理的精华之处,可以说是必考

气压带与风带

假设地球上的大气在均匀近地表上运动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

那么地球表面会形成一个单圈环流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

其次太阳辐射能有高有低

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因素

于是北半球便形成了三圈环流、气压带与风带

这张图一定要记住哦

不光是北半球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

即赤道低气压带

南、北半球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

即南、北半球上的低纬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在气压带之间的区域便是盛行风带

在两者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例如非洲大草原上盛行的热带草原气候

是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成

北京天津、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带季风气候

则是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天气系统

有了气压带和风带

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

受它影响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夏秋季不仅降水多高温天气同样不少

背后都和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有关

在副热带高气压影响之下

水汽顺着副高外围逐渐北上

我国季风雨带有着明显的移动规律

4、5月:影响华南地区

6月中旬:北跳至长江中下游一带

7月下旬: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

8月中下旬:迅速南退至长江流域

在9月上旬回到南海北部地区

完成一次南北向的季节进退过程

看一下17年全国卷一的这道题

第一问很好答

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是落叶阔叶林

但是第二问答案竟然是行政管辖不同

难度倒是不大

但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第二问参考解释:同一街道两侧,植被类型不一样,此处都为绿化用地,用地类型相同,景观规划相同都属于绿化,最可能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

02 关键词

地表形态塑造

背斜向斜

复习完地球表面后

来看看地球内部

在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共同驱动下

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综合作用

形成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各种地貌景观都是在地质作用下完成

包括了①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以及②外力作用两方面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质作用影响下的构造成为地质构造

通常体现在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形成的景观即常见的褶皱和断层

常考且容易混淆的是背斜和向斜

它们是褶皱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但当长期受到外力作用时

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

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例如2020年全国一卷的这道题

放倒了千千万万的考生

平顶山,或叫桌状山、方山

发育在近于水平且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

在受到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后

较松软的页岩等岩石等很快损失

被消磨殆尽、成为平地

而坚硬的玄武岩层则像一顶安全帽

保护下方的岩层免受侵蚀

维持了较高的地势,形成平顶山

03 关键词

人口、产业区位因素

人口流动

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依旧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处于低水平

这里就要提到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

②传统型:高低高

③现代型:三低

三个高低指标分别对应人口自然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

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3)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以及人口年龄结构

(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

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

农业区位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业问题一直也都是人文地理的重点内容

例如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地势:地形、土壤

2.气候因素: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条件的发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根据投入状况、生产对象等

可以将农业分为若干类型,主要包括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2、商品谷物农业

3、大牧场放牧业

4、乳畜业

5、混合农业以及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例如我们熟知的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多数地区以平原为主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图自《中华遗产》2014年2期

工业区位

工业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

起着主导性作用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①风向: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

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位于居民区的下游

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

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按不同工业部门区位选择时

需要考虑主导因素的不同

工业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别

04 关键词

区域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是综合运用

高中所学到的地理知识

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自然条件】

1、地形因素

2、气候因素(气候类型及特点等)

3、水资源(河流、湖泊等水文特征)

4、生物资源(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植被景观)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质量等)

2、交通(铁路、公路、航空等如何布局)

3、市场(是否是消费密集区)

例如2018年北京高考第13题

这种区域地理的综合题便要从地形地貌

气候、植被、水文

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方面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

京杭运河沿线自然地理特征(自北向南):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北高南低),主要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从温带季风气候到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从半湿润到湿润地区,年降水量逐渐增加。

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文:北方河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南方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均为夏汛,越往南汛期越长。

土壤:沿线地区主要为冲积平原,土壤较肥沃,棕壤(黄土)到水稻土,北方呈碱性,南方呈酸性。

05 地理小课堂

你们都会答吗?

这种像树木年轮般的纹理

在冰川学中叫“尖顶拱”

因其呈拱形且凸面朝向冰川下游方向而得名

现在研究者们普遍认为

冰川尖顶拱只会出现在冬季和夏季

温差较大的冰川地区

黑色的冰川条带可能形成于夏季

因为此时气温较高

冰雪在发生融化和再冻结过程中

深色的土壤和岩石混合物混杂在冰雪中

所以冰川呈现出暗色

白色的冰川条带则形成于冬季

冰雪基本不可能发生融化和再冻结

所以呈现出较为纯净的白色

至于为什么这些条带

会形成凸面向着冰川下游的新月形状

则是因为冰川在移动过程中

两侧的摩擦力高、移动速度低

而中心部分的摩擦力低、移动速度高

另外,福州的同学表示对此图印象很深

这位同学给大家押题了,那就必须要说一下

我国传统的海岸带民居

是以抵抗海岸带严苛的自然环境

为最大需求而建造出的房屋

属于功能主义建筑,大多体量小、外观朴素

但因为沿海居民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材料

结合不同的地形地势营造建筑空间

反倒呈现出了缤纷各异的外观形态

【珊瑚房】

过去,在我国的珊瑚礁海岸上

许多渔民都会从海底捡来珊瑚建房

这些珊瑚并非用于观赏的珊瑚

而是色泽暗淡的珊瑚石

以其为建筑材料

不过是取其易得、便宜、坚固的长处

为了防台风,这些房屋十分低矮

坡屋顶,窗户小而低

少数建于近代的小洋楼,二层

也只有现代村民新建房屋的一楼高

珊瑚石坚硬,不规则

建造的墙体存在大量缝隙

有助于通风、透气和散热

图为三亚西岛上修建于一百多年前的珊瑚房

其外表多已斑驳残破,内部颇为简朴

【蚵壳厝】

图片来源:微博@梦小田

闽南人称牡蛎(海蛎)为蚵

蚵壳厝就是牡蛎壳筑墙的房屋

如今尚存于泉州地区的蟳蜅、法石

等少数村落蚵壳厝一般采用混合筑法

内墙为杂碎土石,外墙砌牡蛎壳

牡蛎壳凹面朝下,稍微外倾

一层层叠好,并用三合土黏合

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鱼鳞

它可以保护内墙不受雨水冲刷侵蚀

同时白色的墙面因反射部分阳光

降低了室内温度

牡蛎壳不怕虫蛀,坚固耐久

民间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

【海草房】

分布于北方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岸带

山东威海是海草房最集中的分布区北方海岸的主要威胁是冰冻、寒风和阴湿

台风不多,当地民居更多是内地民居的延伸

无非对某些构件有所加强或减弱

海草房也是这样,通常为三合院或四合院

石墙砌得特别厚,窗子做得比较小

把寒流拒之门外

海草层层叠叠,蓬松而厚实

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为了防止雨水渗漏,加速排水

屋顶尖耸陡峭

海草房屋顶所用的材料并非一般海草

而是精心挑选的大叶藻

当地海岸地形和海水盐度等条件有利于

大叶藻的形成和发育

大叶藻春夏生长,秋冬之际死亡

被风浪成团卷向岸边

生活在海边的人随手可得

中国最“ 红”的风景——红层地貌

红层是一种出美景的地层

我国许多著名的景区都是这种地层造就的美景

如:丹霞山、武夷山、库车大峡谷

新疆乌尔禾魔鬼城……

红层是地质学专业术语

是指红色的陆相沉积岩层

主要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是一种地层

当它出露地面时,可以形成丹霞、雅丹等

为人们所熟悉的地貌景观

但丹霞、雅丹都是局部的微景观

红层可以形成景观远不止于此

还有红层峡谷、红层山脉、红层丘陵等

极具观赏性

在我国,红层的分布范围很广

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目前所知出露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

根据我国红层的分布特征和形成背景

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北部和

青藏高原四大红层分布区

在古代,东西方人各自发明了仪器来用于计时

然而他们却仿佛心有灵犀一般

都发明了一种有着共同的原理和功用的

天文仪器——日晷

日晷的发明灵感来自于太阳的视运动

古人通过测量太阳的影子来计量时间

制造出了日晷

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某地为例

夏至早晨,影子指向西南方向

中午指向正北,傍晚指向东南方向

整个轨迹形成了一道开口向南的抛物线

冬至时相反

春秋分时日出日落的阴影东西相对

中午时阴影也指向正北

就全天的阴影轨迹而言,越靠近赤道

越接近于一条直线

中国古代所用的很多日晷都属于赤道式

晷针指向北天极,也就是北极星附近

晷面平行于地球赤道

赤道式日晷的建造

严格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对于地球两极来讲

地平面就平行于地球赤道面

所以建造的晷面也平行于地面,如同磨盘

而对于赤道地区来说

地平面垂直于地球赤道面

因而日晷的晷面也就垂直于地面而建

如同竖立着的车轮

相比赤道式来说,地平式日晷应用更广泛

世界上巨大的日晷几乎都是地平式的

典型的地平式日晷

晷面由一块水平的方板构成

晷面上有一块南北方向放置的板

通常呈三角形,垂直于晷面

从而保证了晷针严格指向北天极

且晷针和晷面的交角等于当地纬度

“天生三桥”位于重庆市武隆区

武隆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广泛的地方

“天生三桥”说的是这里最有名的

三座天生桥——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

它们连续分布在羊水河的峡谷中

组成了一个天生桥群

天生三桥是武隆标志性的喀斯特景观

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一统志》中

就有相关的记载

羊水河在天生三桥上游潜入地下变成伏流

随着地壳抬升,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潜流洞穴不断扩大

形成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

洞穴的顶部不断坍塌

贯穿地表的部分形成峡谷和天坑

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

下面这个形成原理图还出过模拟题

话题

你印象最深的地理高考题是?

– END –

图自:网络

编辑 / 干脆面、堃堃

参考资料

  1. 夏季到阿拉斯加东南部看精彩绝伦的冰景观

  2.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3. 丹霞、雅丹、彩丘、风城 谁是谁非?

  4. 日晷 大地影子的艺术

  5. 武隆 地平面下的岩溶艺术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