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上派道老师让粉丝花了1万8千!

在这一代三界推出初期,几乎所有差评都在说“三界不运动”,“三界在舒适度上妥协了”。真的是这样吗?

3和舒适度妥协了吗?三界很高兴把动力输出到轮子上。2000多转,可以填满400牛的扭矩。旋转不太重时,反馈和反应非常敏感。在山路的弯道或车流中移动时,底盘也希望沿着方向的旋转做出反应。

这是一代三界运动吗?稍微摇晃一下方向,车身就会晃动,弯的时候倾斜得很厉害,即使这个座位正好能抓住我的腰,我也能感觉到每次弯的时候都不停地往两边扔。(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动力很乐意输出,但犹豫很明显,所以紧密感非常突然。最重要的是轮胎实际上抓不住。

去年广州车展时,与司机派老师们在线路下打了旗号。闲聊的时候,当官的道老师说。“可能抓不到,也可能与轮胎无关,可能是避免地震的问题。”

说话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经过长时间的感觉和反复的验证,我发现这一代三系工厂减震特性很奇怪。

如果横向大幅倾斜,减震器柔软,无法很好地支撑车身,柔软的避震意味着更容易压缩或拉伸,就像刹车点头,或者公交车通过颠簸时车身多次上下起伏一样正常。(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

同样,柔软的避震应该能更好地过滤道路上的细微不平衡,超速皮带通过时的冲击力也应该更小。但是三界这种防震反而可以将轮胎经过的地面上的所有小凹凸完整地传递给车身,车上的人沿着路面上下摆动,越过减速带时的冲击直接作用于整个车身运动,就像冲击避震器根本没有进行压缩旅程一样。

所以这三系作为一个整体打开了,总是游走在柔软硬硬的两个极端之间,不能说柔软硬不硬的皮疹到底是运动还是舒适。(莎士比亚,坦普林。)

因为渡渡鸟老师的话,我花了一万八把这个330换成了KW系列的扭曲牙齿,避免了冲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KW最著名的产品是V3。考虑到V3高度调节范围在工厂-4厘米到-6厘米之间,我不想每次出门都吸引警察叔叔的目光。所以这个最大调整范围是工厂高度-2厘米的KW LE。

可调整的范围是这个程度

看不到高度的明显变化

换了地震避让后,我穿过万峰的龙岗大道,跑了150多公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沿用了KW对制动的出厂设置,但路面的大晃动和小起伏引起的振动吸收和过滤得到了很大改善,刹车点头和大倾斜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

from=ar;x-expires=1696135305&x-signature=%2F%2Fxo2C6BxOC6SXr76y1nCgIz3Yg%3D&index=5" width="640" height="853"/>

▲箭头为车头方向,红色框是原厂避震下的轮眉高度,蓝色框是换完KW LW后的高度,考虑到驾驶者的重量,所以左前会高一点

让我最诧异的是,好像连动力响应都更快了?动力突然介入的突兀感没有了,低速跟车只要轻踩油门就可以控制好速度,高速上再加速也是即踩即有。

连改避震都开始讲玄学了吗?

可能真的是原厂避震太差了。作为车轮、底盘和车身的连接机构,避震器不仅吸收着路面带来的震动颠簸,同时也在传递着车身重心的变化,正是因为原厂避震器不能及时传递加速刹车时的重心变化,所以我不知道车辆已经开始加速,等我有感知的时候动力已经输出到一定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感觉动力迟滞、推背感又十分突然的原因吧。

至于避震明明只是一个机械零件,为什么会出现该软不软、该硬不硬的现象?其实我之前玩改装就经历过,但我觉得宝马不应该会有这么低级的调校,一直就没有联系到一起。

我之前那台6速手动骐达王(这名称必须说完整)买回来的时候配的是4根KYB蓝桶避震桶芯,也不知道原车主怎么想的,这玩意硬得离谱,毫无滤震可言,我一度怀疑直接焊4根铁管上去可能都更好。间隙也大的离谱,前轮塞三个手指有多,后轮可以塞一个拳头。

为了压低车身从而获得更好看的姿态,又因为囊中羞涩,第一次亲自改装还没什么经验,闭着眼睛选了一套产自宝岛,号称与KYB绝配的Triple H短簧,结果弹簧软、桶芯硬,开起来比这台3系的原厂避震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完全体的骐达王

以下是个人不负责任的猜测——

首先3系的底盘是德国基于3系一直以来的定位做的开发,但是华晨充分考虑到国内市场的特色性,粗浅的把乘坐舒服理解为了避震软,也许出于成本考虑或者盲目地想保持一点运动性,啥都想沾点,结果配了一套比较软的弹簧却没有配套桶芯,肯定也没有做什么测试,导致这一代3系成了今天这副舒适不完全舒适、运动又不完全运动的样子。

如果身为3系车主的你也对原厂避震的表现不满意,又不想/不能/老婆不准花太多钱的话,也可以考虑换一套硬一点的弹簧,比如艾巴赫之类的,可能会有帮助。

文|是十一啊

图|是十一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