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牛车网络]

前后碰撞梁结构及吸能箱设计是经常被忽略的细节。一般来说,从防撞梁材料来看,保护幅度不够是大多数人的常识。其实仔细观察,碰撞梁的内部结构决定了能量吸收效果,能量吸收箱的大小和细节也是决定碰撞能量吸收的重要指标。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解体的历史车型中(选定的5辆车)、前后碰撞梁和吸能箱的细节。

1.东风日产第14代轩逸:弓吸入能量内口,没有吸收箱导通,前后结构一致

能量吸收箱结构配合碰撞光束,用于在碰撞时吸收分散能量,为了更好地吸收能量,通常设计一个能量吸收箱衰变诱导槽,即能量吸收箱“打开凹槽”,可以更好地在槽内分散冲击力。遗憾的是,我们在高舒适的前部吸入箱中没有看到压力诱导筒。

后碰撞梁的能量吸收结构也是前碰撞梁一样的弓结构。同样,后部吸能箱也没有设计压力诱导槽,碰撞吸能效果明显下降。

2、广汽丰田雷凌:前铝合金弓内部结构,无双宽度吸收盒导通,后打孔板无吸能效应。

新更换的雷凌的全面防护结构设计出乎意料,旨在防止拱形铝合金主碰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收箱行人卷入钢梁,超过了许多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能量吸收效果好,超大型能量吸收箱在全面碰撞时提高收缩力,有助于保护行人,减少伤亡。

吸能箱上面有压力感应槽,侧面没有这个设计。主峰体和行人钢梁都是用螺栓固定的,碰撞后容易维修。在小型级窑里,我们见过本田思域只有类似的双吸能箱结构,这无疑是成本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一个问题是,头部区域占用的空间大,重量略有增加,影响周围线束的放置,但优点大于缺点。

雷凌的背部保护结构令人咋舌。为什么?事实上,只看后面的结构,比较中间规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但是前后差别太大,后杆的简化设计成为本文不可缺少的论点。后面没有二次缓冲泡沫,也没有精心设计能量吸收结构,而是在钢板冲压上简单设计了凹槽。侧面结构中也不使用多层叠加钢板或异型内部结构。后面部分没有出现普通线束,没有快照,没有多余的零部件,几乎没有车能达到这种境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

p;index=6" width="640" height="426"/>

我们不得不说,雷凌后杠所谓的“吸能盒结构”,其实就是主防撞梁和白车身的金属连接件,只能是勉强称之为吸能盒。因为真否定的话,毕竟碰撞时这个连接件是率先牺牲的,你也无法判断它完全不吸能,的确有点让人为难了。

3、领克03:前部铝合金蜂窝内构、铝合金吸能盒有溃缩点,后部半口字型内构有诱导槽

领克03前防撞梁为铝合金材质且侧面呈口字型,吸能效果好。吸能泡沫层位于杠皮蒙皮内,前部没有设计行人腿部防护梁。

铝合金吸能盒呈类蜂窝状,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仅有溃缩点。

领克03后部防撞梁为钢制,正面冲压出大面积吸能凹槽。杠体中间宽两端窄,是常见的规格。

后部并无设计泡沫吸能层。后杠吸能盒仅有一道压溃诱导槽,但设计了多个压溃点,可以起到相似的溃缩作用。后杠体两端均为三颗螺栓连接,虽无伤大雅但的确节约了微小成本。

4、吉利缤越:前部弓形内构、吸能盒有溃缩点、后部单层钢板无吸能盒

缤越前部防护结构采用钢制结构,最外层为拼接焊连接,金属杠体侧面呈“弓字形”吸能结构。缓冲泡沫块设计比较隐蔽,位于保险杠皮内,对于低速碰撞能够起到保护车体外观的作用。

金属防撞杠后部设计了吸能盒,仅有溃缩点并无压溃诱导槽,明显缩减成本。杠体采用8颗螺栓与后部纵梁相连,便于维修更换。前部线束由波纹管防护到位,但走线位置位于吸能盒区域,碰撞时易受到损伤。

缤越后部防撞钢梁较为单薄,虽然侧面呈弓字形结构,但并无内层构造。杠体与车身通过螺栓相连,严谨的来说,连接件并非传统的吸能盒结构,而是单薄的钢片材料。因为相关国标并未规定车辆必须安装后防撞梁,所以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厂商就取消了后防撞梁。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曝光,无后防撞梁的车型已经“令人发指”,厂商只得把缩减成本的对象转移到吸能盒上。

由于吸能盒的缺失,导致后部碰撞时撞击力度无法被传导至纵梁而分散。此外,后部也没有缓冲泡沫块,所以低速状态下的后部车身自我防护也并不能让人满意。

5、宝骏510:前部单薄冲压件无吸能盒、后部仅单薄钢条贴合尾部、无吸能结构

宝骏510的前防撞杠是没有吸能盒的,也就是只有一个金属杠体用螺栓拧在纵梁上,碰撞时的吸能效果比较差劲。前杠上有三个金属支架,是作为前杠外皮的支撑架,设计位置突出在杠体之前,碰撞时支架先受损,而后才撞击到杠体上,逻辑上实在是行不通。

前杠也没有缓冲泡沫,是个小遗憾。另外,在玻璃水壶的设计上,宝骏510也是非常的寒酸,有足够大的空间,只安装了一个扁小的水壶。建议每次加玻璃上都是用干了再加吧,要不一瓶2L的标准玻璃水估计都倒不进去。水壶上还装了单水泵很明显是省钱,对于后窗有喷水嘴的SUV来说,双水泵是比较普遍的,单水泵的话,后窗喷水延迟是比较明显的。

从侧面能更清晰的看出来,没有吸能盒,杠体是直接连接在前纵梁上的。不过细看可以发现,焊接的缝隙和各种钣金接缝,都没有做哪怕是一点的防腐处理,常见的钣金胶都没有出现。难怪网上各种关于宝骏510金属件生锈的投诉,不过新车肯定是看不出来的,开上几个月就难说喽。

宝骏510的后部防护设计客观的讲就是一塌糊涂,反正没有法规强制要求,即便完全空空荡荡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上市,比如大众新捷达后部就没有防撞梁。如此一来,宝骏510这后杠还算不错喽?至少它还焊接了一个长方形金属条,都这么寒酸了还来了个镂空设计,厂家对于成本的控制是多么的苛求啊!这种严谨的精神用错了地方吧。关于二级缓冲泡沫,也算是醉了。这么低成本的配件,还不给个完整的,切成两小块,哎!这个后部防护形同虚设啊,只能应对超低速碰撞了。

全文总结:今天这5款车的前后防撞梁内构和吸能盒结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部分普通家用轿车都在这几种范畴之内。当然,铝合金材料优于钢制材料也是大家的共识,在十几万的产品上,我们也能看到应用,比如领克03和雷凌。而对于吸能盒的溃缩诱导槽(或溃缩点),还是有些产品不够重视,希望工程师们还是在设计之初,多多注意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