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长期使用的QQ签名是这样写的。活着就要得到认可。

这一觉悟来自《火影忍者》。后来才明白,旋涡人的哲学实际上是思维的陷阱。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与忍者不同,没有名字认识的幼年上层,没有曹操式的旧族也会受到处罚,没有卡西式的挚友。

《火影忍者》内几乎找不到正常的身世。虽然他们忍受了千差万别,但凄惨的是同一条路。(莎士比亚)。

这就是“承认”背后的逻辑。人生已经如此不堪,还不如团结起来,做各自生命的羁绊。(莎士比亚)。

1

从日常生活回到现实的“承认”在很多情况下是负担。因为这种认可在有些人眼里不是“人格”,而是片面的,有利的。

例如,春节的时候,你被某些亲戚认可:有钱可以喝。

那么,具有这种单一特性的“承认”将成为精巧的精神控制。这种“精神控制”一楼的潜台词是我承认你,所以要报答你。这和智友的恩情差不多。

二楼的潜台词是:因为你有钱/能喝,所以你要借钱给我/和我一起喝。

我有他公认的朋友。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毁了伪装,所以我计划退出酒团。但是虽然躲过了12306的验证码,但是还是逃不掉爷爷叔叔们的酒杯,不管在酒桌上喝酒不喝酒,因为已经觉得你能喝,所以你要喝。

幸运的是,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你,最可怕的是主动寻死,诱导别人认为你怎么样NB。

我有一个远房表弟,最大的希望是让别人把他当成有钱人。所以他贷款了一辆奔驰C200。

他没想到开奔驰C会发财吗?

更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虽然有点小,但知道他是“浮肿的脸胖子”,但还是装作不知道,向他借钱。(莎士比亚)。

——你都挂了三池城的标志,不会借给我35000韩元。

你知道,在被“认可”的“人设”面前,就是找到可以借钱的宏伟而堂堂的东西。(莎士比亚)。

虽然“承认”有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仍然有无数人自愿运营自己的NB“人设”。

原因是什么?

就像为了买房子而结婚一样。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要借几百万美元需要30年,但还是去买它是不可避免的强尼!

如果房子物质上强壮,“装腔作势”也好,“装样子”也好,“炫耀”也可以。赤裸裸的精神很强。

楚霸王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像金夜行一样。意思是富贵不回家,不装腔作势。就像穿着阿玛尼、范思哲、香奈儿黑灯催夜路一样。没有人能看到闪闪发光的大H爱马仕腰带。项羽的故乡刘强东就是这样做的。

同样是王朔说的最接地气:什么是

功,不就是赚点臭钱给傻逼们看吗?

我觉得王朔这话带着负面情绪,马未都说他是文人性格,没那么重的金钱观,但项羽说这话,就很明显自信加傲娇以及迫不及待回老家了。

当我们抛开情绪的宣泄,放弃价值的指向,回归到纯粹的商业逻辑的时候,我们就会洞彻这样一个趋向:

——显摆或者说精神刚需,是消费的重要推动力。

2

有时候,精神刚需的意义要远超物质刚需。

犹记得《蜗居》里头的海藻喜欢梦游娃娃和哈根达斯,梦游娃娃要一千多,哈根达斯也几十块钱一个球。

这些显然都不是物质层面的刚需,不然小贝可以去淘宝买高仿,去超市买八喜,相信要是小贝这么做了,海藻会更迅速地给宋思明暖被窝。

就像是一顿饭,物质的刚需,是保证可口和吃饱,精神的刚需则是环境、氛围、摆盘、食色,以及一部卡西欧自拍神器。

如果你已不再是单身,你根本弄不清自己的女朋友,每次是找可以自拍的饭馆吃饭,还是找个可以吃饭的地方拍照。

3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勾连上我们的自主汽车产业。

我觉得,相对过去的参照,自主汽车产业已经跟跨国品牌没有太远的代际距离。

或许这句话不太好理解,类比一下就会了然,第一代苹果出来的时候,我们只有波导、夏新和华强北,现如今第八代苹果,只隔着一个近在咫尺的华为。

也就是说,在纯粹的量产车型里头,跨国品牌既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神,自主品牌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弱。

但我发现,绝大多数自主品牌都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在他们的理解中——物质刚需总是远胜精神刚需。

很多人中国汽车人越来越搞不懂,为什么我的配置,我的性能,我的供应链都分别甩合资同级车型一条街,怎么它的价格就甩我两条街呢?

这种集体困惑共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精神刚需,就是品牌。

记得WEY品牌一周年庆典的时候,魏建军说的那句话:我们过去是做高端的产品,现在是做高端的品牌。

一开始,我觉得这话听着有点懵,后来才知道“缴过学费”后的道理就是这样深刻而富有内涵。

所以,就有了WEY的诞生。故事我们都知道,WEY旗开得胜,魏建军一雪前耻。

我们都知道,品牌的特性,决定了品牌是存在比较级的。如果你在北上广,优衣库、Zara仅仅是学生时期美特斯邦威、森马的替代,但如果你在小城市,那么美特斯邦威、森马又是绝对的主流。

有时决定品牌段位的,并非单纯的品牌本身,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牌在哪里。

从空间的维度来理解,在品牌建设上宝骏比WEY更具代表性。

宝骏回归五菱伊始,我对五菱和宝骏关系的认知,类似于斯柯达和大众,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但随后我发现我的看法可能错了,五菱就是五菱,宝骏就是宝骏,它们是两个物种,即便在五菱宝骏的内部它们是互补的存在。

我的老家位于胶东的某个城乡集合部的小镇,这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全新意义上的县城,它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镇,是城镇化大潮中的一个样本。

这个地方的人对五菱、长安商用以及杂七七八八的MPV、微客情有独钟。

一方面它是生产资料,可以拉货送货,便于小本生意;另一方面,它又抛不开私家车的属性,多多少少也是生活品质的一个符号。

更进一步讲,那时对老家汽车市场反映出来的特征就是,物质刚需的比重要大过精神刚需。

但是当宝骏杀将过来的时候,这个平凡且波澜不惊的汽车市场发生了变化,因为宝骏730这样的车,比传统的微客、MPV更具备“乘用”特征,而且也并没有丧失老家消费者对“大空间”的消费诉求。

不经意间,宝骏刮起来一股换车的潮流。

我始终认为,宝骏并不简单是五菱的互补,它给予了中国农民一定程度“炫耀”的精神刚需。

记得,我们有个本家的亲戚把宝骏730提回来的那段时间,车上挂着红色的绸子,像极了哪吒的混天绫。

只要是遇上每五天一次的“市集”,他都会摇下车窗,穿过人山人海,每次都跟乡里乡亲打招呼到口干舌燥。

更何况宝骏730的售价也比那些传统的微客、MPV贵了“一点点”,正是这一两万的价格溢价,把区域市场的汽车消费从重物质刚需扭转到物质精神刚需并举的局面。

一旦你变成了区域市场“认得牌子”,那么顺理成章,这部车爸爸会推荐给儿子,岳父会推荐给女婿。

更顺理成章的是,伴随着富裕起来的消费者和不断丰富的产品线,我在很多省会城市也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宝骏。

这种场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这座小镇上演,老迈的大金鹿遇上造型更好的凤凰没多久,就爆发了摩托车对自行车的战争,当年我三叔新买的二手大哥大让二叔抛弃了汉显的BB机……

消费升级就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环,刻画出强烈的追赶欲望。而宝骏的成功,恰好也解释了观致为什么失败。

观致的失败在于缺少对空间的理解,它把自己置身中心城市,选择最强大的对手正面竞争,这是一个即便连二线合资品牌都心有余悸的细分市场,更遑论白纸一张的初生牛犊了。

孙膑和田忌在临淄赌马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么识时务、动脑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特质。

智人不勇、智人语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我们有些人总觉得可以超脱那些经验和教训,成为最幸运的哪一个。

可惜,这不是李荣浩的歌词:要是能重来,我要做李白。

其实,要我选,我可能会选吕布,这货打团贼鸡巴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