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人体受伤后,血液从血管流出后,在数分钟内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叫做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对我们人体来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保护机制。在血管受损破裂后,通过生理性止血机制可以避免血液大量的流失。而且又可以限制止血反应仅仅在伤口局部发生不会扩散到全身,使得全身保持血液流畅。

止血的基本过程
1、破损的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主要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得受损局部的血流量减少。如果血管受损不大,通过血管收缩就可以使得血管破口封闭,达到止血的作用;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受损后,皮下的胶原组织就会暴露出来,1~2s内就会有少量的血小板黏附在胶原组织上。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可以找到损伤的位置,从而使止血栓定位受伤位置。黏附的血小板又通过激活血小板内信号途径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使它们互相粘连发生不可逆性的聚集,从而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封堵创口,从而实现止血;
3、血液凝固:在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的同时,也迅速发生血液凝固,形成坚实的血凝块封堵血管破口,从而完成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三个基本过程是相继发生的。血管受损出血后,血管收缩会使血流速度减慢,利于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使得缩血管活性物质进一步促进血管的收缩。在这三个过程中,血小板处于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当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减退的时候,会引起生理性止血功能障碍,出血时间延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