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元旦巧逢寿,总理亲自入下层。”

这是共产党红色特工熊瑾玎于1966年元月,在日记本中写下的一句诗,记述了自己80岁寿辰当天周总理亲自前来祝贺时的感动和喜悦。

那么,熊瑾玎到底为革命事业做出过何种突出贡献,以致于受到周总理的如此重视?

除了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两家人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渊源?

“红管家”熊瑾玎

熊瑾玎,188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与毛主席算是老乡。早些时候熊瑾玎一直在长沙本地当老师。

后来眼看中国陷入内忧外患,意识到教育拯救不了当下的中国,转而毅然投身革命事业。

熊瑾玎

1918年,恰逢毛主席等一批进步青年在长沙创办了新民学会,熊瑾玎欣然加入。

凭借在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熊瑾玎很快成为了湘江学校教务主任、董事,后来更是成为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

这些学校无不是当时思想进步、教育开明的革命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熊瑾玎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年轻人才。

时间来到1927年4月,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以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大屠杀”宣告结束。

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全国各地笼罩在灰色的乌云之下,不少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无情屠戮。

然而就是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时刻,熊瑾玎非但没有选择暂避风头,反而正式加入到了共产党一方。

危难之际见情义,熊瑾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熊瑾玎被调往湖北省委工作,一年后组织被国民党破坏,他只能转移到上海。也就是在这里,他再一次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接上了头,并被赋予重任。

彼时,中央政治局受到国民党特务的围追堵截,始终没有一个安稳落脚之地,平时就连开会、办公也居无定所,这个任务安排给了熊瑾玎。

四一二政变

回去之后,他立马以商人的身份联系房子。找房子当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好伪装,防止国民党找上门来。

最后,熊瑾玎在福州路跑马厅口天蟾舞台附近找到了一幢小楼房。

这是一幢五层小洋楼,楼下两层是房东周来生开的一间私人医院,楼上三间可用于政治局开会办公。

熊瑾玎以“福兴”商号的名义盘下了楼上三间房,成功在繁华的上海街头开辟出一片共产党据点。

往后三年多时间里,“福兴”商号几乎成为了上海中央政治局的主要集会、办公场所。

福兴商号办公室

周恩来、邓小平、陈赓、李立三等二三十位中央领导都曾在这里工作过。熊瑾玎出色地完成了掩护组织的任务,无愧于“王牌特工”的名号。

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滴水不漏,除了长期以来的细心谨慎、严密周到,关键还在于他本身的确在从事商业贸易。

为了完美伪装,也为了帮助组织筹集经费,熊瑾玎建立政治局秘密地点的同时,还在经营三个酒庄、一个钱庄。

此外,他旗下还有一个与毛泽民同志一起经营的印刷厂、一间小洋货店、以及一个纺织厂和布厂。

毛泽民

这些商铺和工厂不光为中央的发展运作提供了资金保证,也成为中央干部们开会、接头、传递信件的主要场所。

也正因如此,中共中央上到毛主席、周总理,下到普通的警卫员战士,都习惯性地声称熊瑾玎为熊老板,赞誉他是共产党的“红管家”。

直到1931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被捕叛变,“福兴”商号等单位机关才转移出去。

因为很有可能已经暴露了身份,熊瑾玎也被转移到湘鄂西苏区工作,担任组织宣传教育部部长。

没过多久,湘鄂西政权被敌人剿灭,熊瑾玎也再一次踏上流亡之路。

这时候上海的反共潮流逐渐消退,熊瑾玎便铤而走险再次潜回上海中央机关,担任中央内部的交通联络工作。

1933年4月8日,熊瑾玎为被困在法租界的贺龙家属送生活费。谁知这里早已被国民党抄搜,并专门派了特务在此蹲点,熊瑾玎不幸羊入虎口。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熊瑾玎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革命气节,没有透露半点情报。

不光如此,被监禁的四年多时间里,熊瑾玎还在监狱内发展了一批革命人士,率领众人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

熊瑾玎夫妇与邓颖超合影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上日程,中共中央立刻就想起了身在狱中的熊瑾玎,通过与蒋介石政府的严正交涉,他终于得以重获自由。

熊瑾玎在狱中的表现被中共中央看在眼里,也让组织对他产生了无所保留的信任,尤其是作为他顶头上司的周总理。

当然,二人之间之所以能够做到绝对的坦诚相见,不光是因为无数次同生共死的经历,还在于二人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关系。

周总理当月老

当年熊瑾玎在“福兴”商号时,与一位叫做朱端绶的女同志喜结连理,二人的婚姻就是周总理搭桥牵线促成的。

彼时为了完美伪装地下斗争环境,中央机关想到了“办公地点社会化、家庭化”的隐匿方法,也就是将各单位机关伪装成一般的家庭,藏匿于社会之中。

如此一来,熊瑾玎在福州路的“福兴”商号便少了一位“老板娘”。再加上他本人担任的社会职务很多,生意遍布各个行业,时常忙不过来。

经中央政治局和周总理审批,一个叫做朱端绶的女同志被调往“福兴”商号,成为商铺的老板娘,与熊瑾玎以夫妻身份作掩护展开工作。

朱端绶和熊瑾玎

朱端绶来自湖南长沙一个地主家庭,与熊瑾玎是老乡。

童年时期,朱端绶的母亲便早早离世了,父亲又是一个成天抽鸦片、赌博的二世祖。于是在14岁的时候,朱端绶便独自一人离开了家庭,到外地闯荡。

天资聪颖的她,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回去学习。两年后,她居然靠自学考上了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当时学校里的进步思想和先进教学理念已经传播开来,朱端绶在浓厚的革命氛围和同学引荐下,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

在学校读书时,朱端绶与作为校长的熊瑾玎相识。二人既是师生、又是老乡,关系自然亲近了一些。

1927年1月,朱端绶毕业离校,被调至株洲参加教育工作。

同年“福兴”商号创办,组织考虑到熊瑾玎与朱端绶之间的亲密关系,将其调到了上海中央机关工作,与熊瑾玎结为“夫妻”。

事实证明,周总理和中央机关的决定非常明智。朱端绶不光完美适应了“老板娘”这个身份,个人工作能力也非常强。

平日里,朱端绶主要负责抄写、传送中央文件。

“从各地苏区传送来的报告,都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大家一般会用药水写在毛边纸上,我拿到文件后,需要先用明矾水洗出来,在誊写到纸上。我抄写的文件绝对不会出政治局的门。”

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特工任务,朱端绶仍然一脸自豪地说道。

为了保证文件的安全和机密,她绞尽心思制作和变换联络暗号;政治局领导来开会时,她就担负起放风和警戒任务,多次骗走前来查探的国民党特务。

在周总理的领导和布置下,熊瑾玎、朱端绶二人主持的“福兴”商号做到了绝对的保密和隐蔽,三年多时间里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而在两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岁月中,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们中间悄然萌芽。有一次,熊瑾玎试探着打听说:“你以后想找一个什么样的爱人?”

朱端绶当即红了脸,沉吟良久后小声回答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爱情我并不羡慕。‘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这才是我欣赏的。”

两人向来喜欢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熊瑾玎自然理解对方的意思,内心不由得一喜。

只不过,朱端绶也确实说到了熊瑾玎内心的顾虑,因为朱端绶时年20岁,熊瑾玎却已经42岁,两人年龄差距实在太大。

后来周总理察觉到了二人之间的不对劲,一打听才知道二人早已互有情意,只差最后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

周总理决定当一次月老,帮二人一把,于是屡屡在熊瑾玎面前提示:“你是我们的红管家、熊老板,现在我们还需要一位真正的老板娘。”

一旁的邓小平、李维汉等人也纷纷附声赞成,但就是迟迟不见他们的关系有进展。在一次会后,周总理找到了熊瑾玎与朱端绶,开导着他们说:

“熊老板年纪是大了一些,但革命的心还是很年轻的。你们又有了这么深厚的感情基础,关系要是再进一步,将来相互勉励相互配合,对工作也有帮助。”

熊瑾玎一家合影

经周总理一点拨,两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顾虑,朱端绶红着脸表示:“如果组织需要我这样做,那我一定做好老板娘。”

1928年中秋佳节,熊瑾玎、朱端绶在一家川菜馆办了一桌酒席,专门宴请了作为媒人的周总理等人前来。

在一众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见证下,熊瑾玎、朱端绶结为了夫妻。在那之后,夫妇二人更加互敬互助,密切配合着中央机关的地下工作。

1933年4月熊瑾玎不幸被捕后,朱端绶想尽一切办法积极营救,结果入狱探望时被叛徒认出,也遭到羁押。

在狱中,朱端绶同样表现出了极强的坚定意志,无论面对何种拷问和逼供,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身份,八个月后她得以无罪释放。

1937年,周总理专门指派毛泽民前来营救熊瑾玎,这对分隔四年多的夫妻终于得以重聚,二人对革命与爱情的忠贞也被传为了佳话,流传至今。

可以说,周总理既是二人的月老,也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这也就难怪两家之间的关系如此亲近了。

周总理登门探望

熊瑾玎出狱后,被周总理调至武汉工作,担任《新华日报》的总经理,朱端绶则是报社编辑。

创刊初期,《新华日报》受到了国民政府千方百计地刁难与打压。

蒋介石非但没有积极抗日,反而在社会上散布各种失败主义谣言,并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新华报社等进步团体进行疯狂针对。

从寻找办公地点、购置机器,到建立各部门机构、规划工作,国民党处处向熊瑾玎施压。

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新华日报》还是出版了第一份报纸。

熊瑾玎在新华报社工作(左一)

然而好景不长,熊瑾玎好不容易带领报社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封锁,出版了报纸,紧随而至的就是日寇的轰炸与侵略。

随着武汉失守,新华报社也被转移至重庆地区。

好在周总理高瞻远瞩,提前指示熊瑾玎带领报社人员进行了转移,这才能在武汉报社停刊的第二天,重庆报社不间断的刊出了新一期报纸。

熊瑾玎在新华报社的工作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前夕,自那之后他被调任为全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开始筹建中国的福利、公益工作。

1966年1月,此时的熊瑾玎已经是80岁的高龄,朱端绶也已是花甲之年,满堂儿孙决定给熊瑾玎办一场80大寿。

于是1月4日这天,一家人早早地来到了老两口家中,开始忙前忙后的准备寿宴。

正当熊瑾玎喜笑颜开地接受着儿孙们的拜寿时,一则来自中南海的电话打了过来。

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总理得知熊老今天过寿,不久后将会亲自前来祝贺。”

一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欣喜若狂。周总理一家与熊瑾玎一家向来走得近,熊瑾玎本人还去总理家中做过几次客。

但随着总理的工作日益繁忙,双方之间的走动也逐渐少了一些。尤其是熊瑾玎、朱端绶相继退休,与总理见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但没想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居然始终挂念着熊瑾玎夫妇,还愿意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熊老祝寿,这让一家人大为感动。

于是,朱端绶亲自下厨,准备做一桌总理爱吃的菜。其他家人也开始忙碌起来,“严阵以待”总理的到来。

可谁知他们等了又等,直到过了午饭时间也没见总理上门。大家虽说心里有些失望,但也可以理解,毕竟总理工作实在太忙,一时抽不开身也是常有的事。

熊老的寿宴一直拖到了晚上,就在大家准备开席的时候,门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朱端绶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的赫然是一脸风尘仆仆的周总理和他的警卫员,总理手中还拎着两壶花雕老酒,那是邓小平送给总理的,他一直没舍得喝。

周总理笑容满面的走进了屋内,远远的对着熊老伸出了手,两位当年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老战友终于再次相聚。

两人就这样坐在沙发上促膝长谈,一起回顾着过往几十年激情革命岁月。席间,周总理数次举杯向熊老贺寿。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周总理虽然有心多留,可奈何公务缠身,只能在席中离去。

朱端绶将周总理送到门口,激动地说道:“算算日子,78年3月5日是周总理的80寿辰,到时候我们一定亲自上门,再给总理做几道菜庆祝一下。”

周总理哈哈一笑回答道:“欢迎欢迎!”

熊老因为总理的到来兴奋不已,在送走总理后更是亲自挥毫泼墨,写下了:“今年元旦巧逢寿,总理亲自入下层。难忘元年绍兴酒,携来共饮共盈盈。”

在那之后,熊老满心期待着总理八十寿诞的到来,盼望着再次与总理把酒言欢,可惜他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

1973年1月24日,熊瑾玎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而更让人感到悲痛的是,周总理也于1976年1月8日离开了人世。

当初约定下的80寿诞再聚首,终究只剩下了朱端绶一个人。

周总理看望病重的熊瑾玎

结语

熊瑾玎、朱端绶二人,在周总理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谱写了一段流芳后世的爱情佳话。

直到人生暮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仍然没有忘记这对忘年夫妻,专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熊瑾玎祝寿。

这当中自然有两家人的深厚情谊在,但更重要的是,总理想向熊瑾玎夫妇革命岁月中的无私付出致敬。

正如总理曾经所言:“熊瑾玎夫妻曾担任过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

这是周总理对二人的最高褒奖,也是他们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