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一、解析字义

知字

会意字。从矢(箭)、从口,以对熟识的事物像箭似的脱口而出,表示懂得、知道,矢兼表声。本义是知道。

人字

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人”字像一个侧立的人形,这个人还向前伸出了一只手。

者字

“者”是“蔗”的本字。金文“者”字的上部是一棵茎叶俱全的甘蔗的样子,几个小点表示蔗汁;下部是“口”或“甘”。者字后来多作用虚词。又通“诸”,如《诅楚文》“者侯”。

智字

在金文中,“智”字左边为“箭”(矢),中间为“口”,右边为“子”,左右两边合起来为“疾”,即“子”中箭(矢)会生疾。意思是,口中说对方放箭了,并因中箭而生疾,由此产生“知道情况”的含义。而“智”是“知”的后起字。因此,“智”字既是一个会意字,又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汉字中,“疾”、“知”、“智”三个字读音是相同的。后来,“智”字引申为智慧、智谋等义。

自字

“自”原是“鼻”的本字。字形也像鼻子的形状。甲骨卜辞:“贞:出(有)疾自(鼻子有病)”。后来“自”多用于“自己”义,就加声旁“界”另造“鼻”字。

明字

从地球上看去,天空中最明亮的星体就是“日”和“月”,合起来就是“明”,本义是“明亮”。

胜字

形声字。力表意,表示有能力承担,朕表声,朕指修船使不渗水,表示完成任务无漏洞。简体字月表意,表示肌体能承担;生表声,兼表有生命力。本义是能承担。

有字

有字,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以“土”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

力字

从较早的金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力”原来是古代一种翻土的农具,也就是“耒”。耕田需用力,所以借为力量的“力”。

强字

“强”字本义是一种米虫,是一个会意字。其古文字形右下方像一条虫的形状,说明“强”最初与虫有关;左边和右上方组成一个“弘”字,“弘”有大的意思,这里是说这种米虫数量众多。后来,“强”的这一本义渐渐消失不用,借指为健壮有力,还常指内心的坚强。

足字

甲骨文“足”字与“正”字字形相同。还有一种字形,像人腿,下端是脚部,《说文》引《管子》:“问疋何止(趾)”。

富字

在一所房屋里有酒器,说明生活富足;“畐”也表声,《说文》:“富,备也;一日厚也。”《易经》“富有之谓大业”,指“完备”。《论语》:“富哉,言也!”指“盛”、“多”。后多指财富、财物多。

行字

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本义是“路”。《诗经》“遵(沿着)彼微行(小路)”。后来多用于“行走”义。

志字

《说文》:“志,意也。从心,之声。”它的声旁原是“之”,隶书之后讹变为“士”或“土”。古籍多用于“志愿”、“志向”义。《论语》:“益各言尔志?”又有“意会”、“心情”、“神志”等义。

不字

不是胚的本字。甲骨文“不”字的横画表示地面;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后来假借为丕、不和否。

失字

从战国文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失”字的字形像是“手”的下侧掉下一件物品来。本义是“失去”。但是后来的各种字体就难以看出其来由了。《易经》“王用三驱,失前禽。”

其字

其是箕的本字。本义是“籁箕”。字的上端是簸箕的前部,中间交叉的笔画表示它是用竹条或柳条編成的。“其”字假借为虚词后,就另造“箕”字

所字

“所”字由“户”(声旁)、“斤”(形旁)构成。《说文》:“所,伐木声也。《诗》日:‘伐木所所。”按,今传本《诗经》的《小雅伐木》篇作“伐木许许”。“许”古音与“户”音近。后借为“处所”等义及虚词。

久字

“久”是“灸”的初文。字形原是一个侧躺着的人,背部放置着一根艾炷正在进行治疗的样子。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其腹有久故癜二所。”后来“久”多借为“时间长久”义。

死字

字形的一边是死人的残骨;一边是活着的人在旁边跪拜哀悼。本义是“丧失生命”。《论语》“未知生,焉知死”。古文有时通“屍”(尸)。

而字

而字的字形,像人的胡须下垂的样子。后来本义不存,多用于连词或代词。

亡字

像一把刀的刃被折断了,成了无用的东西。引申为“死亡”、“灭亡”义。古文又借为“无”,表示“没有”、“不”等义,如《诗经》:“何有何亡,龟勉求之”。

寿字

这个字古今各体的异体很多,但其基本结构是由“老”(表义)和畴字(表声)组成。本义是“年老”。引申为长寿、寿命、生日等义。

二、知足者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析:

能了解、认知别人叫做智慧,能了解、认知自己才算明亮、明智。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才算刚强、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知足常乐)。足行千里、坚持不懈的就是有意志(意志力强大)。

不丢失本分(道)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身体虽死,精神永存,身死道存)

收录于合集 #道德经

76个

上一篇从另外一种角度,解读道德经第34章下一篇从另外一种角度,解读道德经第32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