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曾作诗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大家都知道,但这里的“昔人”又指谁?为何说黄鹤一去不复返呢?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鹤字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从鸟,寉声”,是说鹤鸣叫时声扬九泽,闻于穹天。这里许慎认为寉只表声,其实不是这样的。寉有高至之意,即飞到特别高的地方,因此鸟和寉合在一起来描述鹤这种珍稀禽类,指一种能飞得非常高的鸟。

鹤历来在中国文化里就有着非凡的寓意:它举止高雅,不染尘俗,傲岸凡间,所以经常被拟人化,用以代表隐士,出现在诗词书画中。其中,《诗经·鹤鸣》是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上去,这是一首极其简单、抒情山林的小诗:鹤立于沼泽,清鸣于空,在这片山野林园,有鱼浮动于河滩、沉游于深潭,有高高的檀树昂扬,也有低矮的灌木茂密,看那远处的山石,可以采来打磨美玉。

然而,《鹤鸣》来自《诗经》雅篇,是唱诵于宫廷中的音乐,所以看待这首诗,不能只看它字句本身表达的清啸山野之气,更要看它隐于言中的朝政劝谏之思:“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山中野鹤,是民间贤士的代表。所谓“鹤立鸡群”,这样的贤能之士,卓越于众,却并未用入庙堂之上。所以,《鹤鸣》呼唤的,是希望君主能够大力广纳贤良,更多启用寥落于尘世的民间力量,也是希望散落民间的贤达之士能够主动为国效力,更多报效朝廷。

此诗之后,鹤就被用来象征隐居山林的贤者,比如闲云野鹤、云中仙鹤、鹤鸣之士,这些成语便是用来形容心性高洁又远离纷争的人。而宋代林和靖更自称是一位梅妻鹤子的隐士,他为表不沾尘俗,以清雅的梅为妻、以清高的鹤为子。

此外,在中国民俗中,鹤还与长寿、平安、祥和等寓意相伴随。鹤的仙风道骨、挺拔松劲,使它具有一种松鹤延龄般的仙姿,很多神话传说中也都有仙人骑鹤的身影。上文所说崔颢的诗,讲的就是一个“仙人骑鹤”的故事:传说在现在的湖北武昌一带,有一位姓辛的店家在卖酒,一个道士常来饮酒,店家从不收他的钱。一天这道士要告辞远游了,随手拿橘子皮在酒店墙上画了一只黄鹤,然后对店家说,凡是有客人到来,你不妨拍手,墙上的黄鹤就能飞下来起舞,为酒客助兴。后来店家照此来办,果然不假,此后酒店生意越来越兴隆,店家因此赚了很多钱。十年之后,道士回来,骑着这黄鹤杳然离开,店家为了感谢道士,就在此地修了一座楼,即黄鹤楼,这便是崔诗所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人们喜欢鹤,虽有求平安长寿之意,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身上寄托的那松形鹤骨的精神力量。鹤被认为具有凌云之志,鹤立鸡群;具备高洁的心性,鹤立潮头;身怀高雅的品位,姿态优美;具有高妙的才能,能飞能舞。因此,“鹤鸣之士”,也就是在说君子之风。

其实,从古至今,无论是周敦颐爱莲,还是陶渊明赏菊,又或是古人对鹤的喜爱,都是一种对品格的认可,都寄托了人们对高尚精神的追求。而这种传统的延续无疑就是一种精神气度的传承,凸显了传统文化向往的高洁,正如《鹤鸣》传唱出的韵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有浩然清音回荡在山河大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有君子之声高歌在历史天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