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鳗鲡是一种极为奇怪的鱼类,它另类的生活习性让很多生物学家为之着迷,这种鱼类具有双重特点。

它们在淡水中长至成熟,在某个秋季出发,游数千公里甚至更远,横穿大西洋到达产卵地。鱼苗则跟随洋流返回淡水水域。对这些微小的动物而言,这是一场庞大的迁徙,它们不畏艰难险阻,向目的地进发。

是鱼还是蛇?

欧洲鳗鲡是一种中型鱼类,成年欧洲鳗鲡完全成熟时,可长达1.2米,重约6.6千克,但多数欧洲鳗鲡只能长到这种尺度的2/3,大部分个体因为猎食者或者人类捕杀而无法长到这么大的个头。这些奇怪的管状鱼类由于细长的体形和蜿蜒的游泳方式而经常被误认为是蛇,这种蜿蜓的游泳方式是由体表肌肉作用形成的波纹所致。它们身体两侧缺少胸和腹鳍,而且鳃盖也缩减成一个细小的开口,这些都使它们外表看起来更像水蛇,因此经常被人们所误认成蛇。

下海繁殖

欧洲鳗鲡也被称为普通鳗鲡,它们的分布十分广泛,是鳗鲡科多个亲缘关系中较近中的一种。鳗鲡科都采取所谓"下海繁殖"的特别迁徙生活方式。它们在大洋中以浮游生物模样的幼鱼开始生命之旅,长至成年后返回这里繁殖,之后它们就完成了余生之旅,并在此死去,但在生命的中期则生活在淡水中,有时淡水活动区域离出生海域非常遥远。它们的内脏具有特殊的适应方式,使之能够在淡水和成水的转换中存活,这在鱼类中非常少见。欧洲鳗鲡一生只有一次繁殖的机会,繁殖代表着它们生命的终结,它们在深水中产卵后会很快死去。

长寿的鳗鱼

鳗蚌是一种极为长寿的鱼类,欧洲鲡和鳗U科其他物种一样,也分外的长寿。雄性欧洲在淡水中生活10~12年用以采食和生长,而雌性欧洲鳗鲡的生长时间甚至更长,有时长达20年,甚至有尚待验证的报道称其可存活30年。在淡水生活期间,它们会在潮汐河、沼泽、池塘、排水沟以及溪流等多种栖息地之间活动。调查显示未成年欧洲偏好在河流的下游分布,而年长的、体型更大的个体则常出现在河流的上游。

强大的适应能力

鳗鲡家族所以分布广泛,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有关。白天,欧洲鳗U藏在杂乱的植物根和水下植被中以躲避主要捕食者—白鹭和噬叙。夜间它们出来捕食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型猎物,有时也会采食腐肉。引入注目的是,它们布满黏液的皮肤能使它们在缺水的环境中短暂存活一段时间,还可以在地面滑动来寻找食物或占领新的栖息地。冬季欧洲鳗鲡会在河流和池塘底部的泥中冬眠以度过最冷的月份。

向海洋进发

性成熟的欧洲鳗鲡最终会离开淡水活动区域,远距离迁徙到海洋中繁殖。迁徙在秋季的夜晚达到高峰,尤其在下弦月和新月之间最多。欧洲鳗鲡出发的信号是水温的下降和由于秋季强降水导致的水量突然增加。在洋流的帮助下,欧洲鳗鲡以大群的形式每夜可以移动50千米。

当欧洲鳗鲡接近海岸时,它们的肠胃会收缩并停止采食。由于在深海迁徙,它们的眼睛几乎膨胀为原来的两倍。它们深色的身体也会变成银色,可能是为了便于在开阔的海域中隠蔽。对欧洲鳗鲡的产卵行为我们还知之甚少,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在野外也未能观察到它们的产卵。

通过推测,科学家认为它们会产下非常多的微小的卵,这些卵跟随洋流漂动,并最终孵化成透明状的被称为仔鳗的幼鱼。这种幼鱼小到体型很小,几乎难以目睹,非常便于躲避捕食者,但即便如此,经过2~3年的漂游,也只有极少数的欧洲鳗鲡鱼苗能够安全到达河口。在河口,这些鱼苗会长成铅笔大小的幼鳗,之后像一群意大利面条一样大群溯河而上,继续它们的生活史。

欧洲鳗鲡产卵之谜

虽然人们对这种鱼类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但是欧洲鳗鲡的产卵地至今仍未被发现,但据猜测可能位于西大西洋的百慕大以东的马尾藻海,之所以这样推测,是因为鱼苗从这里开始,可以借助洋流返回欧洲,它们首先依托强大的湾流向北移动,湾流源自加勒比海,向北输送温暖高盐的海水,之后它们跟随北大西洋暖流继续朝西北方向漂流,经过西欧海岸。通过这种迁徙路线的推断,鳗鲡旅行的起始点很大可能性在马尾藻海。

一个国际研究项目正在探究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秋季在这些迁徙的银色欧洲鰻鲡身上安装卫星追踪器,期望能够获得有关它们在海洋中迁徙路径的数据,井找出它们可能的最终目的地。另一项在泳道中养殖欧洲鳗鲡的研究表明,它们是非常高效的游泳者,能够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完成约5500千米的模拟迁徙,这在鱼类中是极为少见的。但关于这个问题题的答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因为马尾藻海距离这一物种的最北的活动海域约有8000千米远,它们真的可以迁徙这么远的距离吗?

目前欧洲鳗U的生存形势非常严峻,过去欧洲每条大河的入海口都有非常多的欧洲鳗U。但这一场景已经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到达欧洲海岸的幼鳗数量下降了至少90%。一些专家认为这一种群数量下降是周期性波动的自然现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多数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长期的不可逆的趋势。过度捕捞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个原因。其他重要的威胁因子可能还包括污染、迁徙中的障碍—一些拦潮大坝和水电大坝,以及线虫感染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这一物种数量大幅度减少,如果我们不尽快保护这一物种,它们的生存将会受到威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