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挥手拜拜

2016相见恨晚

当然,这里说的新年并不是我们说的农历腊月里面的新年,而是日历中31号过去了,新的1月1号来了,也就是我们说的阳历。

那么问题来了,农历和阳历的区别我们都知道,那么他们的来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又为什么有两个日历呢?

阳历的来源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译格列历、国瑞历、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等,公历的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阳历。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是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这种历法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与月相无关。格里高利历为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是相对于中历而言)。公历于1912年开始在中国采用,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规定公历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

根据儒略历的规定,每4年有1个闰年,闰年为366日,其余3年(称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儒略历1年平均长365.25日,比实际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长11分14秒,即每400年约长3日。这样到公元16世纪时已经积累了有10天误差。可以明显感觉到两至两分提前了。

在此情况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于1582年宣布改历。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跳过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除了保留儒略历年数被4整除的是闰年外。增加了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则不是闰年的规定。这样的做法可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

在格列高里历历法里,400年中有97个闰年(每年366日)及303个平年(每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长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误差不超过1天。

阳历说完了,那么农历呢?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活动,故“文革”时改称农历,沿袭至今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阴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除了清明节是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农历日期制定的,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农历,又称夏历、汉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主要历法规则由中国汉族经历多个朝代所制定,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

由于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数就接近365.2422日。置闰规则为以不含二十四节气之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产生19年7闰的规律。此外,附加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等事。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是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与农历含有阳历性质的事实不符,应该弃用。

农历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时宪历,因为其历法规则大致相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沿用清朝的时宪历,但加进格列历(即公历)内容,每年颁发的历书称为"某某年历书";公元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改称国民历(国历)。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法内容不变,但改用公元纪年,即完全采用格列历,同时并用旧历。

互动百科公众号:hudong_baik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