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銘(座中铭),◆置於座中用以自警之詞。○[宋][周必大]《跋盛子謙座中銘》:“[盛子]手書座中銘總二百二十字,皆盛德事也,以此訓於後人。”
座右銘(座右铭),◆1.置於座右用以自警之銘文。○《文選‧崔瑗<座右銘>》[唐][呂延濟]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一‧支遁》:“僧眾百餘,常隨稟學,時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銘以勗之。”○[唐][白居易]《<續座右銘>序》:“[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2.泛指可作為格言以自勵的文辭。○[陳毅]《示丹淮并告昊蘇、小魯、小珊》詩:“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
坐右銘(坐右铭),◆置於座右,用以自勉自戒的格言。○[宋][馬永卿]《嬾真子》卷二:“[唐][柳公度]年八十餘,有強力。人問其術。對曰:‘吾平生未嘗以脾胃熟生物、煖冷物,以元氣佐喜怒。’此亦可為坐右銘也。”○[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七》:“[老子]曰:‘治身事天莫若嗇。’[呂榮陽][希哲]嘗書此語為坐右銘。”○[明][陶宗儀]《輟耕錄‧坐右銘》:“﹝[盧疏齋]﹞坐右銘大書一天字,其下細注六字云:‘有記性,不急性。’可謂知畏天者矣。”
篆銘(篆铭),◆1.用篆字所刻的銘文。○《梁書‧劉之遴傳》:“有篆銘云:‘[秦][容成侯]適[楚]之歲造。’”◆2.銘刻。比喻牢記。○[劉亞洲]《秦宮月》一:“父王之言,臣兒句句篆銘心中。”
鐘銘(钟铭),◆鐘上的銘文。○《新唐書‧西域傳上‧摩揭陀》:“[德宗]自製鐘銘,賜[那爛陀祠]。”○[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軍士鑿井,得一鏡,製作精妙,銘字非隸非八分,似[景龍]鐘銘。”
貞銘(贞铭),◆指碑文。○[唐][黃滔]《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滔]早訪蓮扃,今悲松塔,敢辭抽思,用刻貞銘。”
昭銘(昭铭),◆清楚地銘刻。○[漢][班固]《封燕然山銘》:“乃封山刊石,昭銘盛德。”○[漢][蔡邕]《郭有道碑文》:“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幽銘(幽铭),◆墓志銘。○[王闓運]《瞿學士妻吳氏墓志銘》:“追尋達旨,式瘞幽銘。”◆补证条目■墓志铭。○《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著作郎韩君墓志》:“乃鐫制幽銘,以旌不朽之令名。”○《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张囗墓志并序》:“恐陵谷遷貿,松檟摧殘,勒此幽銘,式揚徽烈。”
燕山銘(燕山铭),◆見“燕然銘”。
燕然銘(燕然铭),◆亦稱“燕山銘”。◆指[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時,[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文字。○[北周][王褒]《從軍行》之一:“勳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銘》。”○[唐][王昌齡]《少年行》之一:“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唐][鮑溶]《秋思》詩之二:“立身多門戶,何必《燕山銘》。”○[宋][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悲。”
玄銘,◆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唐故成君吴夫人墓志铭并序》:“恐龜長筮短,谷阜陵頽,勒此玄銘,永標千古。”○又《杨公墓志铭》:“刻音徽於翠琰,紀年祀於玄銘。”
校銘(校铭),◆考釋銘文。○[嚴復]《救亡決論》:“鐘鼎校銘,珪琮著考。○[秦]權[漢]日,穰穰滿家。”
像銘(像铭),◆石刻的畫像銘文。○[清][葉廷琯]《吹網錄‧龍朔造像銘》:“此像銘為前人金石書所希見,故記之。”
先銘(先铭),◆先人的墓志銘。○[宋][孔平仲]《續世說‧方正》:“[裴均子]持萬縑詣[韋貫之],求作先銘。○[貫之]曰:‘吾寧餓死,豈肯為此哉!’”
松銘(松铭),◆指墓碑。○《文選‧江淹<雜體詩‧效潘岳“悼亡”>詩》:“駕言出遠山,徘徊泣松銘。”○[劉良]注:“松銘,山墳銘碑也。”
石銘(石铭),◆刻有文字的碑石。○《呂氏春秋‧安死》:“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又有粟窖及鹽窖,以備不虞,今窖上猶有石銘存焉。”
山銘(山铭),◆指勒石山上的銘文。○[唐][劉禹錫]《聞韓賓擢第歸覲兼賀韓曹長》詩:“[孝若]歸來呈畫讚,[孟陽]別後有山銘。”○[孟陽],[晉][張載]之字。此指其所作《劍閣銘》。
佩銘(佩铭),◆銘記。
盤銘(盘铭),◆古代刻在盥洗盤器上的勸戒文辭。○《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鄭玄]注:“盤銘,刻戒於盤也。”○[孔穎達]疏:“[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盤者,戒之甚也。”○《舊唐書‧杜希全傳》:“[殷]有盤銘,[周]有欹器,或誡以辭,或警以事。”
墓銘(墓铭),◆刻在石上埋入墳中的文字。銘是韻文,用於對死者的贊揚、悼念等。○[劉師培]《文章學史序》:“其人已死,以文記人,則為墓銘、行狀、碑誌,其類甚多。”參見“墓誌銘”。
銘座(铭座),◆座右銘,刻寫在座位旁邊的格言。○[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事天治人莫如嗇’,‘絕學無憂’,書此三言,以代銘座。”
銘篆(铭篆),◆1.鐫刻在器物上的銘文。○《呂氏春秋‧慎勢》:“功名著乎槃盂,銘篆著乎壺鑑。”◆2.比喻感念甚深,永記不忘。○[唐][顧云]《謝徐學士啟》:“才微往彥,遇倍昔時,仰戴恩榮,已增銘篆。”○[宋][吳炯]《五總志》:“偉哉聖主之言,可以為萬世法,使臣子佩服銘篆,凡事事者不忘此語。”
銘注(铭注),◆猶銘戢。謂牢記不忘。
銘志(铭志),◆猶碑志。○[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公嘗答[孫察]為其伯[之翰]求銘志書,歷敘多年不為人作碑志。”
銘章(铭章),◆1.刻寫在器物上的文辭。多指墓志銘。○[宋][歐陽修]《<江鄰幾文集>序》:“余竊不自揆,少習為銘章,因得論次當世賢士大夫功行。”○[宋][曾鞏]《故太常博士吳君墓志銘》:“較於銘章,君有則多,以遺其孥,非厚如何。”○[清][曾國藩]《復劉霞仙中丞書》:“若果為銘章,必不足稱盛意。”◆2.印記,標識。○[郭沫若]《孔雀膽》第一幕:“我看見他的盾牌的背面有‘明二’兩個字的銘章,頭盔和鎧甲上也有‘明二’兩個字的銘章。”
銘勳(铭勋),◆銘功。○《文選‧張衡<東京賦>》:“銘勳彝器,歷世彌光。”○[張銑]注:“彝器,鐘鼎,祖宗之器,以銘紀功勳也。”○[唐][李德裕]《幽州紀聖功碑銘》:“往年修獻捷之禮,今年有銘勳之請。”
銘心鏤骨(铭心镂骨),◆形容感念甚深,永記不忘。○[唐][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明][張居正]《謝賚銀幣疏》:“銘心鏤骨,惟安社稷以為圖。”○《人民文學》1979年第9期:“革命作家出自銘心鏤骨的仇恨,塑造生死搏鬥的靈魂。”亦作“銘心刻骨”。○《水滸傳》第九七回:“真是銘心刻骨,誓死圖報!”○《紅樓夢》第三二回:“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生降死不降”》:“這志願,便到現在也銘心刻骨。”
銘心刻骨(铭心刻骨),◆見“銘心鏤骨”。
銘心(铭心),◆銘記在心。形容永記不忘。○《三國志‧吳志‧周魴傳》:“銘心立報,永矣無貳。”○[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銘心既往,圖報方來。”○[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我對於報章,向來就不是博覽家,然而這半年來,已經很遇見了些銘心絕品。”
銘謝(铭谢),◆深切的感謝。○[茅盾]《色盲》:“[林白霜]於銘謝之餘,便又感得了無窮的悵惘。”
銘饗(铭飨),◆謂列名受祭。○《晉書‧武帝紀》:“[沛王][子文]薨。以故太傅[鄭沖]……[齊王][攸]等皆列於銘饗。”
銘文(铭文),◆刻寫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辭。具有稱頌、警戒等性質,多用韻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石志》:“若有德業,則為銘文。按[儉]此說,石誌[宋][齊]以來有之矣。”○[清][葉廷琯]《吹網錄‧頌敦銘》:“銘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銘文最古,舊史所稱,[黃帝]始作。”
銘述(铭述),◆記述。○[唐][韓愈]《科斗書後記》:“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咸歸[韓氏]。”
銘識(铭识),◆銘款。○[清][何琇]《樵香小記‧書同文》:“今觀古器銘識,即尊彝諸字形狀,不知凡幾。”○[清][吳敏樹]《唐子方方伯夢硯齋銘》:“蓋[明]忠臣[順德][陳忠愍公][邦彥]之故物,其銘識可考按云。”
銘佩(铭佩),◆謂感念欽佩,牢記不忘。○[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謝玉環刀等啟》:“垂光既深,銘佩更積。”○[宋][李綱]《海康與許崧老書》:“蒙誨諭之厚,銘佩無已。”
銘牌(铭牌),◆裝在機器、儀表、機動車等上面的金屬牌子。上面標有名稱、型號、性能、規格及出廠日期、製造者等字樣。又稱標牌。
銘鏤(铭镂),◆1.在器物上鐫刻文字或圖案。○[唐][康駢]《劇談錄‧渾令公李西平爇朱泚雲梯》:“二公勳績為首,寵錫茅土,銘鏤鐘鼎。”◆2.比喻感受極深,永志不忘。○[唐][元稹]《授李絳檢校右樸射兼兵部尚書制》:“予小子銘鏤丕訓,夙夜求思。”○《太平廣記》卷一六六引[唐][牛肅]《紀聞‧吳保安》:“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銘鏤之日。”○[宋][宋祁]《丁承旨書》:“夫何衰朽,坐獲嘉惠,藏祕巾衍,銘鏤心志。”
銘勒(铭勒),◆鐫刻。○《後漢書‧馮衍傳上》:“君臣兩興,功名兼立,銘勒金石,令問不忘。”○[唐][陳子昂]《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又述其行狀,訪余以銘勒之事。”○[章炳麟]《國家論》:“若夫成功以後,銘勒[景]鐘,斯適足為揶揄之柄。”
銘款(铭款),◆銘刻在器物上的文辭。○[宋][何薳]《春渚紀聞‧張無盡前身》:“掘地數尺,得一大盤石,石面平瑩無它銘款,獨鐫‘天覺’二字。”
銘刻(铭刻),◆1.在金石等器物上鑄造或鐫刻文字或圖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2.謂牢記於心,感念不忘。○《英烈傳》第一回:“若得如教,自當銘刻。”○[清][許秋垞]《聞見异辭‧羞婦》:“繼父之恩,銘刻不忘。”○[陳其通]《萬水千山》第十幕:“我們要把這個用鮮血換來的真理,牢牢銘刻在心上。”
銘旌(铭旌),◆豎在靈柩前標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絳帛粉書。品官則借銜題寫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另紙書題者姓名粘於旌下。大斂後,以竹杠懸之依靈右。葬時取下加於柩上。○《周禮‧春官‧司常》:“大喪,共銘旌。”○[唐][李白]《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清][蔣士銓]《臨川夢‧哱叛》:“銘旌字,誰結個靈堂掛?”[郭沫若]《滿江紅‧天外人歸》詞:“高樹銘旌三叩首,跪參導彈孤哀樣。”
銘戒(铭戒),◆在器物上刻寫的警戒性文辭。○[唐][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詩:“功庸留劍舄,銘戒在槃盂。”
銘蹟(铭迹),◆在碑石上銘刻文辭。○《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五日觀于[舂山]之上,乃為銘跡于[縣圃]之上,以詔後世。”○[郭璞]注:“謂勒石銘功德也,[秦始皇]、[漢武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類也。”
銘記(铭记),◆1.銘文。○《魏書‧高祖紀下》:“諸有舊墓,銘記見存,昭然為時人所知者,三公及位從公者去墓三十步,尚書令僕、九列十五步,黃門、五校十步,各不聽墾殖。”○[郭沫若]《虎符》第三幕:“有碑向右,上有古文銘記:正中一行為‘皇考[師昭]之墓’六大字。”○[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五章第二節:“近年在[白土鎮]發現一件瓷瓶,瓶上刻劃着‘[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花瓶一對,供養本鎮南寺[慈氏菩薩]’,‘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等銘記。”◆2.牢記在心。○[沙汀]《祖父的故事‧龔老法團》:“而在半點鐘後,他便在一場全武行的選舉中草草結束了他那值得銘記的一生。”○[秦牧]《<長河浪花集>序》:“我們看到從[九連山區]下來的老游擊隊員,那種景象也使我終身銘記。”○[楊沫]《青春啊,永遠發出絢爛的光彩吧》:“這公開參加革命的第一天呵,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裏。”
銘激(铭激),◆銘感。○[宋][葉適]《除秘閣修撰謝表》:“臣末路幸逢,矢心銘激。”
銘肌鏤骨(铭肌镂骨),◆同“銘心鏤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补证条目■同“銘心鏤骨”。○唐冯审《谢追赴阙庭表》:“親受聖慈,百身何答;三復在心,銘肌鏤骨。”
銘懷(铭怀),◆銘記在心。○《宋書‧武帝紀上》:“念功惟德,永言銘懷。”
銘海(铭海),◆[秦始皇]曾多次東巡海上,刻石紀功而去。故以“銘海”指記載功德。○[南朝][梁][江淹]《蕭讓前部羽葆鼓吹表》:“故勒岫銘海之功,鞞革寫其詠。”
銘骨鏤心,◆亦作“銘骨鐫心”。同“銘心鏤骨”。○明徐渭《上萧宪副书》:“竊聞雅教,愚知咸選,賢否均録,譬彼天地罏冶,而萬類鈃鏌,無他範焉,則渭當殞首碎額,銘骨鏤心,踴躍銜恩,微軀是效。”○清李玉《一捧雪·勘首》:“若你方便一聲,就是你的陰德,超生出死也仗賢侯,銘骨鐫心把大德酬。”
銘骨(铭骨),◆銘刻在骨。形容永記不忘。○[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君王早朝宴罷,切齒銘骨。”○[唐][李白]《古風》之五:“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宋][蘇轍]《代龔諫議謝知青州帥表》:“恩深不報,期銘骨以終身。”
銘功(铭功),◆在金石上刻寫文辭,記述功績。○《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銘功封石,倡呼而還。”○[李賢]注:“為刻石立銘於[燕然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呂望]銘功於[昆吾],[仲仙]鏤績於庸器。”○[王闓運]《振威將軍武提督碑》:“其先出於[武丁],銘功作族。”
銘感(铭感),◆1.銘記在心,感戴不忘。○[清][吳敏樹]《己未上曾侍郎書》:“竟蒙在驅使之末,銘感在心,豈勝言謝!”[清][和邦額]《夜談隨錄‧崔秀才》:“[崔]從此不復至,更不識其居處,徒銘感而已。”○[蕭乾]《雞博士許志儉》:“親人對他的關懷,使他銘感在心。”◆2.感觸;感激。○[郭沫若]《歷史人物‧魯迅與王國維》:“《頭髮的故事》給予我的銘感很深。”○[茅盾]《詩與散文》:“那時他的眼睛也濕了,他的心裏膨脹着銘感,他的喉頭被快樂擠滿,竟說不出一句話。”◆补证条目■铭记在心,感戴不忘。○《册府元龟》卷四五八:“彦深後被沙汰停私,門生藜藿,聿脩猶以故情存問來往。彦深任用,銘感甚深。雖人才無愧,然由其接引。”
銘鼎(铭鼎),◆在鐘鼎等器物上刻鑄文辭。引申為建功立業,以傳後世。○[唐][羊士諤]《西川獨孤侍御見寄七言四韻一首》詩:“文章立事須銘鼎,談笑論功恥據鞍。”○[明][張鳳翼]《紅拂記‧奉征高麗》:“長風萬里好橫行,指日勒山銘鼎。”
銘典(铭典),◆記功的典冊。○《周書‧史寧陸騰等傳論》:“席卷[巴][梁],則功著銘典;雲撤[江][漢],則聲流帝籍。”
銘戴(铭戴),◆銘感。○《周書‧晉蕩公護傳》:“草木有心,禽魚感澤,況在人倫,而不銘戴。”○[唐][黃滔]《答陳磻隱論詩書》:“乃惶惕銘戴之無窮,伏惟察而憐之。”
銘辭(铭辞),◆見“銘詞”。
銘詞(铭词),◆亦作“銘辭”。◆銘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戰]代已來,棄德務功,銘辭代興,箴文萎絕。”○[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韓退之]作《劉統軍碑》,惟書門人故吏之言,而世系事實,悉具於銘詞。”○[林紓]《書黃生札記後》:“銘詞高貴,安可以油滑之調出之。”
埋銘(埋铭),◆墓銘。古代墓志銘埋於地下,故名。○[宋][蘇洵]《與楊節推書》:“往者見託,以先丈之埋銘,示之以[程生]之行狀。”○[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周邦彥]待制嘗為[劉昺]之祖作埋銘,以白金數十斤為潤筆,不受。”○[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各文之始》:“埋銘、墓誌、墓表、墓碣皆一類也。銘、誌則埋於土,表、碣則樹於外。”
鏤骨銘心(镂骨铭心),◆比喻牢記不忘。多用為表示感激之詞。○[明][陸采]《懷香記‧夕陽亭議》:“真是鏤骨銘心,沒齒難泯。”◆补证条目■比喻牢记不忘。○《宗门统要续集·福州雪峰义存禅师》:“相席打令,自有知音;鏤骨銘心,罕逢明鑒。”
鏤骨銘肌(镂骨铭肌),◆比喻牢記不忘。多用為感激之詞。○[唐][元稹]《謝准朱書撰田弘正碑文狀》:“空懷感涕之心,未獲殺身之所,無任感恩思報,鏤骨銘肌之至。”○[宋][陳亮]《謝留丞相啟》:“自頂至踵,橫嘉惠於不貲;鏤骨銘肌,悵餘年之無幾。”
勒銘燕然(勒铭燕然),◆謂建立武功。語本《後漢書‧竇憲傳》:“﹝[竇憲]﹞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隨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清][王韜]《淞濱瑣話‧徐麟士》:“又使演《錢塘破陣樂》,聲音雄壯激烈,聽之殊令人興勒銘[燕然]之思。”○[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下:“勒銘[燕然],以博取斗大懸肘之印。”
勒銘(勒铭),◆1.鐫刻銘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祠東側有碑,隱起為字,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趙][建武]中所修也。”○[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會[飲馬川]西,忽得[明成祖]勒銘紀功之石於石崖。”◆2.指刻在金石上的銘文。○《晉書‧郭璞傳》:“[會稽]當出鍾,以告成功,上有勒銘。”○[宋][楊億]《成都》詩:“[張載]勒銘堪作戒,莫矜[函谷]一丸封。”○[清]林則徐《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由制義以及弦詩對策,仿闈試而略有變通,加經解而迨論史勒銘,備眾體而學兼今古。”◆3.喻建立功勛。○《後漢書‧隗囂傳》:“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望]之無勞,蓋其宜也。”○[明][梁辰魚]《浣紗記‧允降》:“上[稽山]看妖氛清盡,勒銘歸國。”
刻銘(刻铭),◆1.在金石等器物上鏤刻文字。○《漢書‧郊祀志下》:“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於宮廟也。”○[唐][杜甫]《贈司空王公思禮》詩:“洗劍[青海]水,刻銘[天山]石。”○[明][陶宗儀]《輟耕錄‧斛銘》:“家中量衡無二致,刻銘於斛之四面:出以是,入以是,子孫永如是。”◆2.刻於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宋書‧宋白傳》:“[泰山]有[唐玄宗]刻銘。”
刻骨銘心(刻骨铭心),◆亦作“刻骨鏤心”。◆喻永志不忘。多用於表達感激之情。語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水滸傳》第八十回:“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保。”○《西游記》第八七回:“那郡侯聞言,急忙行禮道:‘[孫老爺]說那裏話!今此一場,乃無量無邊之恩德……雖刻骨鏤心,難報萬一。’”[孫犁]《秀露集‧戲的夢》:“這些年來,我見到和聽到的,親身體驗到的,甚至刻骨鏤心的,是另一種現實,另一種生活。”
旌銘(旌铭),◆舊時靈柩前書寫死者姓名官銜的旗幡。又稱銘旌。○《後漢書‧趙咨傳》:“復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李賢]注引《禮記》:“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故以其旗識之。”
金銘(金铭),◆金屬器物上的銘文。○[唐][盧照鄰]《雙槿樹賦》:“[羲和]掌日,太史觀星,銅渾玉策,寶笥金銘。”○[唐][杜審言]《贈崔融二十韻》:“玉振先推美,金銘舊所防。”
戒石銘(戒石铭),◆戒石上所刻的銘文。○[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二年六月》:“癸巳,頒[黃庭堅]所書[太宗]御製《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為晨夕之戒。”○[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泰陵]書《戒石銘》賜郡國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用《蜀檮杌》中所載[孟王][昶]文。”參見“戒石”。
郭泰碑銘(郭泰碑铭),◆《後漢書‧郭太傳》:“﹝[郭太]卒,﹞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後因以“郭泰碑銘”稱內容真實、感情真摯的碑文。○[唐][羅隱]《圉城偶作》詩:“自從[郭泰]碑銘後,只見黃金不見人。”亦省作“郭碑”。○[清]宋琬《羅以獻胡去驕將歸武陵漢陽小集南園即席分韻》:“[陳]榻雖懸多倦色,[郭]碑初就倍沾襟。”
規銘(规铭),◆指有規勸意義的文字。○[太平天國][洪仁玕]《自述》:“予魂到一所,見是金磚金瓦,輝煌無比,張挂文字,盡是規銘寶訓。”
感銘(感铭),◆感激而銘記於心。○[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張]感銘致謝,釋然如舊交。”○[宋][陳師道]《答陳先輩書》:“書問見貽,感銘斯切。”
豐銘,◆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明君墓志》:“悲寒暑之流易,懼陵谷之消貿。於是昭記,勒此豐銘。”○又《唐故陕州司马郭君墓志》:“聊紀德於豐銘,庶傳芳於不朽。”
芳銘,◆墓志铭的美称。○《唐代墓志汇编·唐禹君墓志铭并序》:“既而舟壑互變,時代更移,爰勒芳銘,昭融景行。”○《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日東月西,天長地久。物我歸真,芳銘不朽。”
東銘(东铭),◆[宋]代哲學家[張載]於其學堂東牖所書的銘言。○[宋][朱熹]《近思錄》卷二:“[橫渠]學堂雙牖,右書‘訂頑’,左書‘砭愚’。○[伊川]曰:‘是起爭端’,改‘訂頑’曰‘西銘’,‘砭愚’曰‘東銘’。”後因以泛指道學先生的箴言。○[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徐淵子詞》:“[竹隱][徐淵子][似道]……初官為戶曹。其長方以道學自高,每以輕脫目之。○[淵子]積不能堪。適其長丁母憂去官,[淵子]賦《一翦梅》云:‘道學從來不則聲,行也‘東銘’,坐也‘西銘’,爺娘死後更伶仃。’”
鼎銘(鼎铭),◆鼎上鑄刻的銘文。○《左傳‧昭公七年》:“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唐][杜甫]《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上將盈邊鄙,元勳溢鼎銘。”○[明][張鳳翼]《灌園記‧王蠋論諫》:“要知滿損歡欹器,欲識盈虧誦鼎銘。”
刀銘(刀铭),◆古代文體之一。刻在刀上的銘文。○《陳書‧文學傳‧陸琰》:“﹝[世祖]﹞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製《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北周][庾信]曾作《刀銘》詩三首。
翠銘,◆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成府君墓志铭文并序》:“而嗣子元璋等,蹟厚地而無依,愬高天而靡及,痛霜露之濡已,哀几筵之在執,懼碧海兮成田,託翠銘兮可揖。”○又《大周斛斯夫人墓志铭》:“實恐居諸日月,遷易丘陵,故勒翠銘,冀存不朽。”
裁銘,◆制作墓志铭。○《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元使君墓志铭》:“乃裁銘曰:丹電流暉,慶源伊始。”○《唐代墓志汇编·成府君墓志铭序》:“畏龍璋之變海,託鴻筆以裁銘。”
碑銘(碑铭),◆碑文和銘文。○《後漢書‧翟酺傳》:“[酺]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云。”○[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若《湯盤銘》、《太公丹書》所載諸銘,亦因所用器物著辭以自警,未嘗為徒文也。後世特立石以紀事述言。而謂之碑銘,與古異矣。”○[清][張岱]《陶庵夢憶‧孔林》:“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碑銘三,獸碣俱在。”○[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三三年七月,﹝[鎌田誠一]﹞以病在故鄉去世,立在他的墓前的是我手寫的碑銘。”
1.文章《凡字取名字的寓意、霄凡取名字寓意好不好》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凡字取名字的寓意、霄凡取名字寓意好不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