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或者看一些清代之前官员画像时,都不难发现上朝大臣手中拿着一块长形扁平木板。这个木板可是有来历的,它被叫作「「笏」,官员拿着的就叫「朝笏」,也称手板、玉板,它多用玉石、象牙或竹片制成,作为指画及记事之用。东汉刘熙探究词源著作《释名》载:「笏,忽也,备忽忘也。」
影视中的秦桧上朝持「笏」
「笏」板的起源早到可以追溯至夏朝,当时以竹木制成,谁都可以佩戴,系在腰带上,当有什么重要事时,就会记一下,以免遗忘。到了西周时期,笏的使用范围慢慢缩小,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士才可以使用,其他人均不得持笏。而笏的制作材料及形状也有了明确规定:天子用璆玉(美玉)、诸侯用象牙、大夫用鱼须文竹、士用一般竹制。
笏板的形状则一律如像牙,狭长而略弯。为了突出周天子位尊权重,当时还规定只有在朝见天子陈奏国事或接受天子诏谕时,才能持笏上朝,用以记载陈奏诏谕要点。一般场合不许随便携带和使用。久而久之,笏并非只为了备忘,也成为区分身分和地位的标志。
隋唐官员壁画像
自周以后直到隋唐的1600多年时间,历代都沿袭这一制度。到了后来纸张普及,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隋唐时期,对朝笏又按官职等级重新划分: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笏,六品以下持竹木笏。唐朝规定,官员把笏板插在腰带上,骑马上朝。《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当时,张九龄为相时已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策骑甚为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
范仲淹画像
五代之后,又有了较大的调整,只有八座尚书上朝时才可以执笏,而且把笔连缀在笏板的上端,用紫色笔袋包着,便于随时记事。至于其他品官持笏,只表示以笏遮口秽,以表示对帝王尊敬,但不执笔记事。
清乾隆年间绘画的袁崇焕像
宋代后,笏的形状变得大而薄,中间微曲,所以又称「抱身」,解作抱在身体旁边。到了明代,又规定四品以上官员持象牙制作的笏,五品以下用槐木笏,并用粉涂在外层,使笏光彩耀眼,分外显目。笏板作为「备忘簿」和区分官位高低的标志,它从夏朝起,一直用到明末为止,共延续了三千多年之久,直到清代,据了解因为嫌麻烦才被废除。而我们看得更多就是,清官面圣时都要「甩袖」。
1.文章《象笏、象笏之朝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象笏、象笏之朝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