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6月18日讯(记者陈媛 通讯员李锐)从人们感受到地震,到房屋破坏、倒塌,时间极其短暂。地震来时如何躲避、如何自救?今日,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任务的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急诊科主任唐忠志接受了记者采访。

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

众所周知,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唐忠志指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地震发生时,如果所处的是平房或楼房一层,且室外比较开阔,应力争迅速跑出室外避震,不要贪恋财物;如果是二楼或以上,且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因为地震时震动时间短、强度大,人往往无法自主站立,很难迅速从楼内跑到室外,应优先选择立即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空间小、有承重墙的地方,或者是坚固的桌子、床、茶几、沙发等家具旁,这些地方在房屋垮塌时容易形成三角空间。

避震时,注意保护头部,可将枕头、面盆、锅等顶在头上。“千万不要在慌乱中选择跑向阳台、翻窗或跳楼!”唐忠志解释,地震袭来时,门窗迅速扭曲变形,这些地方都是地震时可能最先坍塌的地方。同时,中高楼层居民不要搭乘电梯逃生。

一旦地震时被埋或被困废墟内,要因地制宜,及时镇定采取自救措施。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掏出空间保障呼吸畅通;再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等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塌落。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

地震伤后莫“误伤”

“地震伤以四肢骨折、头部外伤居多,其次是胸部挤压伤及腰椎骨折等。”唐忠志说,在救援中,往往发现有伤者因自救时处理不当,“误伤”自己。

颅脑损伤出现耳鼻漏忌堵塞。震中由于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易引起颅脑损伤,经耳鼻流出脑脊液,不少人习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可能导致颅内感染。

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易造成血管破裂,或者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进入负压,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用衣服布条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

肠子外露忌回塞。脱出肠子易被感染,往回塞可能导致腹腔感染。一旦肠子已被刺破,回塞将使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腹膜炎。盲目回塞,还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

骨折后切忌“轻举妄动”。一旦被砸骨折,要避免受伤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可因地制宜,找两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

颈椎损伤忌后仰过深。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但往往意外发生。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突然后仰过深,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

震后饮食安全

“无论是受灾同胞还是救援人员,都要注重灾后饮食安全。”唐忠志介绍。

注意饮用水安全。震后,饮用水短缺、水源污染等都会引发身体不适。因此,在自来水供应充足地区,应以饮用烧开的自来水为主;在自来水供应中断地区,以及饮用井水、河水的地区,则要注重水源的保护,及时清理水源附近的动物尸体、粪便、垃圾等污染物,定期消毒。

烹调食物要彻底加热。室温下保存食物不宜超过两小时;熟食再食前要彻底加热,加热温度必须达到60℃以上,尤其是肉食,烹调时切块不要太大。

不食用死因不明、死亡时间过长的畜禽肉。食用已死亡的畜禽肉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除食物中毒外,还可能传播痢疾、肝炎、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寄生虫病。

不吃霉变食物。地震后的阴雨为霉菌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而气温回升又有利于食物霉变。特别是霉菌毒素污染食物,一般烹调加热不能破坏、去除毒素,极易引发食物中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