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后,正是榨油好时节。11月23日,在苏仙区栖凤渡镇湾塘村茶籽山上2500平方米的榨油房,师傅们正忙得不亦乐乎,选籽、烘干茶籽、蒸煮茶饼、上机榨油……

湾塘村是苏仙区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漫山遍野种着山茶树。这一季的油茶籽已经采摘,逐渐送入村里的榨油厂。

和土法榨油不同的是,湾塘村的榨油厂把以往的堆沤、晒果、脱壳、晒籽等前期环节换成了机械化操作。师傅们用铲子把茶果放到破壳机里面,把茶籽和茶壳分离,通过传输带送到大烤箱,烘烤30个小时,然后通过比重筛选,将碎茶壳和小个的茶籽过滤掉。

除了脱壳、烘籽、筛选这些前期工作外,油坊里还需要经过烘焙、粉碎、蒸粉、包饼、榨油、过滤,才可见最终的山茶油。在这过程中,用茶壳烘焙和用柴火蒸粉是保证茶油香味的关键。

只见师傅们首先将茶油籽倒进焙床上用茶壳烘干,再用机器将茶油籽粒碾成粉状倒入木桶中,经过10多分钟的热蒸,水蒸气伴着特有的茶籽香飘散开来。蒸熟的茶籽粉被迅速合绊好,倒入用稻草垫底的圆形铁箍之中,用脚步力量压紧成饼状形成一个圆茶饼,制成粗坯后,最后被排放于如枪膛一样的“榨油机”中。

伴随着一点一点挤压,茶饼越挤越紧,茶麸饼开始冒出了星星点点的油光,继而金黄醇香的茶油如一排檐头雨线一样滴沥下来,从油槽里汇入油桶中。顿时,作坊里立刻油香四溢。

师傅告诉笔者,他们与榨油打了半辈子交道。过去,打油时,他们吼起打油号子,合力用一根长两米多的木槌撞上木龙榨身上的扦头,汗水夹杂着油香弥漫在空气中。如今,改良后,机械代表部分人工,依然保留着那份味道、文化以及传承,但大大节省了体力,提高了效率,榨出了好油。

为了壮大茶油产业,苏仙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成立了湾塘村油茶专业合作社,吸纳104户村民以林地入股成为社员,每年按照效益进行分红。同时,合作社还与周边的村民签订订单合同,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茶果。苏仙区栖凤渡镇岗脚村7组村民李卫邦告诉笔者,他们按照2元一斤的市场价把茶果交给合作社,每人每年可以增收1000元。

如今,在湾塘村,每天都有人驱车30多公里,从城里赶来,只为买上几十斤山茶油。虽然价格60元一斤,但供不应求。(李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