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次选择,有些人怀揣梦想,选择走向深海驻守海疆;有些人分流待岗,选择安心本职迎难而上;有些人已经转业却因工作需要,选择返回原岗无私奉献。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岗位,却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无论何时、身处何地,严阵以待听从使命的召唤。他们用行动擦亮了军人本色、用小我之舍成就大我之得,彰显了革命军人的责任和担当,凝聚了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接续父亲守护万里海疆

■本报记者 杜怡琼 通讯员 胡 昊 李厚朴

人物小记:姚达,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今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前往海军南沙水警区任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役。

“儿子,你选择去爸爸的老部队服役,爸爸很开心,你接过了我手中的枪,能够继续守护那片令我日思夜想的海域。同时,爸爸也很伤感,那是我战斗过的地方,我的理想抱负全部在那里实现,可是,我再也回不去了,我希望你在那里建功立业,与战友团结一致共同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一封远道而来的信件,如期送到姚达的手中。堂堂七尺男儿读着父亲的信件竟泪眼婆娑。回到宿舍,姚达翻出自己上大学时的日记本,一字一句将信件内容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不仅是父亲的鼓励,更是他未来前进的动力。

姚达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有线通信指挥专业。毕业前,学校将学员在校4年的成绩进行综合量化排名,按照排名情况,姚达可以优先选择一些机关单位,但他抛开一切诱惑,主动要求前往海军南沙水警区,因为那是父亲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在姚达的记忆里,只要海边响起悠长嘹亮的汽笛长鸣声,父亲就要披挂远航,一走就是几个月。而他最期待的事,是站在海岸边,望着外出巡航的战舰由远及近慢慢靠岸,父亲总会第一时间从船上跳下来跑到他面前将他抱起举高高。

姚达的父亲从20世纪90年代走上海岛直到2011年转业离开,他在这片风云变幻的海岛上坚守了20多年。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姚达的父亲参加过几十次巡航,曾遇海上风浪险些丧命,也曾在抗击台风中连续奋战几天几夜。诡谲多变、暗潮涌动的海面,让许多有海上作战经验的老战士都“谈海色变”。然而,姚达却从小对海军心之所向,每次听父亲给他讲海上的故事,都能引燃他扎根深海的热血,他渴望跟随父亲的脚步,乘风破浪与战友一起保卫祖国海疆。

如今,他的愿望终成现实。“7年未见的老地方,你可还是原来的模样?”在上岛前一天姚达彻夜未眠。“将我扛在肩膀,带我去抓螃蟹的兵哥哥还在不在岛上?给我讲‘水兵俱乐部’故事的叔叔还在不在营区?与我光着脚丫一起去海里嬉戏玩耍的小伙伴还在不在院里?”一幕幕往事在姚达的脑海中如同白驹过隙般浮现。

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姚达感慨万千,部队的大门还是那么威武,部队的纪律还是那么严明。曾经他和母亲作为父亲坚强的后盾,陪伴父亲在这里走过了几个春秋。现在,他要接过父亲的枪,用忠诚捍卫祖国、用行动戍守前哨。“我不仅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还要比父亲做得更好。”姚达暗暗下定决心,他要戴着军功章回去见父亲。

基层虽苦,但却是块沃土。这几天,姚达正在进行军事技能培训,虽然从小在这里长大, 但每天面朝大海,背靠骄阳,高温、高盐、高强度的训练还是让姚达身心俱疲。不久之后,他就要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新岗位,姚达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这片辽阔海域,希望若干年后他的名字能够出现在部队军功册上,成为父亲的骄傲,成为国家的栋梁。

图1:姚达正在学习部队文化史。胡 昊摄

编余干部也要坚守战位

■本报记者 曹 琦

人物小记:张泽文,陕西省延安军分区医生。在改革大考中,由于机关压缩、岗位精简,张泽文成为编余干部,作为军分区唯一一名医生,他选择留守战位为官兵健康服务。

某日凌晨5点钟,陕北大地还在沉睡,陕西省延安军分区军医张泽文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

“张医生,我媳妇晕倒了,你赶紧过来看看。”电话那头,军分区干部老马急得不知所措。“扶她平躺在床上,掐人中,我马上过来。”张泽文边穿衣服边往外跑。3分钟后,他便来到了老马家里开始实施抢救。

看着张泽文忙碌的身影,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张泽文目前是一名编余干部。

16年前,26岁的张泽文从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自愿来到离老家一千公里以外的延安,在延安军分区当起了军医。

“我爱医学,也爱这身橄榄绿。”在军医岗位上,张泽文找到了快乐。基层军医舞台不大,每天面对的都是头疼脑热的小病,无法施展自己的医学才能,很多人不愿意干,但张泽文却干得有滋有味。16年来,军分区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张泽文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有好几次,上级机关想调他过去,都被他婉言谢绝,“这里医疗条件较差,官兵更需要我。”

大家都说,张泽文把一个“闲差”干成了“忙活”,他总是匆匆忙忙,奔波在为官兵服务的路上。每年的年假也因此“打折”,常常是两三年休一次,处理完家里事情便立即返回岗位。

而如今,一个没有期限的假期摆在了张泽文面前,可他却迷惘了:“老红军的营养健康一直都是我在负责,我要走了谁来跟进?刚刚打了绷带的士兵还需要后续的观察,我走了他的腿伤谁来跟踪治疗,官兵看病的问题怎么解决?”张泽文急得团团转。妻子张罗萍稍有怨言:“军分区离开你难道就不转了?”其他人也纷纷劝他:“你都编余了,那么拼还有啥用?”对此,张泽文却有自己的理由:疾病如战争,军医的职责就是要24小时随时在岗在位。

咚咚咚……张泽文敲开了军分区领导办公室的门,报告:“我请求重回岗位,继续为官兵服务。”“你真的考虑好啦?”领导问道。“考虑好啦,我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军医,要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也要对官兵健康负责,对自己身上这身军装负责。”张泽文坚定表态:“服役有期限,但为官兵健康服务没期限。只要穿一天军装,就决不打‘退堂鼓’。”

记者见到张泽文的时候,他正挎着药箱匆匆赶路。“只要官兵有需要,无论编余还是退役,我都会坚持守在战位。”张泽文笑着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闲不下来。

图2:张泽文为病人查看病情。

曹 琦摄

主动请缨重返任务一线

■王俊锋 本报记者 李帮宏

人物小记:冯伟,河南省汝阳县人武部转业干部。在家休假期间,他了解到原单位正在组织新大纲试训任务,便主动回来担纲领衔展开训练。

仲夏时节的河南伏牛山下,骄阳似火、热如蒸笼。在汝阳县民兵训练场上,一场应急分队协同编组训练正酣,一位身着迷彩服的教练员挥汗如雨正在组织大家训练,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瘦弱的身板、灰白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见到冯伟,人武部干部给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的冯高参。”

“能回到令人留恋的工作岗位和充满激情的训练场,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返回训练场的感觉真好!”训练一结束,冯伟脱下帽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便与记者聊了起来。

冯伟是汝阳县人武部转业干部。一周前,他正在洛阳家中休假,与同事电话闲谈中意外得知,人武部刚刚被上级赋予年度军事训练新大纲试训任务。“这可是我的强项!”一听到此事,冯伟蹭地站了起来,兴奋地说:“如果组织需要,我立马归队!”他撂下电话,准备简单地收拾下行李,就往68公里外的汝阳县城赶。

“你不能去!”还没出屋,冯伟就被妻子燕艳给拦住了。妻子不解地问:“你不是转业了吗,还去单位干什么?再说咱家这个状况你能走吗?”4岁的女儿冯禧葳也紧拽着他的手不放。瞅着眼前这一幕,冯伟顿时陷入矛盾中。他仔细回想,是啊,自从今年4月份转业以来,妻子在一所私立学校任教,教学压力大,而且怀有身孕,家庭里里外外都由他料理,暂时他还不能离开。可他转念一想,老单位这时候正缺少人手,自己在组训方面是强项,正是需要我的时候,虽然我已经转业,但一朝从军、一生为兵,我不能丢掉军人的本色啊。

第二天一大早,冯伟还是决定将妻女送至西安岳父母家里,安顿好家庭琐事后,一溜烟赶回了人武部,开始组织民兵训练。

“同志们,当前任务已经明确,大家分头展开行动!”冯伟白天带着分队操练,夜里则伏在桌案编写教案,为了攻关“两应”行动中的协调控制课题,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

“我做梦都想回到岗位,回到曾经挥洒汗水的练兵场,在这里,我才能拾回人生的自信,再次感受校场拼搏的血性胆气。”这句话,冯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复了不下5遍,说完他便马不停蹄转场下一个训练课目。

图3:冯伟(右)与人武部干部研究新大纲训练方案。杜占锋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