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景

成都自古气候温润,春天景色尤其怡人。明朝时,成都两江环抱的地理环境尤为明显。《四川志城池》载:“内江之水,环 城 而 南下。外江之水,环城北而东,至濯锦桥南而合。”这时的成都景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显得更加秀丽怡人。

明代朱让栩是第九代蜀王,昭王朱宾瀚的世子,他1510年继位,在位37年,死后葬在成都华阳的东春明山,就是现今的十陵青龙村。朱让栩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中后期,他勤政利民,兴修水利,算是一位贤达君王。朱让栩还喜欢读书游玩,欣赏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成都十景”在朱让栩的笔下应运而生,他也成为四川第一个诗题成都十景的人。

《成都通史》记载,《长春竞辰稿》中就收录了朱让栩的《成都十景》诗:

古柏森森碧叶齐,春城日暮草堂西。

岷山雪霁排银壁,浣花烟笼锁翠堤。

桔井相浮金盏注,墨池色润采毫题。

济川舟送钟鸣远,官柳桥边匹马嘶。

这首诗,巧妙地点出了当时成都的十大景观,主要是春天的角色,每句诗的开头两字,加上第二句尾的“草堂”和倒数第二句后的“钟鸣”,刚好十景。

诗中的“古柏森森”,自然是指武侯祠那一大片如烟如黛的松柏。李商隐诗说:“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杜甫《丞相》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点出了武侯祠的森森松柏。

“春城”,说的是成都如春的景色,气候温暖,风景不断。朱让栩时,曾任华阳县令的何宇度描述成都说,成都又名锦城,西南角楼,有题榜叫“锦江春色”,“俯视江河诸流,青羊浣花诸处,景物差胜。”

1559年,御史张瀚从安徽经湖北黄梅进入楚地,溯江而上游历成都,为成都的春色所感叹。他在著名的游记《松窗梦语》中记录了成都四门的城池和风景,万福寺、万里桥、青羊宫、草堂、北门大安、驷马桥尽在其中,还特别说道:“气候较暖,初春梅花落、柳叶舒、杏花烂漫,如江南暮春时矣。”真是美不胜收。

“草堂”自不必说,唐代杜甫两次居住这里过后,草堂历来就是成都的一大人文景观,远眺岷山积雪,令人心旷神怡。杜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最著名的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或许当年并没有去过西岭雪山游玩,直到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那地方都还叫大飞水,而西岭雪山的称谓,杜甫则是第一人。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杜甫真的上了西岭雪山——一棵老树被闪电劈出一截来,远远望去,就如杜甫站在山上低头吟诗,于是在那截残留的树干之上搭了一个亭子,称为杜甫亭。

“浣花”是指浣花溪。这里出过浣花夫人,又有杜甫为邻。在以前浣花溪并不是一条小河,而是一条可行船直通下游流江的大河。陆游《夜闻浣花声甚壮》诗说:“浣花之东当笮桥,奔流啮桥桥为摇。分流初疑两蛟舞,触石散作千珠跳。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借鼋鼍骄。”可见当时浣花溪的水势之大,彻夜轰响。

明代散文学家钟惺(1547年-1625年)是湖北人,他欢喜浏览名胜风景,写下不少旅游散文。1611年,钟惺出使成都,饱览了这里的景色。钟惺在《浣花溪记》里生动地描述道:“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皆浣溪委也。然必至草堂……”

“桔井”是蜀王宫里箫墙内的一眼古井,也称菊井。古井四周几十米宽的地方遍种菊花,品种繁多,金秋十月,菊花斗艳,满眼美景,香气四溢,被誉为“菊井秋香”。每到这时节,蜀王朱让栩少不得带着一班人在这里摆下美酒,品菊吟诗。

“墨池”为西汉文学家杨雄读书洗笔的地方,成为后来的洗墨池。《太平寰宇记》里说,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他的住处叫草玄堂,后人称之为子云亭。杨雄日夜读书作文,在草玄堂边的水池里洗墨,日久天长,就留下了洗墨池。何涉的《读书堂记》载,杨雄有一住宅,“现锦官西部隘巷,著书墨池在焉”。

成都青龙街有个传说,西汉时有人梦见一条青龙从天而降,落在杨雄的墨池里化为一个美女,于是,人们便在青龙下凡的地方修起了一座龙女祠来拜祭,并留下一条街名:青龙街,这也是洗墨池的所在。

“济川”“官柳桥”是指成都水运繁忙,城东南的济川渡口芦苇起伏,南来北往的各色客商云集于此。城北昭觉寺有川西四大园林之一之称,森森柏树掩映在浓厚苍茫的暮鼓晨钟间,显得古朴肃然,而市桥官柳间的繁华也尽显其中,马嘶人喊,车马往来不断……

朱让栩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君王,被四川大诗人杨升庵称赞为“王好学,手不释卷。”他所提的成都十景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片美好的遐想空间。 朱文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