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梦伴随着人的一生。梦也有各种各样的,有美梦,也有噩梦。你知道吗?其实梦也是健康的一面镜子呢,不同的梦,可反映身体不同的健康状况。

中医学很早就对“梦”的产生机制作过研究,认为“梦”是人体阴阳、脏腑功能活动及外界因素作用的产物,“梦”的产生与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有关,如外来邪气的侵袭、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因此,通过“梦”可以诊断或协助诊断疾病。

《黄帝内经》开创了“梦诊”的理论先河。所谓“梦诊”,就是根据患者对梦的自述进行诊断、治疗。由此看来,《黄帝内经》中对梦的研究,是从病理层面去剖析,通过探寻梦象所揭示的病机,找出辨证论治的规律。《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梦和病证关系的论述。如“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在西方,19世纪末,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对“梦”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其中,对“梦”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当属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书中认为,“梦”是人愿望的满足,这是在心理层面对“梦”的解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对“梦”的产生机制作了阐明:睡眠时大脑尚可接受内外很多刺激,如声、光、温度、气味等外部刺激,以及来自胃肠运动、心血管运动、呼吸运动等的内在刺激。这些刺激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的某些细胞群处于活跃状态,就形成了“梦”。这是对“梦”的产生机制生理层面的阐释。

现代医学对“梦”的研究证实,“梦”之所以能预示疾病,是潜在性病理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引起反应的结果。人在白天处于清醒状态,神经中枢忙于处理工作、学习、生活的事情,无暇顾及身体本身的状态;再加上发病之初,病情轻浅,疾病对机体的内部刺激微弱,故白天并无不适感觉。而到了夜晚,神经中枢进入休息状态,排除了其他干扰,机体对内部的微小病变刺激就会很敏感。这些刺激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入大脑,使大脑相应部位兴奋,就产生了“梦”。由于病理刺激来源不同,大脑皮层的细胞活动区域也各异,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梦境。

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日益关注,有关梦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也深入展开。大量临床观察以及科学研究证明,反复出现的噩梦或怪梦常是某些隐匿性疾病的征兆。

当今生活环境的改变促使亚健康状态人群日益增多,“亚健康状态”即阴阳失调的状态,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出现噩梦、怪梦就很可能是疾病早期的预兆。倘若出现“病梦”后能够判断准确,通过恰当的药物或饮食、情志调理,就能防病于萌芽,改善健康状态。

有些人清醒之后对梦的内容记忆得十分清楚,这种人多为精神衰弱或体质很差之人。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请不要掉以轻心。

噩梦可以预示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噩梦都对疾病有预示作用,因为睡眠姿势不正确、心情欠佳或是外界的冷热等刺激都可能引起噩梦。所以,当遇到反复出现噩梦时先不要过于惊慌,要结合自身的症状加以综合分析。当然,最明智妥当的做法就是进行全面的体检,以排除病变的可能。

本文为《回家睡觉的智慧》刊载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与99健康网进行图书内容合作请联系QQ:169245886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