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珍。

但还能怎么样,分手是他亲自提的,那天的巧珍,遭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本以为去见她心爱的加林哥,终于见到时,加林说的话是:有个事情,说出来怕你要哭,我可能要去千里之外,咱们……

这句话出口,其实巧珍也就知道意思了。所以巧珍没有闹,当她知道高加林要和她分手时,她的大脑一片空白,把手指头塞进了嘴里,痛苦地咬着。沉默半天,说了四个字:“那你……去吧。”

可笑的是,高加林还刻意选好了分手地点——桥上。按他的设计走的话,即便巧珍因难过而闹事,不至于闹到他的单位,同时离村子也远,也不至于让村里人看到。他千算万算,唯独没算到巧珍直接一口答应。

他不知道,爱着他的巧珍,其实一直都处于小心翼翼、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客观来讲,他们的那段短暂的爱情是极不平衡的。他觉得和巧珍在一起亏欠了自己,而巧珍也一直都觉得配不上他,觉得他有文化,担心他有一天会远走高飞。

巧珍预想过会被分手,但一直在默默鼓励自己:我们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加林哥好好工作,我在家把家务做好,把孩子养好,别让他受累。我尽全力对他好,相信他也会珍惜我的……

美梦成空,没想到分手,来得那么突然。

还能怎么办,她也只能说:“加林哥,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

而那时的高加林,满心想的是县城和更大的城市,心里盘算着和黄亚萍在一起之后,说不定还可以去南京发展,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最大理想。和黄亚萍在一起之后,他过得真的那么快乐吗?读了原文就能发现,其实也就那样。黄亚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当时的年龄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法,各种浮夸与测试,把高加林搞得心力交瘁。

看到了吗?

未经历的、想象中的事情,总觉得有多么美好,但真正去体验时,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在想象阶段,我们对事情会加很多人为的美好滤镜,可滤镜一拆,却发现满脸青春疙瘩豆。

那时候的高加林,就是被各种欲望遮住了双眼,看不到真实的境况,更看不到自己真实的需求。千难万难,认识自己最难。

在这里我并不想批判高加林,因为我们可能都是高加林,都会有欲望,在体验之前,都无法看清自己。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欲望和遗憾,此起彼伏的,是各处的心酸与眼泪。高加林会后悔吗?肯定会。在人生的路上,重要的机会,有时候往往只有一次。错过这个村,再也没有这个店。

我其实更想聊的,是无止境的欲望。

欲望来源于可能性。

想一想,假如压根就没有去城里的可能,高加林肯定会老老实实当农民。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走出去的可能,高加林不满于务农生活,辗转反侧,渴望出去。这就是哲学上探讨的「走出山洞」的话题,到底是留在黑暗中做梦好呢?还是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好?如果想认真聊的话,其实也没有绝对的答案。最后的好与坏,没有客观标准,只与主观追求有关系。

而主观追求,人各不一。

放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性,让每个个体,对未来都有了无限憧憬。这其实是一场欲望与可能性的革命,就像《水浒传》中洪太尉放走压在寺庙中的妖魔一般,欲望解放之后,带来的是无止尽的比较、追求、嫉妒与自我陶醉。

追逐自由的路上,各种虚假需求排挤走了我们的真实需求,于是我们一直为各种目标而努力。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住大房子、开好车、找好伴侣、穿贵衣服、提名牌手包、吃进口食品、给娃上好学校、没事出国走一走……欲望再也停不下来,刚满足了一个,另一个立马跟进。

被欲望驱使,再也停不下来。

自由选择带来轻松,而这种轻,我们的生命,也许不可承受。

三、情感的驾驭能力不足

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最喜欢的女孩,其实是唐晓芙。咱们不讨论假如他们真在一起之后,会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就看看当初两人明明相互喜欢,但为什么连一个磕绊都没过,就再无交集。

事情其实也简单,方和唐都对彼此动了心,方穷追不舍,天天写肉麻的情书,恨不得放个屁也要让对方知道。而唐在方的攻势下,少女心泛滥,也开始一点点回应方。

矛盾要从唐晓芙的表姐说起,表姐也就吹了点小风,说方鸿渐找过很多女朋友,留学归来的时候在船上还和别的女人调过情。听完,唐有点生气,和方当面对质,希望得到一个解释。

到两人见面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方鸿渐察言观色、认真哄一哄,毕竟小女孩嘛,听点好话,也就过去了。唐晓芙心里想的也是这样,我不开心,你就哄哄我,哄哄我就没事了,就想听几句好话。

可方鸿渐平时油腔滑调可以,一到真遇到问题时,脑子就卡壳了。

唐:我表姐说你找过很多对象,原来你竟然是这样的人。(心里想,我需要你的解释和好听的话)

万万没想到,方鸿渐一言不合就要中路对狙,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方:是的,我就是那样的人,行了吧,不喜欢我就明说,我走还不行吗?

此时,方很伤心,唐很崩溃,但气氛已经到那里了,唐小姐反过来去哄方鸿渐,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两人只能话赶话,三五句还没过,方鸿渐直接转身就走,在楼下淋了一阵雨,伤心地回到了家中。

抛开钱老的刻意设计,就不想让方鸿渐好,我们就单看书中的人物,表现出的问题,是对情感的把控力不足,具体来讲就我们平时常说的,情商不在线。方鸿渐最擅长的就是说几句轻浮话,每次遇到实际的问题,要么缩在后面,要么选择逃避。

我觉得这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虽说去国外留学也是混的,但之前毕竟靠实力考上了大学,智商和能力肯定也是有的。只不过他后来养成了被动、退缩、差不多就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长久下来,形成了路径依赖。

联系他结婚后的表现,三句不合就大吵大闹,别人对他有意见,他也绷不住,当场就要给难堪。作为一个已婚的马上就要奔三的社会人来讲,真的是非常不成熟,考虑问题不理智,对于自己的情绪,也完全压不住。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之前错过唐小姐,很正常;之后和孙柔嘉把日子过得一团糟,也正常;还有三番五次丢工作,这样看来,也在情理之中。

人是怎么成熟起来的,无非就是在社会当中摸爬滚打,了解社会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脾气,逐渐学会适应规则、完善自己。这是一个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身上的一些东西,自然会被磨平。所谓的成熟,换个说法,也就是把我们这块不规则的顽石,外表磨圆。

但方鸿渐不吃那一套,见人不爽,干得过的就干,干不过的就缩。三闾大学的校长欺负他,旧爱苏文纨在他面前羞辱他老婆,他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可孙柔嘉的亲戚看不惯他,他恨不得拔刀相向。当然他也不敢真拔刀,也就是过过嘴瘾,在自己老婆面前耍耍那可怜的小威风。

生活处处是围城,但日子经营得怎么样,说到底还得看个人的本事。没本事就知道瞎咋呼、完全凭感情用事,生活过得自然是一地鸡毛。

过好了,围城就是栖息地,过不好,围城就是大牢笼。

四、先天性困境

乔峰成了萧峰的时候,他经历了杏子林事变,一天之内,众叛亲离,曾经的老兄弟老伙计,都想杀之而后快。这样的巨变,即使强大如他,也不免心神震荡,陷入持续的焦虑和悲苦之中。

在那样的困境中,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与信仰,觉得自己是如猪狗一般的人。往日的种种欢乐与荣誉崩塌之后,天地之大,一时之间,他也看不清方向。

但也就是在他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阿朱来到了他的身边,爱他敬他、给他温暖,伴他南下北上。阿朱其实也劝过他,放下仇恨,早一些去约定好的塞外,两个人一起过神仙般的日子。可当时的萧峰放不下仇恨,觉得报仇是他迈向幸福的终极门槛,杀掉仇人之后,才有资格获得新生。

我们会给自己定目标,总觉得某个目标完成后,就可以实现永远的幸福。但现实情况可能是,幸福和我们预设的目标并不挂钩,甚至毫无关系。

后来,他们被骗,萧峰以为大仇人是大理段正淳,可偏偏段正淳就是阿朱的父亲。约好了晚上赴约,没想到阿朱替父前去,开山碎石的降龙掌打在阿朱的身上,夺取了她的姓名。

从此,一个人身死,一个人心死。白天还在幻想,觉得明天就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去塞外,牧马放牛,纵情欢乐,可到了晚上,却只能抱着爱人的尸体,放声大哭。

那样的悲痛,我们没有经历过,但只看文字的描述,就已经心惊动魄。

这段故事中,有两个核心点:1、阿朱对萧峰的爱,到了何种程度;2、萧峰的行为,受到了什么制约。

先来看第一个,之前的萧峰认为阿朱对他只是喜爱与敬重,与一般小女孩无异,但也就是在阿朱临死前,他才真正明白了对方的深爱。不过这也不能怪萧峰,毕竟在三十岁之前,他一直都是一个心中无女人的大直男,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练武与喝酒,马夫人之前一直给他递眼色,他连瞧都不瞧。

可以说,他没有任何恋爱经验,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把控,也比较简单。真正让他震撼的,是阿朱死前说的话。本以为阿朱是为了保护她的父亲,但其实阿朱和段正淳有父女之实,却无父女之情。阿朱真正想保护的,其实就是萧峰。

原文是这样写的:萧峰心中一动,蓦地里体会到阿朱对自己的深情,实出于自己以前的想象之外……

萧峰道:你完全是为了我,阿朱,你说是不是?

阿朱低声道:是的。

萧峰大声道:为什么?为什么?

阿朱道:大理段家有六脉神剑,你打死了他们的镇南王,他们岂肯干休?大哥,那《易筋经》上的字,咱们又不识得。

这份爱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男女之情。阿朱不愿意萧峰一辈子活在被追杀之中,担心萧峰有性命之忧,最后用自己的死,希望度萧峰的仇。阿朱为了这份感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一心想的,是希望她的萧峰大哥,好好活着,别一直陷入仇杀之中。

但也正是阿朱的死,那之后,萧峰其实也已心死,他心中最重要的那根支柱,轰然倒塌。

回到他的仇恨。我们要对故事情节提出一个思考,他个人的悲剧,其实是先天的,也就是说在他长大之前,那个困境或者说那个圈子,就已经摆放在那里,一直等着他去跳。先天性的困境力量极大,在人意识不到的地方,就可能把人圈了进去。

其实认真一想,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事物、价值观、行为模式,也都出现于我们之前。就拿我们的成长路径来看,出生、成长、上学、就业结婚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纯自由的选择,而是在我们就已经出现,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早早摆好,而我们也逐渐将那一系列东西内化,打心底里认为那就是正常的成长路径。

如果把生活看成一场游戏的话,那些先天性的东西,就是提前设计好并且处于不断迭代中的规则。我们能做的,就是按照大规则去前进,也许会一直按规则办事,觉察不到,也许某一刻会意识到自己活在规则之中,无法摆脱。

肯定有跳出去的人,但无非是跳出一个圈子,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圈子。你看,强如萧峰,也没能跳出先天困境。

这份困境不仅扼杀了他的爱人,后来也扼杀了他继续生的希望。

雁门关外,折箭自戕。

「后记」

通过上面的几个场景,最后我想聊一个问题:我们这一生,真正可以掌控的事情,到底有多少?

放在当下这个强调自由的现代社会,在我们青春年少时,我们都觉得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可以靠自己做任何选择。可成年且步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这么事实:

1、我们最开始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身份,都是承袭而来的,无法自由选择。

2、我们最开始所能接触的环境和教育,也无法自由选择,只能被动接收。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知识、眼界和价值观,基本也是定好的。

3、因为资源和眼界问题,成年后的我们,可以选择的路径,基本也是在自己认知之内的,我们只能选择见过的发展路径去模仿,可以选择的范围,也有限。

4、占有资源多的人,可以选择的面会更大;占有资源少的人,选择的面自然少。

发现了吗?

本以为一切都可以自由选择,但其实,真正留给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而那点自由选择权,也有保质期,需要我们早点看明白,早点抓住,才能发挥效用。

-作者介绍-

怀左:文学硕士,省作协会员,资深写作课老师,畅销书作家。个人图书《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至死》18年当当单榜全国第一。

-往期精彩-

《千与千寻》:不忘记自己的名字,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