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地挑剔地指挥孩子。孩子们玩水,讨厌孩子们浪费水。孩子玩泥土

,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

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

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象是最可怕的东西

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象就是真理。

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

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

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

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

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

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

这 就 是 真 正 的 陪 伴 : 关 注 ,但 不 打 扰!

3

高质量陪伴是看见对方

案例: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和爸爸分享。

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这个例子里最本质的含义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1.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2.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

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

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

你睁着眼,却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

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

当下的感受

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

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