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惹了一些麻烦,但能很快的和莫三妹和他店里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她虽然在关系中数次遭遇创伤,但是她依然能勇敢的和别人建立关系。 这是一种生命的极大的勇气。

远方:对小文而言如此重要且唯一客体的丧失可以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那针对丧失客体的爱,最常见的情感反应有哪些?

樊楚娥:悲伤是丧亲者最常见的感受,电影中也有多段这样的画面。人在丧失后常常会感觉到愤怒,这种愤怒来自两方面,一是对自己不能做任何事情来阻止死亡,所带来的挫败感。二是对亡者离开自己的愤怒。丧亲者处理愤怒的方式常常是无效的,其中一种处理方式是替代,或者说将愤怒指向他人。电影中小文的内在世界无法处理对自己和对外婆的愤怒,就将愤怒指向莫三妹,指责莫三妹是最后一个碰到外婆的人,莫三妹应该对这件事负责任!

同时伴随着丧失,人们还会出现内疚和后悔、焦虑、孤独、疲惫、无助、震惊、渴求、麻木等等情绪与反应。这些有些在小文身上出现了,有些没有。

远方:看来这个哀伤的情感反应太重要了,我们该如何接纳这个情绪?或者说如何允许当下哀伤体验?

樊楚娥:随着哀伤反应的延续,有些人可以正视亡者再也不可能回来的现实,进入正常的哀悼过程,而有的人无法哀悼,哀伤被延长,呈现出病理性的障碍。

在电影中,小文说话必提外婆。外婆说“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外婆说“路在鼻子下面。”外婆说“见好就收。”似乎小文在用这种方式,固执的保持这和外婆的链接。

直到莫三妹厌烦了小文不断的“还我外婆”的要求,恶狠狠对小文说出“你外婆被烧了,化成烟了飘到天上去了,你再也见不到了!”小文听后怔住了,放声大哭。至此,小文才不得不正视外婆死亡的事实,也终于可以进入哀悼的过程了。

外婆已经内化为小文心里永久性的温暖呵护的内在客体,永远的陪伴她。电话手表里外婆的声音,被导出后安置在豆角身上,小文听着外婆的声音,似乎外婆仍旧在她身边,外婆用声音在回应着小文,重建了小文和外婆之间的内在链接。

主题词:自我认同危机,与自己的和解

樊楚娥:在影片当中,莫三妹家传殡葬师饭碗,刑满出狱后更是社会的边缘人,他无法认同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周遭社会更无法认同他的身份。从小到大,莫三妹是缺乏自我认同的。

远方:您提到了自我认同?心理学中什么是自我认同?

樊楚娥:自我认同,在英语单词“认同”(identity)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从心理学方面来讲,除了自我的认同,还有一个自我认同危机。

远方:自我认同和自我认同危机有什么区别?

樊楚娥:自我认同危机,是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发展理论(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中提出来的,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就会出现自我认同危机,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

远方:在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的案例吗?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样便于在场的朋友能够更直观理解

樊楚娥:我有一个来访者,从小家境艰难,寄人篱下,经常居无定所,内心一直有个卑微的自我,担惊受怕;成长过程中为应对社会刻意打造自尊傲娇的人设,形成一个“装逼耍酷”的自我。

可是,卑微弱小的自我总是担心装逼耍酷的自我冒犯他人、被他人嫌弃。两个自我天天打架,恨不得掐死对方。两个自我还不定期切换身份粉墨登场,不受我来访者主观意识的控制。

就这样,我这个来访者就在无法预测的情绪状态中痛苦挣扎,他不知道:我下一刻是谁?别人会怎么看我?今天早上我为明天甚至今天下午制定的计划能够有效执行吗?他的困难就是自我认同危机。

而莫三妹,女友嫁给了好朋友,女搭档也嫁给了自己的伙伴,父亲姐姐成天责骂他,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接受不了自己的无能窘困,消极摆烂。

他更无法接受殡葬师的家传职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接单工作,也只是为了糊口和应付父亲,让老父亲把房子过户给他。莫三妹处在典型的自我认同危机中。

生活中你我他,某些时候也会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刻骨铭心的失恋,职场上的翻车,重要竞争的失败,挚友或伴侣的背叛,某些冲动之下魔鬼附身的作死自己…… 那一刻,我们可能会严重地怀疑自己:我是谁?我怎么了?我怎么不认识我自己了?

生死之外无大事,世间你我皆凡人,为了与这个世界舒服相处,我们都需要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能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己以及外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又不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是个体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

曲鹞奇: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除非你内心已经千疮百孔,否则没人能伤的了你。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自我认同,我的咨询中总是见到一些来访者,他们在交际中,可以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就会气上好几天,甚至别人没有及时回电话、或者别人和自己聊天时稍微冷淡了一些,就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事了,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然后思维就不受控制了,开始天马行空的脑补自己是多么糟糕的人。其实别人回电话晚了,可能别人在忙, 别人说话冷谈了,有可能是别人这几天碰上烦心事了。 别人的一句错误的评价,可能让他们一直纠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这就是自我认同的不足。于是才会被别人的反应带偏。

远方:看来我们能够建立和完善自我认同太有必要了,那我们如何进行统一的自我认同?

李林: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 自我了解就是对自我所处环境的适当评估,对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对于理想与现实能力的掌握。包含了以下内容:

1、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2、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3、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4、我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 小哪吒武小文阴差阳错闯入莫三妹的生活,让莫三妹终于有了“上心的事”。莫三妹慢慢发现,自己除了是父亲姐姐眼里的“三丫头”、上天堂的殡葬师、失败的底层屌丝,他还能当小文的爸爸,一个能让孩子全身心依靠的坚强父亲;他有能力带给失去亲人家属的慰藉,是这世间有钱也买不到的奢侈。

他看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宝贵价值。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莫三妹探索着进行着自我了解。 自我实现是更高层次的人性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性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级需要,是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的需要。

影片后段,莫三妹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去和解,便放下了包袱,开始真正为自己活,工作上的创造力迸发。莫三妹的老父亲在遗书中给儿子出了最后一道难题:要办一个不一样的葬礼,干干净净地来,体体面面地走,不能多花钱,骨灰要放在他自己准备的奶粉罐子里。最后莫三妹将父亲的骨灰做成烟花,在大海边的夜空中砰然绽放。父亲的骨灰化作天边的璀璨星星,温柔地陪伴莫三妹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

远方: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和谐统一后对自我价值也有着促进作用,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对他人的认同当成自我认同,这时如何区分呢?

主题词:治愈性的关系;小文/莫三妹 VS 咨询师/来访者

远方:心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都是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接下来我们的心理嘉宾将从关系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人生大事》这部影片

宁静:我想从治愈性关系来解读影片,影片中有句台词影响非常深刻:除生死之外无大事,其实生死是大事,当然爱也是!

一个痞里痞气的殡葬师,一个外婆去世后孤苦无依的小女孩,两人的相遇像是“暗夜里开出的花”。

三哥的出现让小文重新有了家的感觉,三哥告诉小文外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为她修好带有外婆声音的手表;小文也让混吃等死的街溜子莫三妹,逐渐明白生命的意义,他不再一味的和父亲作对,逐渐理解殡葬师这个职业,并且把父亲骨灰制作烟花这种方式完成父亲的遗愿,同时他还学着给小文扎辫子、放学后接小文回家、穿上西装为小文开家长会…他们的人生开始也因为有了彼此,使得光照进了生命之中。他们也在相互给予温暖的过程中,收获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以及对抗这个平凡世界的勇气。

小文在某种意义上,是莫三妹的“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倔强、受伤、不被待见、委屈、无助。莫三妹成为小文的父亲的同时,也成为了自己内在小孩的父亲,甚至是母亲。既给予小文照顾、爱护、也同时在照顾滋养着自己的内在小孩。这个过程具有非凡的意义。可以说他们建立了一种治愈性的关系。

曲鹞奇:小文在某种意义上,是莫三妹的“内在小孩”,这句话我特别认同,简单的说,可伶的小文使莫三妹想起来了可伶的自己。在电影中一直没有交代莫三妹的妈妈去哪里了,二哥年轻时出意外走了。 莫三妹只有姐姐和父亲两个亲人。 而与父亲的关系也很糟糕。他坐过牢、因为这个职业的问题经常被人看不起,女友怀了别人的孩子。但是莫三妹还是梗着脖子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去逞强。小文在相依为命的外婆去世后,被舅舅一家嫌弃,一路问一路找莫三妹的店。一直在整个电影中,小文手里总握着那杆玩具红缨枪,一个弱小的孩子,在经历一连串创伤后,还是握着玩具红缨枪为自己逞强,这可能也让莫三妹在小文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家里现在还养着一只宠物狗,是在流浪动物保护协会领养的。那个狗是个串串,我特别喜欢它,在领养那只狗的时候,朋友问我为什么不买一只品种狗。我记得我当时纠结了一下,但还是决定选择这只流浪狗。 当然那个小狗也挺可爱,一见到我就舔我、往我身上冲,很依恋我。我现在知道,那个流浪狗让我想起来曾经的无助的自己,刚大学毕业没两年,父亲因病去世, 同一个月女友要分手, 工作也没心思去做。 亲戚不多,帮不上什么忙。 家里就我一个孩子, 母亲还需要照顾,很多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那一年家里家外就是我一个人在咬着牙撑着。 我那时的无助就像那只小狗的无助一样。我现在照顾这只狗,就像是在安抚曾经无助的自己一样。

远方:这么说的话,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这种治愈性的关系,比如有哪些?

宁静:没错,这让我自然的联想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比如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好的咨访关系一定是一段治愈性的关系,来访者在这段关系中感觉到安全、信任、被包容和滋养,即便是最黑暗邪恶的内容也能被咨询师抱持住!

远方:治愈性的关系首先很疗愈也很滋养,那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建立一种治愈性的关系,不管是亲密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主题词:死亡焦虑;精神重生;在哪吒和孙悟空的神话里,在死与生的转化中,完成对死亡的超越

远方: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减轻痛苦,那么人类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伊壁鸠鲁认为,正是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接下来有请咨询师从另外一个视角——死亡焦虑的角度解读《人生大事》这部影片

曲鹞奇:佛教把死亡称为“往生”。当一个人死了,他其实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其实他是注定走向死亡的。那么这个理解其实给人的感觉,死亡好像并不是那么冰冷冷的,死亡就像生命的循环,周而复始。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宇宙星尘构成的,死亡只不过又回归到了星尘的状态。当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句台词我印象最深。这让我想起了。有一个概念就是构成人身上的原子,全部是由140亿年前的宇宙奇点大爆炸那一刻开始的。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原子,这些原子又构成了宇宙万物,包括星球、水、空气、山脉、植物、动物、还有我们。

在一系列复杂的机缘巧合的状态下,这些原子形成了生命,形成了我们的身体,那么当我们的身体走向衰老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可能又会分崩离析,然后又回归成为原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原子又重新构成了另外一个新的生命。这也许就迎合了佛教中说死亡就是往生的一个概念。当时在看这部电影,这句台词给了我些许的的安慰,死亡只是又回到出生前的状态。

远方:是的,而且特别令人意外的是,这部死亡题材的电影居然获得了票房超10亿的好成绩,似乎观众在面对死亡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力量。从心理角度曲老师如何看待?

曲鹞奇: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有生就会有死。如果非说死亡,这种感觉对我的思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我感觉到人生当中要及时行乐,我所说的及时行乐不是纵欲,而是少一些纠结,多一些勇气去干那些你想干的事,去爱那些你想爱的人。反正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或的大胆一些呢?!

第二、如果人生当中大部分的痛苦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死亡焦虑,那么我们对死亡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之后,你就会发现人生当中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在意了。例如你可能不会在意下周的那场考试有多恐惧,你可能不会在意朋友没回你电话,是不是不喜欢你了。你也不会在意,失恋了自己能不能继续活下去。你不会在意,周一堵车迟到后,会不会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因为这一些的焦虑可能跟死亡的强度比会差很多很多。

有一个哲学观点说人不可能体会到死亡是什么样的感觉,因为当人真正死了就不会有任何感觉,但凡还有一口气在那都不叫真正的死亡。

也有可能我们刚才对死亡的探讨都不作数,谁知道呢?因为我们对死亡的任何关于恐惧焦虑的感觉都在活生生的证明,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无所不在的焦虑,提醒我们还活着!

远方: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相应的会产生恐惧和焦虑,似乎自古以来面对死亡与死在焦虑的这个话题都是探索的一大方向,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他著作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接下来曲老师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实用性强可操作的方式方法来直面死亡焦虑

曲鹞奇:说起来有两种缓解死亡焦虑的办法。第1个克服死亡焦虑的办法可能就是将来结婚要一个孩子,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的生物基因信息一定是随着繁育后代而往下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天天为之操心而养大的孩子,就是我们生物学生命的延续。也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亲情的爱。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孩子身上传承着我们的生命。一个家族一代一代的传承,其中有文化的传承,也有生物学信息的传承。只要这个基因信息一直传下去,我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就一直被延续。

第二个就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我们上学天天背论语、古诗、歌曲,我们看到万里长城,兵马俑等。这就是古人的精神和意志的传承,古人的名字和成就被上千年的传颂。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也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将来我老了,可能会写了回忆录,或者重修了家谱,让孩子们往下传。这就是把精神生命继续延续的办法。

另外死亡焦虑也不是一无是处:例如死亡焦虑会促使人们远离危险、想尽办法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更安全。这也是死亡焦虑的功能性。

今天四位资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通过跟我们面对面解析最近票房持续高涨、口碑俱佳的电影《人生大事》,我相信几位老师从不同心理视角的进行了深入剖析,带大家从一部演绎生死的影片中找到化解生活小荆棘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