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sign.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RAGfbqKGxBMIIV?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4151949&x-signature=qlwMrgWgOAu9yJ6c3TQjQvB%2F508%3D&index=1" width="392" height="534"/>

2015年5月4日,日本相模原市,当地一河边公园挂起1200幅鲤鱼旗,迎接日本儿童节(@视觉中国图)

唐宋年间,家养鲤鱼连同它的养殖技术东渡大海,传入日本,为丰富日本群众的餐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鲤鱼的料理一度被视为只有尊贵的贵族才能享有,在鲤鱼面前,海鲜根本上不了台面。

在此之前,日本也有鲤鱼生活的痕迹,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中,曾经发掘出鲤鱼的鱼骨化石。但是鲤鱼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都要到中国的鲤鱼文化东传之后。

日本民间传说全盘接受了中国搞成了一笔糊涂账的“鲤鱼跳龙门”故事,日语中写作“鯉の滝登”。鲤鱼也因此被称为“穉龍”(幼年的龙)或“龙公子”。日本一些农村地区还相信,在湍急瀑布中捕获的鲤鱼,有特殊的功效,可以用来治愈天花。当然,鱼跃龙门最重要的还是吉祥的寓意。至今京都的祇園祭中,还有讲述鲤鱼跳龙门故事的鲤山巡游,“山”上雕刻、绘制出波涛、飞沫的纹样,有巨大的鲤鱼跳跃在浪间,向一座朱红色的鸟居顶上跃起。

除了这种来自中国的鲤鱼神话,鲤鱼也和日本人发生了亲密的关系。

17世纪作家井原西鹤编写的传说奇谈集中,有鲤鱼变成女子,嫁给男子并为他生育报恩的故事。

鲤鱼爱上女子的故事也有。长野县北龙湖有一个恋足癖趣味的传说故事,说有一条湖里的鲤鱼,见到插秧后的农家女在湖边洗濯腿上的污泥,迷恋上了农家女美丽洁白的小腿。然而插秧季节之后,农家女就不再来湖边洗濯手脚,鲤鱼因此害上相思病,变得非常虚弱。等到来年春天耕种,农女又来湖边,鲤鱼一下子高兴起来,恢复了健康。因为这个传说,北龙湖成了代表恋爱的胜地。

最能显示中国和日本鲤鱼文化共同传统的,是一个人变鲤鱼的故事。

2014年12月23日,日本天皇夫妇在花园散步、喂锦鲤(IC图)

18世纪的江户小说家上田秋成有一篇小说叫《梦应鲤鱼》,讲醍醐天皇延长年间,三井寺有个僧人名叫兴义,工丹青,尤其擅长画鱼。有一天,梦见自己到湖中游泳,遇见河伯,得到一件鲤鱼衣服,穿上之后就变作金色鲤鱼。兴义和尚化作鲤鱼,在水下游玩,领略到美妙无比的景致和自由。终于有一天,因为腹中饥饿,吞食了钓饵,被渔夫卖到施主平之助府上。鱼被宰杀,兴义和尚梦醒,发现自己已在家里死去多日,这才复生过来。

这个故事也有中国的原型,也就是明代《古今说海》中辑录的唐人传奇故事《鱼服记》。唐肃宗乾元二年,泾州青城县主簿薛伟梦见自己出游,变作鲤鱼。之后被渔夫钓走,送到同僚家中,做成鱼脍。醒来已死去二十日而重生。

两个故事的脉络细节,除了人物设定有中土和日本的风格差异,几乎完全一致。这个故事在日本如此被熟知,以至于后来太宰治还写了一篇《鱼服记》的小说,讲一个山中绝望的少女变作了水潭里的小鱼。

锦鲤的幸运,真有点莫名其妙

有了这些好感度的铺垫,锦鲤终于可以登场了。

文化文政(1804~1830)时期,在日本今天新泻县的山区,包括小千谷市、长冈市等地区,人们从养殖的鲤鱼中,发现了体色变异的个体。

经过几代选育,全身赤红色的鲤鱼诞生了,被称为“绯鲤”。再后来,又选育出浅黄色和白色黑斑的鲤鱼。到1830年代,白底红斑的红白鲤鱼也出现了。

这种从鲤鱼培育而来的观赏鱼,迅速赢得了日本人的喜爱。而中国虽然也有本土红鲤鱼,但因为明代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更青睐精致、花样繁多的金鲫鱼变种,就把心思花在了培养各种金鱼身上。而鲤鱼强健有力的形态,更符合日本人对美的要求。加上鲤鱼一直以来都有吉祥、向上的寓意,多色的鲤鱼很快就大受欢迎。

1914年,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召开大正博览会,代表日本特有文化和审美的鲤鱼,获得了全国性的追捧,被奉为“国鱼”。

这段时间,锦鲤还没有统一的名称,而是被称为“色鲤”“花鲤”“图案鲤”或“模样鲤”。一直到战后的1955年,锦鲤的名称才固定下来。

而到此时,锦鲤的培育已经多达100多个品种,并且发展出一整套细致复杂的锦鲤审美标准,比如体态粗壮健美、颜色浓厚、图案对称等等。

顺便说一下鲤鱼旗。这种风俗发生在江户时期,有男孩的家庭会在门口挂鲤鱼旗,劝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之意,祈祷孩子健康成长。但是鲤鱼旗一开始只是普通的鲤鱼,1857年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的名作《水道桥骏河台的鲤鱼旗》,就只画了一条黑色的鲤鱼旗。后来锦鲤流行,才有了红色、金色和蓝色的鲤鱼旗。1948年,日本正式将5月5日定为儿童节,在这一天张挂鲤鱼旗才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风俗,并不算是悠久的传统。

1973年,锦鲤第一次进入中国,加入了各种观赏鱼的竞争。中国鱼商们在日本锦鲤“吉祥”“长寿”的含义之外,又加入了中国特色的“风水”,准确击中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一小部分人的精神需求。

对锦鲤来说特别幸运的是,虽然它被日本人视作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象征,但中国人对鲤鱼崇拜和文化的熟稔,让我们多数时候都忽略了锦鲤身上的民族色彩。所以,当两国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会听到砍光某大学樱花的呼吁,却很少听到有人要求把锦鲤捞出来挨个放血。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锦鲤的幸运之一?

虽然锦鲤界时不时爆出一个天价鱼的新闻,虽然中国的客户让日本锦鲤养殖者惊讶于中国人的一掷千金,但是在几十年间,爱好者之外的大众眼中,几百万一条的锦鲤,和几百万一头的藏獒也没有太大区别。

谁也没有想到它会突然有一天变成风靡全国的当代网络迷信。

略让自负于互联网创新的中国人有点尴尬的是,这种当代网络迷信,和锦鲤本身一样,都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一定会有好事发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日式的祈祷,而“转发XXX,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也早在锦鲤之前,就在推特上被日本年轻人玩烂了。

锦鲤,恰好在一个偶然的时间点上,被推进了一场低成本祈求好运的网络狂欢,愈演愈烈,绵延至今。

坏消息是,锦鲤借着网络烈火烹油,他们的老祖先鲤鱼的状况可不太妙。由于生存状况急剧恶化,中国的鲤鱼野外种群已经处于易危状况,跟大熊猫的处境差不多了。

出自2018年第31期《Vista看天下》

长按二维码,阅读整本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