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挡亲戚朋友来访的是什么。“八票东武,平罗伊抵抗”、“八票东武,平育成河”,天地四周通常都是黑暗的,以前平坦的道路变成了一片汪洋。这肯定不是实景,而是时局。在悲愤的人眼里是荒唐的春光。就是酸气质感受到的“元明,《醉翁操》点,此时的味道”。我们不是单纯的基调,只是在这种基调上。

;思亲友"的基调里,才能够体会到辛弃疾这首《贺新郎》的深意。

甚矣吾衰矣

辛词首句"甚矣吾衰矣"正是很大胆的古文化用,语出《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子感叹天下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话。辛弃疾虽然只引用了前一句,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体衰,而当时的读者立即会自动脑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此看来,一句自叹年衰的寻常语忽然变成了隐晦而不着痕迹的政治隐喻,即便有人存心找碴,也不便与孔子的名言公然作对。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不仅岁月催人老,而且在战与和的政治波澜里,多少志同道合的好友也纷纷风流云散。在这样的凄凉心境里,惊见白发在寂寞中又长了许多。

"白发空垂三千丈"化自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则愁矣,着一"空"字便愁得无奈,只好"一笑人间万事",将本该愁极的人间万事付之一笑。

"问何物、能令公喜",承接上句"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从首句贯穿至此,词意是说如今自己垂垂老矣,对世间一切都已看淡,再没有什么事情能提起自己的兴致了,再没有什么朋友能让自己称心。"何物""何人",古文"物"亦指"人能令公喜"亦有古文中的出处,即《世说新语·宠礼》所载:王珣和郗超都有特殊的才能,受到大司马桓温的器重和提拔。王珣担任主簿,郗超担任记室参军。郗超胡子很多,王珣身材矮小。当时荆州人给他们编了几句歌谣说:"大胡子的参军,矮个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欢喜,能叫桓公发怒。"(原文为:"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公怒。")

一尊搔首东窗里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中的"妩媚"很容易使今天的读者费解。"妩媚"在今天只用来形容女人,古文中却也可以形容男子。词人见青山妩媚,料想对面的青山也这样看待自己,人与青山"情与貌,略相似"。这一句与上文呼应:既然知交零落、壮志蒿莱,索性就与妩媚的山水相知相伴好了。

下阕语意宕开,"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窗边搔首,自斟自饮,遥想陶渊明刚刚写完《停云》诗的时候,就是与此相似的感觉吧。这样的语意里仍然含着隐喻,让人不自禁地去想陶渊明当时的心境与政局。而上阕中知己无寻的寂寞在这里得到一个解决方案,亦即以古为友,陶渊明岂不正是最合适的伙伴么!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词意继续由饮酒而及沉酣:"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那些在功名利禄中"沉酣"的人哪里知道酒中的妙趣呢?而深一层的意思是:那些偏安江南的"沉酣者"既不可能理解陶渊明的用心,也不可能理解词人的用心。这一句语出苏轼《和陶渊明饮酒》:"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所谓"浊醪"即浊酒。酒的蒸馏技术出现得很晚,普及得更晚,古时最常见的酒是米酒,度数低,杂质多,保存时间短,所以才会有所谓"朱门酒肉臭";米酒若不经过仔细过滤,就会显得浑浊,故称浊酒或浊醪。

"浊醪妙理"自是"江左沉酣求名者"所不识的,他们只一味醉生梦死去了,这情境怎不教人激愤,怎不教人扼腕叹息呢。于是词句随着情绪而激荡:"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儒家传统里言及"古人",往往不是泛指,而是指古时那些足堪楷模的人物,陶渊明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位"古人"。常人在古人面前总会有几分必要的谦逊,辛弃疾却讲得肆无忌惮,仿佛深替古人惋惜似的。如此心态,如此狂诞,自然无法为世人理解,所以词句收束以"知我者,二三子"狂诞的背后自是一番"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刻骨悲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岳珂以亲历者的身份留有这样的记载:"稼轩以词名,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座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口。"

这段记载透露出:一、这首词虽然尽显古文笔法,却是能够入乐歌唱的;

二、这是辛弃疾晚年最得意的词作,其警句也很能赢得客人们的赞誉。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