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large/pgc-image/f2c07bfc9f9b46118aed264a12ede649?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4138880&x-signature=He50NAzrmg3w0rzv4t9xnGJJjrk%3D&index=3" width="640" height="434"/>

明武宗朱厚照 像

而焦芳后来帮助刘瑾,打压文官集团,本质上就是在给皇帝做事情。

同样是科举出身,同样是文官集团的一员,甚至同样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焦芳却选择无保留地支持皇权,这才是焦芳被人敌视的真正原因。

焦芳是否真的不学无术?

焦芳被讥讽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大家都觉得他不学无术。但是翻开史书来看其事例,却觉得非常好笑。

满九年考,当迁学士。或语大学士万安:“不学如芳,亦学士乎?……子黄中,亦傲很不学,廷试必欲得第一。……言于瑾,径授翰林检讨,俄进编修。……瑾闻之曰:“黄中昨在我家试石榴诗,甚拙,顾恨李耶?——《明史·焦芳传》

这里面有两件事情。第一件,是焦芳资历熬到了,要升翰林学士,当时的大学士万安讥讽焦芳如此不学无术之徒,怎么可能做得了大学士;第二件,焦芳的儿子科举,想拿个好成绩,甚至直接进翰林院,找刘瑾帮忙,刘瑾讥笑其子才学不佳。

明代官员

先声明,对于焦芳这种为了让自己儿子能够有好前程而暗箱操作的手法,朝史暮想是非常鄙夷和不提倡的。但是这两件事情,却并不能说明焦芳才学不佳。

焦芳是天顺八年的进士,成绩为二甲三十多名。有人说,因为当时内阁首辅李贤是焦芳同乡,所以焦芳有这个成绩,是李贤开了后门。无稽之谈。

焦芳中进士后,是做了庶吉士的。庶吉士是朝廷高端储备人才,也是需要再经过一轮考试录取的。就算李贤帮了焦芳在进士名次上动了手脚,但是事涉庶吉士,李贤已经帮过一次,给了情面,完全没必要再帮焦芳做庶吉士,因为庶吉士这个岗位,经常需要做文案工作,甚至有面圣的时候,翰林院本身还经常要内部考核。去此相比,如果焦芳没有真才实学,还不如早早外放捞个实权的官职,免得给李贤丢人现眼。

万安这句“不学如芳,亦学士乎”经常被后世引用,说明焦芳的不学无术,但是所有人又都刻意避开了整句话的语境。当时焦芳认为,万安之所以如此说,是由于翰林院同僚彭华的挑唆,而彭华与焦芳是有私怨的。

明代官员

再者,焦芳儿子才学不足,就能说明焦芳学识也不佳?这种想当然的封建糟粕,劝大家还是趁早丢弃。朝史暮想告诉各位,史官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当他找不到足够的史料论证来支撑一个观点的时候,就会拿这个人物身边的事情来补充,加以高超的笔法,潜移默化中对后人进行认知灌输。很显然,焦芳的儿子,就是被拿来恶心焦芳的。

焦芳中进士,入翰林院,做编修,还做过侍讲。也就是说,焦芳是参加过皇帝的经筵或者东宫的读书研讨会的。还有焦芳后来做过四川和湖广的提学,主管一省教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有些事情其实一眼就能看明白,偏偏史家对此乐此不疲。唉……

焦芳的性格是否有缺陷?

焦芳被朝臣同僚敌视,孤立,其实也有焦芳性格上的因素。

焦芳从小家庭不富裕,说不富裕是客气了,根本就是穷困潦倒,甚至到了要沿街乞讨,寄身破庙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焦芳能够读书,且中举,中进士,无疑是非常难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经历,使得他与朝中其他同僚有着天然的隔阂。再说直白一点:很多人其实是看不起这个泥腿子出生的焦芳的。因为我们的封建文化,讲的就是家世门阀,先祖传承。

但是明代出身微寒的官员也不少,却很少有人像焦芳这样被孤立得如此彻底的。这应该和焦芳偏激的性格有关。

明代官员

满九年考,当迁学士。或语大学士万安:“不学如芳,亦学士乎?”芳闻大恚曰:“是必彭华间我也。我不学士,且刺华长安道中。”华惧,言于安,乃进芳侍讲学士。——《明史·焦芳传》

还是焦芳要升侍讲学士的事情。当焦芳得知了万安对自己不利的言论,焦芳就断定是彭华在作梗,放话出去,自己要是当不了学士,就在路上拿把刀杀了彭华。彭华听说后,赶紧帮焦芳活动,让他做了学士。

明代的翰林院官员,能说出这种话的,估计焦芳是第一人了。但是我们看到彭华在听到了焦芳的威胁之后,马上帮着焦芳活动,我们似乎又发现,焦芳貌似是真的能作出这种事情的人。说,是一回事,但能让人相信自己真的做得出来的,则是另一种情况了。

是,诏纂《文华大训》,进讲东宫,其书皆华等所为。芳耻不与,每进讲,故摘其疵,扬言众中。翰林尚文采,独芳粗陋无学识,性阴很,动辄议讪,人咸畏避之。——《明史·焦芳传》

焦芳 像 (中)

这里是说,焦芳因为《文华大训》是彭华参与编修的,所以经常公开批评这本书。翰林院的其他人都害怕焦芳,有事情都避开他。

这段话说的更直白,就表达一个意思,焦芳性格阴狠,记仇。而对这点,朝史暮想是认同的。就好比现在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哥们性格阴暗,而且非常能记仇,只要被他针对的人,不论大事小情,不论在公开或者私密场合,他都要攻击诋毁,作为同事的你,你会和他做朋友吗?当然不会。

所以,当焦芳背负着改变自己,改变家族贫苦的愿望入京,做了官以后,他发现大家看他的,都是那种表面客套,实则鄙夷的目光,他被所有人孤立,被一些有关系有势力的同僚打压,他骨子里的阴暗面也逐渐显露出来,就像一条受惊的狼犬,龇着牙向全世界露出利齿,这是焦芳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却也是他最大的悲哀。

也正是因为这股偏激,焦芳才敢在朝堂上说那些“大实话”,敢毫不犹豫地站到刘瑾这边,敢彻彻底底地与文官集团决裂,敢毫不顾忌,甚至不择手段地为自己,为儿子谋求更大的利益。

《明史》

焦芳的很多事情,其实还牵扯到明代中期朝堂的南北之争,比如他之前仕途的不畅,以及后来他对江西,浙江官员的打压,甚至还作了一副《南人不可为相图》;同时,也牵扯进了正德年间的政务改革,刘瑾新政,而史书仅仅从个人品学层面对其大书特写,无疑是片面和有诱导性的。

我们读史或者获取其他资讯,有时候多读一个版本,多听一种声音,少一些先入为主的盲目追随,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和成长。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焦芳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