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就像蜘蛛织网一样,非常辛勤地去劳动,“结”可以看作一种劳动,你住的房子要去“结”,要去建造,而不应一伸手就轻而易举地得到,甚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占有。陶渊明建造的房屋不单单是一个房屋,在“结”的同时,他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这里的“结”实际上就是“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在诗中留下的一个动作性符号。它是这首诗能够进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诗境会像飘浮在天上的气球,失去了拿在手里的线绳,会破裂的。另外,要注意陶诗当中有烟火气息,那便是“人境”,“人境”这两个字也非常重要,他“结庐”为什么要结在“人境”,这也是“勤靡余劳”的底色。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理想的境界不在天上,不在未来,就在人间,就在当下,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间的幸福。所以,《桃花源记》描绘的幸福生活有劳作,有人间烟火气息。这桃源的“往来种作”就是“结庐在人境”中的“结”,“设酒杀鸡作食”就是“结庐在人境”的“人境”。所以说,“结”和“人境”在此处奠定了这首诗的根基,它的文化基因就在于“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因为你只有将这些筑稳了,你的心才能稳稳当当地“闲”,没有外在、外物束缚的真正的“闲”。反之,总担心哪一天会东窗事发,如何像陶渊明一样住得很安稳自在?
是“人境”就会有艰难、苦恼,除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陶渊明用“心远地自偏”去付出心灵的努力,即与世俗社会当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心远”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更重要的是心灵距离的远,这就相当于在审美上为自己的心灵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存活的空间。只有这样,觉醒了的人,解放了的人,才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以这样一个审美的主体去观赏外物,你听到的、看到的便不会是“车马喧”,而是“东篱”“南山”“山气”“飞鸟”,于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达到了。所以这首诗的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已经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为了更好地烘托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感受而作的结尾。
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真正以诗歌这样一种形式、用心灵去感悟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人是陶渊明,也就是说中国诗歌之所以有天人合一这样一种境界、意境,中国诗歌真正能建立起个性化的诗歌意境,是从陶渊明开始的。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1.文章《【得以是什么意思】“勤劳、辛苦、心总是闲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义》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得以是什么意思】“勤劳、辛苦、心总是闲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