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

“生态修复包含沙漠治理、林草修复、矿山地质、堤路修筑、农田面源和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治理,包含9个子工程,工程难度、施工环境对我们均提出严峻挑战。” 中建一局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总工程师梅晓丽说,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工程中排名首位,是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沙漠治理面积居全国同类工程之首,治理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

中建一局围绕“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系统路径开展生态修复,创新性提出“4233”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即4步走标准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复2大神器,矿山3重治理,海堤整治3步施工。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证水体安全。

梅晓丽介绍,各业态治理多措并举、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复黄河之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截至目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沙漠治理面积4.22万亩,种植梭梭树苗等苗木1500万株;修复矿山面积70.635平方公里;修复林草3.3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68.76公里。

一体化、系统化修复

守护“绿水青山”

受访的基层干部群众与专家学者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关键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给我国生态修复实践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一: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大生态系统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联动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整体优化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牧产品供给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重要特色。从生态、生产、生活过程入手,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着力点,将乌梁素海流域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中建集团原总工程师、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毛志兵表示,乌梁素海项目团队统筹治理1.4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系统推进多业态综合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耦合的原理进行有效联通,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此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对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生态修复的本地化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启示二:以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乌兰布和沙漠周边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当地村民、牧民缺少收入来源。在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中建一局设立一万亩人工种植“扶贫示范林区”,累计为当地1200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并教授村民沙漠种植和滴灌安装操作技术,引导更多群众运用学到的技术自主创益增收,彻底摆脱贫困。一名参与扶贫林种植的村民说:“以前只能看着漫天黄沙叹气,现在我们学会了沙漠种植技术,不仅收入多了,风沙也少了,家里环境越来越好!”

据了解,该工程子项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被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列入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启示三:基层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提高为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的深入推进,既带来了水质的提升,还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环保意识,这种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守住青山,能换来“金山”。在这片热土之上,绿色映底蕴,山湖见初心。(记者 李金红 李云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