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难以入眠的深夜,王阳明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理想,那就是要成为一位圣贤。但是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王阳明在苦苦地思索着。
被贬贵州之前,王阳明一直游走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之间,对当时被视作正统的程朱理学也做了深入研究。但是根据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王阳明睁大眼睛,格了七天的竹子,不仅没有穷究其理,反而使自己生病。
王阳明因此对程朱理学开始怀疑,既然一味地“格物”并不能“致知”,那么,认识世界、自我完善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一天夜里,王阳明突然顿悟,他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惊喜万分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他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认为世间万物,只有“心”才是根本,一切向“心”求才是王道,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阳明洞
3、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学说。他开始在龙岗学院讲学,把自己对圣人之道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讲给随从听,讲给当地苗族人民听。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诸生夜坐》
早在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就已提出“心即理”的学说,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理念。
何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这个“理”就是“天理”,是人们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心即理”的意思便是:我们的心,要探寻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天理”与“天道”,反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认识。
一天,阳明先生与朋友游会稽山。朋友指着岩石花树问:“先生不是说心外无物吗?像这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就在我心外,你怎么解释?”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静,你来看这花时,它的颜色就鲜艳起来,就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意思是,你与花没有任何关系时,对你而言花是不存在的;一旦你看到它就与之感应关联了,你的心就赋予其“鲜艳”的价值,此花此时就在你心里。
那么,“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就可以理解为:只有我心感知和认识到的“理”、“物”、“事”,在我的心中才是存在的;其它未和我发生关联的“理”、“物”、“事”,即便它也客观存在,但对我毫无意义。
因此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就是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界之间,都不自觉地隔着一堵墙。”
即便如此,“心即理”的学说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第一次肯定了“心” 的重要性,使人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转向“本心即理,向内心求天理”,这是人类哲学史一个巨大的飞跃。
“心即理”的理论提出以后,人们才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懂得了万事万物由我心主宰,真理就在我们心中。只要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就能很好地认识世界,从而实现自我。
4、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第二年,在贵阳书院讲学时,开始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的意思是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立刻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你的“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你的“知”就不是真知。
举例来说,你以为自己对孝道懂得很多,但是却做不到孝顺老人,其实这是你没有真正明白孝道的涵义。如果你真地懂得了“孝道”的意义,你就会自觉地在孝顺老人方面做得很好了。故阳明曰:“非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也不是知识,而是人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良知。每个人不需教化,天然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咏良知四首》
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看见一个小孩掉到井里,有人必然会动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发展奔走呼救,这就是“知行合一”。
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静下心来,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多多培育和激发自己的良知,其次是要“多在事情上磨练”。
通过不断地磨练,才能对“知行合一”有更深刻的体验,也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
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就可遏制人们心中的“一念之不善”。当“不善之念”萌动时,就要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如此坚持,便可使个人的道德修养日益精进。
阳明洞"知行合一"石刻
5、听从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中提出的最后一个学说,它和“心即理”、“知行合一”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
王阳明认为,天下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良知”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不受任何东西影响和支配的原本的自发的善念。比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咏良知四首》
心中有了“良知”,就要去实践。“致良知”就是听从心中的善念,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良知,知行合一。
但是“致良知”,谈何容易?王阳明说:“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要去操心你的成功,要去操心你的良知。”
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有些人之所以成不了圣贤,是因为这些人的良知被内心的私欲所侵蚀、蒙蔽,所以需要去除私欲,恢复良知。
凭借良知,我们才可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凭借良知,我们在精神和灵魂的修为上,才能一直向真、向善。故阳明曰:“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灵魂的修行。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只要我们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动,在致良知的前提下,知行合一,积极实践,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赢得完满。
王阳明故居
6、以国为念,平定叛乱
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启蒙了中国人的心智,梁启超誉之为“百事之师"。岂知王阳明还是一位军事牛人,他打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是明朝唯一一个立下军功封伯进侯的文人。《明史》评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明朝时期,南赣一带,匪患严重,朝廷派官兵剿匪,越剿越多。1516年,王阳明45岁,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临危受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王阳明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所以他的用兵以诡变著称。对于这些朝廷束手无策的匪患,文臣出身的王阳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彻底剿灭,使当地人民重归安宁。江西各地将之奉为神明,各立生祠,岁时供奉。
1519年,苦心孤诣、蓄势谋反的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叛乱。眼看明王朝即将倾覆,生灵涂炭,过境官员王阳明在一无朝廷授权、二无兵马粮草的情况下,完全凭个人智谋,就地组织地方政府和民众力量,仅用35天时间就打败了训练有素的十万叛军,并且生擒了朱宸濠。此场战争,“即遇即起,速战速决,干净利落,令人叹为观止。”
使人哭笑不得的是,宁王之战结束之后,朝廷非但没有奖赏王阳明的军功,朱厚照皇帝反而认为是王阳明抢了自己的功劳 。他身边的亲信太监,甚至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放回鄱阳湖,然后等候皇帝御驾亲征、活捉而返。
在皇帝和太监们的逼迫之下,王阳明无奈将朱宸濠交给了太监张永,又将去年呈报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重写一遍,将平定叛乱的功劳记在皇帝和太监们的名下。
1521年,50岁的王阳明回到家乡绍兴,开始广收门徒,传道讲学。从全国各地来绍兴求学的人,“连袵成帷、举袂成幕”,“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逾千人。”
一个时代,不论它的表面,是喧嚣浮华还是噤若寒蝉,在它的深海之处,永远绵延着对真理的渴慕、向往和尊崇。
王阳明墓
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而清朝人说,如果严格按照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标准,古往今来的儒家完美人格,诸葛亮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王阳明本是一介书生,是大明的乱世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因为朝廷的腐败与争斗,王阳明一生都无法进入朝堂的最高层,只能辗转各地,讨逆安民。
这是王阳明的不幸,也是王阳明的大幸,正是因为这些坎坷的遭遇和苦难,王阳明才有了“龙场悟道”,才有了“心学”成就,才磨练成了擅长诡道的军事大家。
王阳明能文能武,上马安天下,下马著文章,被誉为“内圣外王”。他出师必捷,百战百胜,是因为他在作战中,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他的某些“心学”思想,比如达到大道无形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让你的心先安定下来,不被一个一个的妄念所控制,然后捕捉事物的本质,抓住恰当的时机准确行动。即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
作为庸常之人,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接一个的念头,不断从我们的心中冒出来。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心中正确的想法去行动,其实,是潜意识在驱使着我们行动。
“而未经开发和修炼的潜意识往往是混乱和错误的,是矛盾、顽固和狭隘的。”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当时宁王就是这种失控的“妄动”状态,所以后来他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
王阳明是学问极深的大哲学家,他深谙人性和心理学,故用兵之时,“他的心可以不动,就像一面空灵的镜子,敌人的妄动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所以王阳明可以抓住敌方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以先发制人,也可以后发制人。
因为对心学的运用自如,以致出神入化,王阳明作战时,从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声东击西,你南我北,虚虚实实,不管对方出兵多少,他都所向披靡,凯旋而归。
王阳明屡建奇功,却不被朝廷重视。隆庆继位后,对王阳明进行了重新评定,“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矣!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因为在“心学”上的巨大成就,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合称为“孔孟朱王”;因为卓越的军事才能,王阳明成了曾国藩、梁启超、左宗棠等人的终生偶像。
左宗棠赞之曰:“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及也。” 对王阳明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林则徐则如此褒奖:“王阳明之才,国家所祈祷以求也。”
1528年,平定广西的叛乱以后,王阳明在回师途中肺病加重,溘然长逝于南安一舟中。临终前他的弟子问他:“师父还有何愿?”王阳明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世人诚挚的敬仰和膜拜中,王阳明走完了他叱咤风云、著书立说、讲学布道的一生。这一生王阳明终于实现了他少年时的理想,成了一位圣人。虽然他的人生已落幕,但是他说过的很多话,做过的很多事,他创立的心学学说,他写的《传习录》和《大学问》,永不会随风而逝。
心中有花在,眼前有花开。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真正的圣人,将与时间永存。
1.文章《【内圣外王】王阳明:骑马稳定天下,下句,创立心理学,被称为“内外王”》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内圣外王】王阳明:骑马稳定天下,下句,创立心理学,被称为“内外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