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作品欣赏

【得示贴】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其贴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二谢贴】《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何如贴】《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妹至贴】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频有哀祸贴】草书,纸本,现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此贴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平字贴】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雨后贴】帖为五行草书尺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比较有争议的一贴。

【姨母贴】行楷,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早期作品,其结字和用笔隶书的笔意很明显;字体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孙侍总贴】二帖连为一纸。纸本,24.8×41.8cm。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远臣贴】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 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初月贴】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他的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拥有很多特点。一点一画都具有丰富的变化。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丧乱贴】此帖为行草墨迹(响拓本)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

藏日本皇宫。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

略带古意,是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行穰贴】硬黄纸本,24.4×8.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佳。

【寒切贴】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黄庭径】局部,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曹娥碑】曹娥碑又称《孝女曹娥碑》,元嘉元年立,明人传为王羲之书。小楷,二十七行。此帖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

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乐毅论】局部,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

【游目贴】又名《蜀都帖》,纸本,摹本,草书。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此帖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