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倾听了过去,鲭鱼洪水,那次五行。皇帝震怒,没有给“洪范九九”,李伦是刘瑞。鲭鱼死了,吴是绍兴,天是石宇是“洪范九九”,李伦叙述。(洪范九九九)初一薛五行、柴雪庆龙吴邪、车三雪农龙八井、车社侠龙吴起、晁雪健龙黄剧、车六开龙三德、车七明龙张疑、车八
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箕子那段话用白话翻译是:我听说以前,鲧堵塞洪水,使得五行错乱而不管用。“帝”对此十分愤怒,于是不给“洪范九畴”,从此伦常败坏。“帝”诛杀了鲧,扶持大禹,把“洪范九畴”赐给他,从此伦常正常。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五个推论:
- 夏朝可能已有了“五行”,因大禹所处时期是夏(另有一种说法是五行来自商朝)。
- “洪”是大,“范”是法,《洪范》指统治大法;“洪范九畴”是“帝”赐予人间的九种统治大法,因此具备神性。
- 五行只是九畴中的一畴,因此,五行最初出现时就依附着神性。
- “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是上古初民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五种抽象状态;
- 由于五种状态抽象,且本身又依附着神性,所以,就具备了给后来的“阴阳人”没完没了发挥的可能。
从上面的五个推论里,我们又可以得出关于五行的总结论:
中国古代的“五行”(水火木金土)与古印度佛教神话中的“四行”(地水风火)是类似的,都是初民们在观察自然现象之后,得到的一些结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初民们对结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把这些结果依附上“天”、“神”、“佛”、“上帝”、“天谴”、“灾异”等等,以此获得解释。
应该说,初民们有这种看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带着神话意味,但这至少是人类对自然的最原初的看法,处在“认识进化”的起点上。有了这一类的起点,人类才有了今天清晰、客观去看待自然的基础。
我们批评的不是初民,而是今天那些依旧跟个“初民”一样的笨蛋!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与发展
“阴阳”和“五行”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既然二者都已经出现了神性,合流就成了可能。
《礼记·礼运》里就有把这两这放在一起的表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所有的工序已经具备,合流就成了必然,就差一个“阴阳人”来将其意义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了。《史记》就记载了这位“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的妖言倡导者,他就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邹衍。邹衍将阴阳与五行揉在一块,搞成一套系统的“五德始终”理论。
五德始终图
《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邹衍“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文选·魏都赋》注引用《七略》:“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从人类自有天地以来,社会是按照“五德”来转移与循环的。五德转移指的是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原理来演绎。比如,A克了B,A就能取代B,而是否被克、怎么样才导致被克、从什么地方观察将要被克?解释权又在邹衍那里。
邹衍创造这套学说,并非基于什么高深的认识,而是为了将“五德始终”说掺入社会,从而达到干预社会秩序、解释政权更迭的目的。也就是说,他按五行相克原理,说谁亡谁就亡,说谁的政权合理谁就能统治。说穿了,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服务。
邹衍的学说为某些王侯的称帝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通吃于列国之间,受到极高礼遇,走到哪吹到哪。这也使得司马迁骂他“有意阿世俗苟合”、“不轨”。
后来,邹衍的学说被秦始皇大用特用。秦始皇当时的政权还不稳定,迫切需要一种神性政治的学说来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先验性,于是,二者一拍即合,出现了“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的记载。
秦朝取代周朝的理论,就如《封禅书》上记载的:
周得火德。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
一个“火德”,一个“水德”,所以周朝被秦朝“克”,是天意,是命中注定。妖言帮助了政权,政权又推销了妖言。就这样,原本“怪迂”的、不生不死的“阴阳五行”,在秦朝成了一门辉煌的“显学”。
邹衍的著述有《邹子》四十九篇和《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都已亡佚。不过,其他古书里(如《吕氏春秋》)还保存着其学说的记录。《吕氏春秋》的记录也为后来者继续扯淡提供了基础。
到了“独尊儒术”的汉朝,董仲舒又来鼓吹这种妖言。在《春秋繁露》的82篇中,没有一篇不是谈“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谈“阴阳五行”的篇目虽然只有38篇,但在内容上却至少占据了70%。董仲舒在邹衍的五行相克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五行相生,五行顺逆。
董仲舒有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董仲舒用这套学说来到处乱套,从人际伦常到上升到政治权力,强化了纲常礼教、君权神授。
根据上面的陈述,对阴阳五行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阴阳”和“五行”原本是独立发展的,其意思也并不复杂。但在一帮“阴阳人”和“阴阳书”的鼓吹之下,开始玄乎起来。邹衍将“阴阳”“五行”合流成“阴阳五行”,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学说,并被秦始皇拿去大用特用,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先验性。这种思想又被董仲舒等人接过来,大大的发挥。“阴阳五行”直到清朝结束才开始弱化。
阴阳五行发展的多条脉络,都不明确,但有两条是比较清楚的:
- 《易传》→老庄
- 《洪范》→邹衍(含其他的阴阳家)→《吕氏春秋》→董仲舒等等
从此,古代的士大夫在思维模式上,很少能够摆脱“阴阳五行”的束缚;关乎发展的科技,基本上都受到阴阳五行的牵制;关乎生死性命的医药,皆是“阴阳五行”观念下的产物。换句话说,中国文化在二千年内没有产生一个实证理性的科学传统,全“阴阳五行”搞的鬼。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一个要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转型社会,“阴阳人”还到处横行。一个个连基本物理学常识都不具备的国学大师、传统妄人,在那里高深莫测的大谈“阴阳”“宇宙”“老子指出了宇宙大爆炸”;中医有了“科学院”;风水也成了“一门科学”;算命的走进了地方政府;到处是“易学研究会”,到处是公祭磕头、烧香拜神。总之,乌烟瘴气。
四. 失灵的阴阳·举例
古文里,阴阳五行的概念极为混乱,全宇宙它都通吃。要批判它,又很难抓到它的根本。用余云岫的话说:
阴阳五行之说,其根本恍惚无凭若此,由是而变本加历,配以脏腑,应以色味,部以干支,丽以年月,辖以时节,值以星象,穿凿附会,愈支离而不可究诘。
为了使指摘清晰,我们可以把“阴阳五行”和“中医”结合在一起批判。余云岫在早在《灵素商兑》中就把阴阳五行批透了,我这里只总结一下即可。
所谓阴阳,就好比动物有雄雌、物体有表里、状态有动静、光线有明暗、温度有热寒、高度有上下、数有盈虚,等等等等,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正反的两个方面。这是一种二分法。根本无甚高深。
中医开山宝典《灵素》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谓厉害非常。可是,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像这样来定义概念,不是纯粹扯淡吗?
阴阳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解释。阴阳之间,对立统一,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互相依存,此消彼长。一个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阴阳调和”的人。一旦阴阳失调,就好象内分泌失调,麻烦就大啦,“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的定义含混——如果能找到一个清晰实在的划定,就可以拿来开刀了。比如: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一,天是什么?积阳为天;阴是什么?阴是形?阳是什么?阳是气。也就是说,积气为天;二,在阴阳的系统,天地互相对应,以上下为位置,形体、气体是状态,向上的是阳,向下的是阴。——很显然,这是对自然界非常原始、蒙昧的观察,根本经不起推敲。
- 今天看来,“天”根本是浩瀚的、真空状态的宇宙,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众多的岩石星体之一(还有很多这样的星体),“天”“地”有对应的条件吗?
- 物体向上或向下,受的是“地心引力”和“空气浮力”合力的结果。如果地心引力大于空气浮力,就要向下;反之亦然。水流之所以向下,火炎之所以向上,就是这个道理。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空气是四处扩充的、流动的,分子运动是不规则的,一会向上,一会向下。请问:空气是阴,还是阳?分子是阴,还是阳?
- “形”、“气”是不固定的,比如,空气(“气”的一种)被压缩后会液化成“形”,水分(“形”的一种)受热后会汽化成“气”,某些固态物质(“形”的一种)受热后会不经由液化而直接升华成“气”。那还说什么“阳化气,阴成形”的鬼话呢?
- 由于地球引力,离地球越近的空气,浓度就越大,反之亦然。请问:难道要把近地空气当成“阴”,把远空的空气当成“阳”吗?即便如此,界限又如何划定?难道在近地50米或100米或1公里以内的空气当成“阴”,此外的则是“阳”?
- 以气为阳,以向下的为阴。但是,氧气的质量比标准空气重,所以集中在地面。请问:氧气属于阴,还是属于阳?
- 把上升的当成阳,把水当成阴。水蒸气表现为“气体”,但在本质上还是“水”。水蒸气会向上升。请问:向上升的水蒸气,属于阴,还是属于阳?
阴阳自以为无所不解释,但事实是什么都解释不了。它不但会失调,而且会失灵。
五. 扯淡的五行·举例
五行更是荒谬透顶。五行生克哲学本来是源自对金、水、木、火、土、的原始观察。相生关系:金生水(金属能熔化)、水生木(植物需要水份促进生长),木生火(木头能够燃烧),火生土(燃烧后化为灰烬),土生金(金子埋在土里或矿石能炼金);相克关系:金克木(伐木需要金属器械)、水克火(水能灭火)、木克土(树木能从土里生长出来)、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属)、土克水(土能档住水)。请问,这算什么?根本就是扯淡嘛!
- 中国哲学中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佛经里有“四行”(地水风火),《类经图翼》里有“四象”(水火土石)。请问:五行、四行、四象,哪个正确?既然这些东西都不具备证伪性,怎么说它都有道理,那么,凭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相信“五行”正确?
- 很多金属都能燃烧(如钠、钾等等),是不是要“金生火”?
- 水分多了会把植物给淹死,这么说来是不是“水克木”?
- 说的再扯淡一点,植物需要的不只是水分,还需要阳光。阳光属于阳,要不要搞出个“阳生木”?“阴阳”“五行”一家亲嘛。
- 用五行来给五大行星挂上“金木水火土”的大名,请问:地球属于什么“行”?其他的三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又属什么“行”?莫非,这四颗行星溜出了“阴阳五行”的管辖范围?不是全宇宙通吃的吗?
- 火所以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水所以灭火是因为水浇上去后,断了火的氧气来源。据此,土掩盖上去后,同样可以断了火的氧气。为什么不说“土克火”?
- 有时候水并不能灭火,比如现代厨房的煤气失火之后,千万不要浇水,否则火会一下子冒出来(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在此不列),而应该用抹布盖上,使其无法再燃烧。这是生活的常识。
五行的荒谬还不止于此。最令人发指的就是,为了将宇宙万物全部纳入“五”这个范畴,数目不够的就要硬凑成“五”,数目超过的就要进行割裂。比如:
- 后来的阴阳人把“洪范九畴”里的第二畴五事(貌言视听思)分别对应到“五行”(水火木金土)。请问:第三畴的八政、第六畴的三德,又如何对应?
- 本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但为了凑够“五”个,于是硬生生的在夏和秋之间塞入一个季节,长夏。
- 二十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割成了五个节日(春节、上巳、端午、七夕、重阳)。
- 本来是“六腑”的,但为了符合“五”,于是只好变成舍去一腑(三焦)。
-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舍去两个(忧、惊)。
- 五畜是犬、羊、牛、鸡、猪。我们不禁要问:鸭、鹅、猫、马都不算吗?
可见,整个五行说,不但模糊含混,而且完全是穿凿附会的想当然。
六. 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阴阳五行?
世界已经不知道走到哪了。而阴阳五行说不过是人类对自然界最为原始的观察,是“认识进化”的起步阶段。正如前文所说的,千万年前的初民能够有这样认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这种穿凿附会、经不起任何推敲的学说,也可以在今天横行,那就太令人叹息了!如果初民们活到今天,估计也会骂这帮装神弄鬼、不思进取的人是笨蛋!
由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受着各种各样客观条件的限制,乃处于一种笼统的、想当然的阶段,所以我并不想去苛责古人,因为那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有人醉心在古书里,把古人的话当成圣旨,傻乎乎的要“发掘古人的智慧”,大言不惭的要“拿中国传统文化去拯救西方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乃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要“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来指导现代科学研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之当头棒喝了。
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在今天已经不管用。我们有了更管用的东西——现代的科学工艺、现代的知识。但是,阴阳五行具备时代性、历史性的价值。它为我们了解、研究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因此,把它送进入博物馆供参观展览,或当成文化史研究的材料,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 余云岫《阴阳五行》. 出自《灵素商兑》. 此书在本人博客上已有全书转载。
- 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出自《梁启超全集》. 北京出版社1999版. 页3357-3365;又见《古史辨》第五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81年版. 页343-362
作者:纪龙天
编辑:怀疑探索者
1.文章《【瑞字五行属什么】“阴阳五行”的概念纯粹是装鬼的》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瑞字五行属什么】“阴阳五行”的概念纯粹是装鬼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