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如如康熙驾崩前为皇帝,驾崩后成为先帝;或者指远古帝王,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郑玄 注:“先帝,大皥之属。”
④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⑤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指皇帝的诏书。
⑥受禅,指接受禅让。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有主动禅让与被动禅让之别。
⑦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移跸,指帝王出行。有时“移跸”指迁都。
⑧禁军,是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羽林军等。
⑨北狩,有三个意思:一是到北方狩猎。二是借指向北进军。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如:宋徽宗、宋钦宗都被掳到北方去,成为阶下囚,南宋称之为“二帝北狩”,所谓北狩只不过是为了顾及皇家体面的婉约说法,徽钦二宗由此开始了阶下囚生涯,终生未回宋朝。
⑩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11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又借指宫廷。
12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13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4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注:结构相似,但无“登临皇位”的意思的词有:“践政、践莅、践袭、践事”。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5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16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17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18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9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20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1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22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23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4改元,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25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6.与臣子进言、进谏相关
①诣阙、赴阙: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
②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
④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⑤表,是古代臣下吴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7.对百姓的称呼
①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黎民,即众民之意,即是平民。还有一种说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③黔首,是战国时的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六国的秦朝对治下平民的称呼。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头。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头,故而称其为黔首。相类似的有:黎首、黔首、黎民。
④庶人,又称为庶民。西周以后多将此词用于从事农业生产者。当时的庶人地位比奴隶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赏赐。到了春秋时代,庶人的地位大约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即是泛指为做官的平头百姓。
⑤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8.古人的名、字、号
①名与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20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古人一出生就会取名,成年后(行冠礼后)则会有字。如,岳飞,名飞,字鹏举。
②号,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类似今天的笔名、艺名。
古代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
③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简称。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例:“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译:谢弘微本名叫谢密,因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以字行世。)“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译: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
④表字,字,又称作“表字”。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9.庙号、谥号、年号
①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②谥号,皇帝的是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例: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有《史记》中的提法。
③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10.与死亡相关
①殁: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②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③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④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⑤东园秘器,古代的高级葬具,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
⑥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
⑦一些称呼:称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先母”;称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⑧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11.与守丧相关
①丁忧,当儒家思想主导意识形态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代正统王朝的基本国策。孝道最重丧礼,父母任何一方去世,儿子需要守孝三年,这叫“丁忧”,也叫“丁艰”。父亲去世,叫“丁父忧”,母亲去世,叫“丁母忧”、“丁内忧”。
②服阕,“阕”的意思是“终了”,“服阕”即“穿丧服的时间终了,守丧期满”,(服除)守丧期满除服。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亦称为“终制”“终丧”。
③居丧,又称守丧或丁忧。在居丧期间,死者的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规范。
④夺情:又叫“夺情起复”,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离开公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⑤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历史上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权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但是明代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小皇帝生气了,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反对张居正“夺情”的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但张居正在士林中的声望却从此一落千丈。
⑥期、功: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12.古人的行为礼节
①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和不同的拜礼。“拜”可指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②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③稽首,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
④推手: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13.与古人年龄相关
①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②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③及笄【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④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⑤而立,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⑥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⑦耄耋,(读音mào dié)泛指老年男性八九十岁。
1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15.与少数民族政权相关
①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
②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③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纪,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此吐蕃与唐朝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④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西夏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里“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的就是西夏。
⑤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⑥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史书称“可寒”,原意是“国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后流传到中亚、西亚的突厥系国家。
⑦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16.与古代首都相关
①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秦时的咸阳,汉时的长安,唐时的长安,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
②对首都的称谓:京城、京都、京师。
③京畿,“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qí)”。
④京兆,是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17. 与古代官职任免、离退相关
①补,在古代,补充缺职或候补而非正式任命,称作“补”。
②权,指临时代职。
③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④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⑤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有“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也可以表达为“自请以归”。
⑥削秩,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削秩”,是指削除官职。
⑦擢,一般表示升官,,“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⑧迁、左迁:“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
⑨“出”字含意丰富,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10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免、去、废等。
11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12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13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14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15拜,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大夫”。
16其他:“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17责授: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18.与古代典籍相关
①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注意啦!!!《论语》不是“六经”里面的啊!!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统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③散文:古代,为了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④谶纬,是古代汉族民间神学预言,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出于神学迷信,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迷信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
⑤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19.与天文地理相关
①朔、晦: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
②望、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农历每月十六叫做“既望”。
③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古代,闰月特指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④日中,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不是中午12点。
⑤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⑥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⑦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⑧路,是宋代的最高行政区划名,略似唐代的“道”,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如“烽火扬州路”。
⑨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11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1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14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15六合:天地四方。
16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17右:秦汉以前,以前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18东隅、桑榆: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时间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时间晚。
20.与古代祭祀相关
①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也指祭祀、奉祀。
②祖帐,是指在道路旁设帐践行。“祖”意为“临行祭路神”,如《荆轲刺秦王》中有“既祖,取道”,后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④封禅,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⑤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注:天地只能由统治者去祭祀)
⑥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⑦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⑧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⑨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10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
11禊,古代春、秋两季为消除不祥而在水边举行的祭祀。
12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秋社。自宋代起,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13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4告庙: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
15尚飨: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多
21.与赏赐、刑罚相关
①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黥窜”,就是刺配,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
②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③东园秘器,古代的高级葬具,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
④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⑤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22.称呼相关
①夫人:汉代以用,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妻妾的称呼。
②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在《荆轲刺秦王》中,燕太子称荆轲为足下,则是谦虚的说法。
③从弟,在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④从兄,在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长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兄。
⑤女弟、女兄:女弟指妹妹,女兄指姐姐。
⑥从叔:从叔即祖父亲兄弟(即从祖祖父)的比父亲年幼的儿子,即父亲的堂弟(即从父弟)。
⑦参、商: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⑧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⑨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23.与战争相关
①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相关人员各执一方,只有合二为一时,方能生效。
②衔枚,古代军队在秘密行动时,兵士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
③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即25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④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⑤缮甲兵,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⑥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⑦干戈,古代常用武器,具体“干”指盾牌,“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
⑧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吴钩: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24.史书相关
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②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③《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④本纪,或简称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⑤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⑥前四史,《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25.教育相关
①太学、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国子”即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三年起设学部,国子临并入学部。
②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③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⑤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26.与经济活动相关
①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②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③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④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⑤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⑥锱、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其他补充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江州司马青衫湿”。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蒲轮,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汉字的形体充化: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这间用诗词等文学作品(不包散文)来相互酬答唱和。
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因给事殿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讨论正事,故事。
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1.文章《【旌节是什么意思】最近三年的高考经常考验收集古代文化常识》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旌节是什么意思】最近三年的高考经常考验收集古代文化常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