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山一觉醒来,感觉像是南柯的梦。虽然是梦,但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所以很高兴。爸爸在梦里说的话给了他更大的鼓励。所以,

他更加努力修身积德。

俗话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后来果然,窦燕山陆陆续续地生了五个大儿子。

据记载,窦燕山在家里治家教子,也非常严格,有一套。说窦燕山教子“有义方”,不是说他教育子女有什么“绝招儿”,更不是说他有什么独特的“灵丹妙药”;而是说,他教子如何行事、做人,如何遵守规矩和章法。

窦燕山教子,重在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范仲淹《窦谏议录》记载,窦燕山富甲一方,却为富既仁且义。家中一个仆人偷了钱,后来怕他发现,就写了一张字据绑在十二岁女儿的胳膊上,把女儿卖给他抵债,然后远走他乡。窦燕山看到后,把字据烧了,嘱咐妻子将女孩抚养成人,多年后又择婿出嫁。其父知道后,备受感动,从他乡归来当面谢罪。窦燕山原谅了他,对前事也不再提及。

有一年元旦,窦燕山到延寿寺进香,捡到三十两金子、二百两银子。他在那里等了一天,也没见到失主,第二天一早,又来到寺院等候,终于见到失主。原来失主的父亲给绑匪掳去,好不容易借来钱以赎父,因喝醉了酒把钱丢了。窦燕山了解了事情的原委,马上让失主与他一同回家,不但还了丢失的钱,又赠与了他一笔路费。

窦燕山为人宽厚,仗义疏财。他是个读书人,擅长词学,在当时有一定名气。

他在自家住宅南边盖了四十间房子,设立学堂,聚书万卷,聘请名儒、教授、读书人授课,广泛吸收愿意读书的孩子。对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还免收衣、食、宿、学等费用。到他这里来学习过的寒士,成才显贵者很多。同时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贤士很多人。每有来访者,必亲自接待。即使与他从不相识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有困难,他也乐于相助。

窦燕山死后,一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人,甚至为他守孝三年。

窦燕山正是用他的言行,践行着一个士大夫的道德操守,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责任,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了善良正义的种子。

由于窦燕山自己重礼仪、德行好,家庭和睦。在他的教育培养下,五个儿子长大后,不仅学业优异,而且明礼懂事,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并且一一娶亲成配,家庭美满幸福。都成为国家栋梁,各个在朝廷担任要职,显赫一时。

可以说这一家子培养出五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真是古今少有。

为富不仁者,必生纨绔子;为官不义者,必有“高衙内”。良好的家风,更能造就优良的子女。

窦仪的儿子们也都考中进士,一个儿子官至都官员外郎,一个儿子官至秘书丞。

其长子窦仪,中进士,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即国务大臣。他学问渊博,曾授命主持撰写《建隆重定刑统》、《建隆编敕》,均属于第一等文献。窦仪去世后,太祖叹息着对身边大臣说:“天为什么这样快就夺走我的窦仪啊。”

次子窦俨,中进士。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即尚书的副手。曾有著作《周正乐》,可惜已遗失。

三子窦侃,中进士。在后周官至起居郎。

四子窦偁,中进士。做到参加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五子窦僖,中进士。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名扬城内。

然而,不管窦燕山儿子们官有多大,在父母堂前,都规规矩矩。窦家闻名一方,文人来往,学者穿梭,谈笑有鸿儒。每每家里来客,窦老太爷堂屋一坐,那一尚书、二侍郎、三起居、四参政、五补阙,都恭恭敬敬侍立在侧。家风严谨,观者肃然,一派世家风范。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培养成材,名声大振。当朝太师冯道听说后,特别激动,特地赠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歌颂此事。

窦燕山教子成才的故事告诉我们后人:

首先,教育子女,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子女能不能教育好,关键在于家长的人格。如果家长的人格不好,道德水平低下,品质败坏,“己不正,如正人何?”就是有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就像人们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其次,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打铁先得自身硬。”同样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品行得“过硬”。希望孩子成为“好人”,自己首先成为“好人”。希望孩子成为“明白人”,家长要首先成为“明白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

家庭教育并不单纯是个“技术活儿”,更要靠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责任编辑| 王鹏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