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诞生以来,几乎每天都面临一个世纪性难题:吃什么?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子曰:“食色,性也。”如果说,性欲促进了人类的繁衍,那么,食欲则决定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跟谁吃?怎么吃?从古至今都是一件大事儿,千万马虎不得。吃不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锅王八汤,引来杀身祸,搞乱一个国的故事。

1.从烧烤到乱炖

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周口店龙骨山上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苍穹直冲大地,大片森林被点燃,火光映红了整个天空。

这场森林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惊恐万状的北京人在山洞中躲过了这场劫难。

事后,饥肠辘辘的人们走出山洞,惊奇地发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从未有过的让人食欲大开的奇妙香味儿。对,就是你路过烧烤摊儿闻到的那种味道。谁吃谁知道,被火烧过的动物肉跟直接生吃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火的发现和使用,让人类的历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发出“钻木取火”技术之后,人类彻底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熟食成为餐饮主流,各种烧烤夜市风靡大街小巷。

可是,这玩意儿虽然比刺身好吃,但天天撸串也受不了,单调,不好消化,还容易上火。

部落首领说:能不能整个啥东西,里面加点水,然后把肉放进去炖煮,连汤带水一起吃,这样味道会不会更好?

嗯,想想就觉得好吃。接到任务后,研发团队发扬钻木取火精神,加班加点连续奋战7昼夜,一款用陶泥烧制而成的三条腿容器诞生了。

自从有了这个神器,北京人的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烧烤,品种越来越丰富。小鸡炖蘑菇、萝卜炖羊肉、玉米炖排骨、猪肉炖粉条、西湖牛肉羹、牛肉汤、火锅、麻辣烫、关东煮等菜品相继问世。

大家吃的心满意足,抹抹嘴说:领导您给这东西起个名字吧。

面对这个长着两只胖耳朵三条小短腿儿肚子圆鼓鼓的东西,首领眨巴眨巴眼睛,想到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鼎。

2.从厨房用品到国之重器

鼎的问世,不仅仅是一场厨房革命。吃得好,胃口就好;胃口好,身体就好;身体好,工作才能干得好。

三足鼎立,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大禹执政时期,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九个州,各州上缴给中央的财政收入使国库十分充足,进贡的青铜堆积如山。我们知道,在铁发明以前,青铜不但可以制作生活器皿,还是打造兵器的原材料。也就是说,这些青铜堆在那里,对国家安全其实是一种隐患。

如何处理这些青铜?当年黄帝轩辕氏曾“功成铸鼎,鼎成仙去”,留下一段佳话。大禹决定效法先人,把这些青铜集中起来,铸成九个大鼎,分别代表天下九州,将每个州的山川地形、奇禽异兽、神仙魔怪等都铸在上面。这样一来,既可将自己的政绩昭示天下,世代流传,又起到了武器原材料统一管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这就是传说中的“禹铸九鼎”。

自此以后,鼎从一件普通的厨房用具,逐渐成为国之重器,祭祀神灵的礼器,身份和王权的象征。在周代,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使用数量规定。老百姓煮饭盛菜的那个容器,可以叫锅,叫盆,叫罐,叫啥都行,就是不能叫鼎。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的含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既然鼎成为国家和政权的象征,那顺理成章,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西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和洛邑。定都也被称为“定鼎”。洛阳至今还有一条路,就叫“定鼎路”。

3.不该问的别问

周王朝的政体是分封制,周天子是老大,各诸侯国名义上归中央领导,但实行高度自治。按道理,各诸侯国应该每年向中央纳税进贡,定期进京述职。可后来周朝日益衰落,各诸侯越来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不但常有轻慢之举,甚至开始觊觎王权,图谋篡位。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出征,途径洛阳,周天子派大夫王孙满代表中央政府前去慰问作战部队。

检阅的时候,楚庄王假装好奇,问王孙满:“那传说中的九个鼎,到底长啥样?大不大?有多重?”

这就好比你在电梯里碰见你们单位领导,你问人家:“你工资多少钱?年终奖挺多的吧?一个月车补多少?”非常不礼貌,领导肯定不高兴。

王孙满作为周天子的代表,说话还算客气:“这不重要,统治天下靠的是德又不是鼎。”说完就不再搭理他了。

当着部下的面,楚庄王碰了个软钉子,感觉很没面子,就在一边嘟囔:“九鼎有啥了不起,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这话说的就有点暗藏杀机了。

王孙满面色一沉,当场怼了回去:“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因为有德,天下诸侯拥戴,各地贡献铜材,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意思是,我们周朝在江湖上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牛逼了,但怎么说还是帮会大哥,鼎的轻重大小是你这个当小弟的该打听的事儿吗?闭上你的嘴,不该问的别问!

此事出自《左传》,成语“问鼎中原”即来源于此。

4.不该说的别说

问鼎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透露出下属对领导本人的轻慢无礼和对领导位置的觊觎图谋。

比问鼎更严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郑国。

有个楚国人给郑国国君郑灵公送礼,礼物是一只鼋(yuan),也就是老鳖、甲鱼,俗称王八。

真不是影射啥,所谓千年王八万年龟,祝领导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的意思。

本来是当宠物送的,可郑灵公听说这玩意儿炖汤大补,直接让后厨拿去给炖了——什么宠物,在寡人眼里,全是食物。

老鳖体型硕大,足有好几十斤,自己一顿肯定吃不完,宫里又没有冰箱可以存放,郑灵公决定,明天跟部下一起分享美味。

第二天早朝,大家正往会议室走,大夫公子宋突然感觉自己的食指动了一下,便跟旁边的同事说:“嘿嘿,等会儿有口福了,不知道国君会招待我们吃什么美味?”

同事说:“做梦呢吧?开会又不是来赴宴。”

公子宋说:“你不知道,每次我老婆在家炖肉,我的食指就会不由自主地抽动,特别灵验。刚才,我的食指好像又动了一下。”

同事说:“那是你早上没吃饭饿的,要不就是神经性抽搐,帕金森症前兆,赶紧找大夫看看吧。”

公子宋说:“切!不信咱走着瞧。”

等到了会议室,郑灵公出来跟大家说:“前一段搞创建,大家工作都辛苦了。昨天有人给我送来一只中华神鳖,让我给炖了。有福同享,开会之前,咱们先喝汤。”

那个同事当时就惊呆了!公子宋洋洋得意:“怎么样?服不服?哥们儿是不是料事如神?”

俩人在下面挤眉弄眼嘀嘀咕咕,郑灵公看见了就问:“你俩在下面说啥呢?”

同事就把刚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郑灵公。

公子宋还在一边不知深浅地炫耀:“食指大动,必有美味,屡试不爽,就是这么神奇!”

领导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知道什么叫低调吗?就你能!领导干点啥你提前就知道,你咋不上天呢?

郑灵公面无表情,啥话也没说,只跟服务员耳语了几句。

很快,热气腾腾的鳖汤端上来了,上面漂一层油,葱花辣椒一洒,香气四溢。郑灵公还专门告诉大家,不够可以添汤啊。

大臣们每人一碗,唯独没有分给公子宋。

这不是故意办人难看嘛。大家吃的热火朝天,只有公子宋如坐针毡。

好半天,郑灵公才好像突然想起来,抹抹嘴说:“哎呀,怎么没有给大夫盛一碗啊?你看,已经分完了,想喝也没了。哎,你不是未卜先知嘛,这回你的食指怎么不灵了呀?”

群臣哄堂大笑。

公子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这时候,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恼羞成怒的公子宋忽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径直走到郑灵公桌前,把食指伸进鼎里,沾汤尝了一下,气呼呼地说:“谁说我的食指不灵,我这不是尝到美味了嘛。”说罢,转身扬长而去。

卧槽!这还有点规矩吗!当时把郑灵公给气坏了:“你,你他妈洗手了吗?”

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然如此胆大妄为,染指于鼎,还拂袖而去,郑灵公真想当场把他斩于堂上。可是,如果为了喝汤这点事儿就诛杀大臣,又怕天下人笑话自己心胸狭窄,所以,硬是忍着没有发作。

这段“楚人献鼋”的故事载于《左传》。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就是从此而来。

5.一锅王八汤,引来杀身祸,搞乱一个国

染指事件引得舆论哗然,朝野内外议论纷纷说啥的都有。郑灵公心里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众目睽睽之下染指王鼎,分明是藐视我的权威啊,此人我必杀之。

郑灵公指示,迅速成立公子宋专案组,搜集证据,找个罪名,准备将此人拿下。

公子宋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就算郑灵公不找借口杀他,今后也没自己的好日子过。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公元前605年,公子宋发动军事政变,率兵闯进王宫,亲手杀了郑灵公——我叫你不让老子喝汤!

可怜的郑灵公即位还不到一年,就这样,因为一锅王八汤,断送了性命。

郑灵公死后,因为争夺王位,国家陷入混乱动荡之中,强大的郑国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在这场事变中,弑君谋反的公子宋也未得善终,最终被诛杀,暴尸于朝。

千秋功罪,孰是孰非?这个故事究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这是留给大家的思考题。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