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促进旅游、生物、水电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竞争优势强的产业体系,尤其是旅游产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据州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57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35万元,2016年全州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了300亿元,是1957年的9万多倍,年均增长21.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7.7万多元。1978年至2016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6亿余元,是改革开放前投资额的4100倍。
如今,迪庆已成为国内外资本竞相逐鹿的“灼热高地”。仅去年,全州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45.6亿元。
有人这样评价:“迪庆的大美,主要美在将生态变成风景,将风景变成资本。”
自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失落的地平线》一书问世以来,“香格里拉”声名鹊起,从梦幻走向了现实。“世界的香格里拉”回到了迪庆雪域高原,又从雪域高原走向了世界。从此,勤劳智慧的迪庆人,在雪域高原上以风景变成资本的旅游产业发展为强力引擎,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的致富路子,在他们的手上托起了一个个产业,成就了一个个品牌,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迪庆美丽崛起。
“最终突出重围的是品牌路!凭借‘香格里拉’这一享誉世界的品牌,我们从历史突围。”迪庆人这样感慨,“‘香格里拉’品牌的树立,同时也是香格里拉这一梦想的真正回归,是迪庆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探索和努力的结果,更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迪庆守护和提升‘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的结果。”
为进一步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这块金字招牌的“硬度”和“亮度”,让香格里拉旅游产业与全球市场接轨,迪庆州委、州政府通过“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标准、国际化起点”的高端定位,扩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旅游接待能力,着力打造世界级的全域旅游精品。
随着香格里拉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外游客和客商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98.18万人次,同比增长26.2%;完成旅游总收入93.52亿元,同比增长34.32%。
为持续推进旅游有序开发,提升全州旅游核心竞争力,该州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生态人文资源禀赋,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开发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培育和壮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转型升级战略,努力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区,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跨越发展。
该州还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科学有序地开发水电;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核桃、花卉、药材种植和松茸等野生菌加工为主的生物产业,在基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原青稞、油菜、马铃薯等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完成了从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二三”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结构转变。截至去年年底,该州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6.3:35.5:58.2。
社会蕴生“和谐之美”
“格桑花开遍雪域高原,是金太阳给予了温暖;藏族人民生活比蜜甜,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边疆……”这首传唱于雪域高原的藏族民歌,唱出了迪庆各族儿女共谱和谐曲、同筑小康梦的心声。
60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88.6%的迪庆,立足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实际,坚持“发展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党建保证一切”的理念,从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一直围绕“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抓住“发展、稳定、民生”3件大事,始终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坚持不懈开展“反分裂、维稳定、促发展”主题教育。在广大农村开展“幸福思源、脱贫感恩”教育,在广大僧侣中开展“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教育,在全州学生中开展“继承革命传统,热爱美好家园”教育。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并把“圆好团结梦、追寻发展梦”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唱响民族团结和谐歌,努力构建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和谐氛围。
为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扎实推进藏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该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在全国率先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举办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节,并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团结进步日;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的目标;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并颁布实施了《关于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2013年,迪庆按照“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落实规划为平台,以示范点创建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的思路,实施了省“十县百乡千村万户”迪庆“31211”工程3年行动计划,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团结和谐等得到了有力推动,涌现出了一批民族特色示范村镇。
去年以来,迪庆州又深入开展了以强基固本为目标的“堡垒村”建设,以和谐稳定为目标的“平安村”建设,以脱贫增收为目标的“小康村”建设,以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为目标的“法律知识七进”,以凝聚人心为目标的迪庆精神宣讲行动。“三村七进一行动”工程的有效开展,坚定了全州各族儿女“心向北京、永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自治州成立之初,全州只有干部1254人,而截至去年底,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达15246人;党组织从1958年的119个增加到去年的2270个,党员从1241名发展到38083名,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从1497人增加到17691人。为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迪庆州始终如一地在加强基层工作力量、阵地建设和基层党组织设置等方面狠下功夫。截至去年底,全州共设立了2270个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党在藏区执政的组织基础不断夯实。
通过多年的努力,迪庆州党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阵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加强,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扎实推进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欢乐的弦子飞舞着、幸福的颂歌回荡着、感恩的旋律舞动着……这里的歌,千句万句都是团结曲;这里的诗,千首万首都是和谐赋……良性的互动和共性的升华,迪庆人奏出了一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和谐凯歌。
“五网”奠定“基础之美”
提起过去的迪庆,人们会说,那是一个“一片荒凉”的地方。谈起如今的迪庆,人们会讲,那是一个充满发展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因为迪庆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五网”奠定的坚实基础。
“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迪庆,尽管地处滇、川、藏3省(区)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之要冲,东部藏区主要物流集散地,也是云南进出西藏的咽喉。而在改革开放前,迪庆人仍然“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也“请不进来”。香格里拉虽然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但却是封闭落后的穷乡僻壤。
地处虎跳峡镇的十二栏杆,今天看上去已经显得沧桑孤寂。然而在历史上,这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山间小道,曾经是迪庆藏区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如今,“山间铃响马帮来”已成为老一辈人尘封的记忆。
当过3年“茶马人”的76岁老人拉茸邓珠说:“解放前,‘茶马人’进藏要走3个月,渡江全凭溜索和筏船,翻越雪山全靠脚力和马力,沿途道路险恶不说,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承受荒芜人烟的寂寞和饥饿。当时做梦就在想,如果能够腾云驾雾,一个筋斗翻到目的地就好了。”
1999年4月30日,迪庆香格里拉机场正式通航,从那天起,迪庆到拉萨只要两个多小时,“茶马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952年,党和政府带领迪庆人民修通了巨甸至岩瓦的道路,这也是迪庆州的第一条公路。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迪庆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了60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800多公里,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客运、通邮递,189个行政村已实现通畅。
“通路和通电是最大的扶贫,也是我们最感恩共产党的两件民生大事。”德钦县羊拉乡70余岁老党员阿鲁说,“从奔子栏到羊拉才100多公里,以前靠骑马和步行要走7天,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
随着多条航线的开通,以及丽香铁路和丽香高速等综合交通枢纽的加紧构筑,不仅使迪庆旅游支柱产业这个“龙头”舞得更出彩,而且还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新动能。
南方电网公司自2005年进驻迪庆以来,12年累计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10至500千伏电网项目45项,新增变电容量260多万千伏安、线路6500公里,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从110千伏提高到500千伏,停电时间较2004年降低了77%,为7500户无电人口送去了光明。特别是光缆传输和移动电话等通信业的迅猛发展,拉近了迪庆人与外界的距离。电脑、宽带、电视、空调、轿车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如今已跟迪庆人的生产生活结伴同行。
从前“一条马路几座楼,三五行人车流稀,街道脏乱尘土飞,牛马时常上街头”的香格里拉城,如今已成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历经千年雕琢的独克宗古城,已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圣地;陈旧破烂的藏家民房已被一座座色彩亮丽、独具藏式风格的新民居所取代。
值得欣喜的是,“十三五”期间,该州将以“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为抓手,全力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交通、城镇、能源、水利、信息和旅游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为迪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民生洋溢“幸福之美”
走进香格里拉城区,楼房林立,街道宽畅,车水马龙,商铺满目,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公园里、广场上,处处都是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人群。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关乎迪庆人休养生息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农牧民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民之生计,大到住房、就业、上学、看病、养老,小到一餐饭、一间房、一段路、一道堤……
迪庆州自1957年从封建农奴制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各族儿女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灿烂阳光砥砺奋进。历届州委、州政府不忘建州初心,谨记“民生”二字,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工作原则,始终如一地秉承“民生为本”准则,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千方百计为藏区百姓谋福祉。
“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安逸啰!不管是老人养老、娃娃上学,还是种田养殖,国家都给补助,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庆福村东山村民小组65岁的老党员李宗煜,望着自家两层的崭新楼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连穿的鞋子都没有,生活艰苦得很。现在吃喝住行都不愁,有这样的好日子,我们要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这位傈僳族老人的肺腑之言,是该州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逐步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指数,让全州人民吃得健康、穿得光鲜、住得舒适、行得通畅、玩得舒坦、活得有尊严的一个缩影。
从闭塞落后到开发开放,从“养在深闺”到“商旅盈门”,自治州成立60年来,迪庆之“变”无处不在。对大多数迪庆人来说,他们体会最直接的是便捷的就医环境、实惠的就学条件和日臻完善的社会救助……
“生病住院心不慌,老来生活有保障,学生免费进学堂,电器一开饭菜香,村容村貌大变样,邻里和谐心欢畅,幸福生活万年长,党的恩情永不忘。”迪庆人编的这段顺口溜,不仅道出了迪庆州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给各族群众带来的多重实惠,而且还彰显出州委、州政府“基点是民意,亮点在民生”工作,让各族群众生活从“有保障”向“有尊严”、“更滋润”跨越。
迪庆人的幸福,是对自治州成立60年来的最大褒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迪庆州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和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平等机会,作为“挖穷根”的根本举措来抓。
“村里人都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上学读书还领‘工资’!”香格里拉市五境乡的卓玛说:“我家大女儿今年读三年级,每年国家发放高原农牧民学生生活补助2700元,我们除了给孩子少量的零花钱外,读书不用交任何费用。今年小儿子读学前班,正好碰上14年免费教育的好政策,孩子可以享受到一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
目前,该州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和普惠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尤其是县(市)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城乡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办事”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60年来,迪庆人消费结构也一改改革开放前的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以及接受培训、再教育等自身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明显增加。
“日子真是越过越好过!”这是近5年来迪庆人的普遍感受。因为迪庆人的幸福源于60年来历任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心无旁骛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保稳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同享一片蓝天”的人文情怀。
回首过去,创业辉煌彪炳史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催人奋进。迪庆的进步是从封建农奴制脱胎而来的进步,迪庆的发展是平均海拔3380米的发展。迪庆能步入全面开放、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离不开中央、省委等各级各界领导的关心,也离不开当地各族儿女的团结奋斗。
山川呈现“生态之美”
联合国科教文卫专家吉姆·桑斯尔和莱斯·穆洛义在迪庆考察时说:“感谢中国政府为全人类留下了一块净土,感谢广大藏族人民为全人类守护了最后的家园。”
地处“亚洲水塔”东南端的迪庆,“生态立州”使璀璨的香格里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美。漠漠草甸、葱葱青山、滚滚江河、静静湖水,香格里拉如此多娇。
走进高山峡谷间,最震撼人心的就是翠屏千叠的一片片树林,碧水潺潺的一条条江河。放眼远眺,群山林木重重叠叠,遍地泛青绿,处处披绿装。这是迪庆历届州委、州政府领导坚持造林与经营并重、保护与发展并举,促进生态增量、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结果。
回首天然林禁伐前,曾依赖“木头财政”一业支撑的迪庆,在经历了生态恶化带来的伤痛和彷徨之后,迪庆的决策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超凡的勇气和胆识,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义无反顾地把生态建设确定为立州之本,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产业,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鱼与熊掌兼得”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发展由“砍树财政”向“看树财政”的华丽转身。
全州各族群众思想上的转变,带来了雷厉风行的行动和层峦耸翠的山川。从1998年开始,迪庆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历史机遇,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原来山穷水尽的生态“废墟”上,掀起了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建设高潮,实现了绿色家园的浴火重生。
为构建金沙江和澜沧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迪庆州在保护与开发这道难题面前态度坚决:“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发展经济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多年来,迪庆州在发展上突出环保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各项工作之首,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督到位”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利共进。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迪庆州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再造秀美山川”的神圣职责: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及土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的建设,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及工益林等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该州在深入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等活动的基础上,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村庄建设,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不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及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巩固“禁白”成果,净化、优化、美化城乡环境,全面实现了节能减排各项任务。
森林覆盖率从1995年的51.3%增长到现在的75.03%,绿色在雪域高原一点一滴地汇聚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了迪庆人的“摇钱树”、“聚宝盆”,让他们真正捧上了“生态饭碗”,同时公益林也成了他们发展经济的“绿色银行”。
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迪庆州在加快推进云南藏区供暖项目建设、强化城镇“三污”治理、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工作的同时,还出台了《把迪庆建成全国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意见》,大力实施“蓝天行动”、“青山行动”、“绿水行动”和“净土行动”等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致使各族群众的环境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记者 尤祥能)
1.文章《【梦见砍树是什么意思】团结一致,进军日甲子狄青对美60年。》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梦见砍树是什么意思】团结一致,进军日甲子狄青对美60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