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开始,主要从内容考虑,4个版已容纳不下报道需求。但其中我们有一个反复考量过程,主要在经济方面。因为当时日发行量在150万-160万,买纸的价格很高,印刷也已满负荷,另外,若增加4个版发行费用也要跟着翻一番。经过反复研究,从1989年1月开始,确定《羊城晚报》每个星期五出8个版,一是扩大了新闻版,从第1版扩至第2版,另外新增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各地成就和文化娱乐的专刊和栏目。

1992年1月1日起,《羊城晚报》第二次扩版:逢星期一、三、五出8版。1993年1月1日起第三次扩版:每天出8大版。在整个扩版的进程中,我们强调“求实”和“出新”,也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意,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盲目跟随,避免不自量力。同时,随着广告形势的不断改善,收入从1990年起就逐步好转,到1992年已创新高。(编者注,本段第一句,受访者的原话为“1992年1月1日起,开始固定为每天8个版”。此与编者在《羊城晚报社史》中所查找到的有所出入。在此暂以《社史》为准。)

报人忆报人

忆吴有恒:有胆有识敢担当

关国栋:先说说吴有恒老,吴老是一位老革命了,文武全才。“文革”后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而另一方面,他思想深刻,思考问题很敏锐,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他都走在前面,现在叫做前瞻性。

他对一些重点的新闻报道也是亲力亲为。复刊初期,1982年,广州的荔枝大丰收,因收购环节出了问题,卖不出去,农民很着急。这个情况下,吴老亲自出马,带队去郊区当时的萝岗公社调研,安排记者采访,把事实反映上去,结果,在省领导的关怀下问题得到了解决。

还有就是他宽广的眼光。吴老着眼全局,而不局限于一份报纸,更不局限于广州或者广东。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来得及想或者没想透,他早已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比如他提出要去采访大寨(是否已)取消大锅饭,他是马上派人去采访,而且由此一处联系到其他地方的人民公社的情况,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在全国是第一个。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他都是思考得快速而透彻,引领大家去抓住线索进行更深的挖掘。

另外,吴老的胆识也确实不简单,有些事情换了其他人是干不出来、做不了的。

吴老的胆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但我们在从事新闻报道时,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努力做到有胆有识、敢于担当,遇到困难就迎难而上。这点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忆许实:街谈巷议拍案起

关国栋:许老总复刊初期是副总编辑,后来是总编辑,他是一位性格很鲜明的同志,敢作敢为,思想敏锐。这特别体现在他写《街谈巷议》方面,(这个专栏的文章)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很多问题很尖锐,从他笔下一一写出来,这一点是很不简单的,并且体现了他对问题的深刻思考。

有事情他也会拍案而起,一个是源于他自己本身的正义感,当然也考虑到他的这些文章在《羊城晚报》发表后所能起的作用。正是这两点的结合,才使得微音的《街谈巷议》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另外他很勤奋,除了写《街谈巷议》,其他一些通讯报道,他也常写,这是一点。第二点,许实同志对工作比较放手,他做总编辑之后,我做副总编辑,一些具体工作他都放手给我们去做。他本身也是喜怒形于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山海关,祖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59-1994年,先后担任《羊城晚报》记者、编辑,任职副刊部主任,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

担任《羊城晚报》总编辑期间曾三次扩版,报社业务得到极大发展,曾创下全国日发行量176万份的历史纪录。

2022年4月14日逝世。

执行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岭南老报人口述历史课题组

采访

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资料整理、撰文

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本文部分引语资料来自《羊城晚报社史》,照片由受访者家属提供。

相关推荐